鲍鱼的繁殖期是它们的最佳捕捞季节,此时的鲍鱼肉足肥厚,性腺发达,最为肥美,故有“七月流霞鲍鱼肥”之说。当鲍鱼捕捞上来后,渔民们很难将其全部以新鲜的形式供应市场,因此鲍鱼一般分为鲜活、冷冻、干鲍、罐头四种产品。
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是鲜活鲍鱼。鲜活运输大多采取干运法,用塑料保温箱称装,每两层鲍鱼之间放置一层湿润的泡沫塑料后再放上冰袋,控制温度在58c之间,运输2448h,成活率在90以上。我国尚未出台有关鲜活鲍鱼的质量标准。在日本等地区鲍鱼多为生食,鲍肉别切成34厚的薄片,要求肉质脆嫩而不坚韧。不习惯吃生鲍的,以红烧或与肉类同煮。
第四百一十九章佛跳墙之鱼翅
鲜鲍鱼经过清洗、称重装盘、冷冻、托盘镀冰衣后即可包装入库,放入18c以下的冷藏库中贮藏。冷冻鲍鱼主要商品形式有速冻带壳鲜鲍鱼、速冻鲍鱼、速冻鲍鱼片。冷冻鲍鱼保质期较长,是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销售形式。未吃过鲜活鲍鱼的人,可购买冷冻的,吃时取出解冻即可。
干鲍鱼是相当名贵的食品。受地域气候影响,不同地方干鲍加工技术有所不同,但一般都需要经过晾晒、盐渍、水煮、烘干、吊晒等一系列复杂而精心的处理,这也是造成干鲍价格极其昂贵的原因。加工完成的干鲍需要一个存放成熟的过程,放置时间越长风味越别致。鲍鱼在干制保藏过程中其物理化学性质、组织构造发生变化,内部出现溏心效果,在质感方面大大超过了鲜鲍鱼。
鲍鱼罐头
罐头鲍鱼,亦称汤鲍,因其便于携带、食用方便、保质期长,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鲜活鲍鱼的风味,因此成为欧美、澳洲等国鲍鱼的主要加工和销售方式。一般加工工艺为:鲜活鲍鱼采肉、清洗、定型、调味、装罐、杀菌。还有运用超高压技术处理鲜活鲍鱼达到灭菌鲜食的效果,处理条件为600a、20。近几年,我国鲍鱼罐头加工业有所发展,但工业化水平并不发达,如鲍鱼黑色黏液的去除以及高温杀菌后存在的失水率高、质地变硬,口感不佳,肉质变黑等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限制了我省乃至我国鲍鱼加工业的竞争和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论文的立足点。
在佛跳墙之中,还有着比较名贵的美食,可以说样样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其中所谓鱼翅,就是鲨鱼鳍中的细丝状软骨,是用鲨鱼的鳍加工而成的一种海产珍品。人类对鱼翅的食用,致使鲨鱼数量大幅下降,对自然生态已经造成威胁。
科学研究发现,鱼翅营养价值犹如猪蹄。鱼翅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胶原蛋白,不过其营养价值跟猪蹄、鸡皮、鱼皮等相差无几。虽然鱼翅中胶原蛋白含量很高,但其氨基酸构成比例与人体蛋白质相比仍有一些差异,其所含的必须氨基酸仅占氨基酸总量的205。且胶原蛋白缺少了色氨酸,无法转化成完全蛋白。简而言之,鱼翅的营养价值跟猪蹄相比,没有任何明显优势,但价格却十分昂贵。
科学研究发现,鱼翅营养价值犹如猪蹄。鱼翅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胶原蛋白,不过其营养价值跟猪蹄、鸡皮、鱼皮等相差无几。虽然鱼翅中胶原蛋白含量很高,但其氨基酸构成比例与人体蛋白质相比仍有一些差异,其所含的必须氨基酸仅占氨基酸总量的205。且胶原蛋白缺少了色氨酸,无法转化成完全蛋白。简而言之,鱼翅的营养价值跟猪蹄相比,没有任何明显优势,但价格却十分昂贵。
鲨鱼属软骨鱼类,鳍骨形似粉丝。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看,鱼翅并不含有任何人体容易缺乏或高价值的营养。
鱼翅之所以能食用,是因为鲨鱼的鳍含有一种形如粉丝状的翅筋,其中含80左右的蛋白质,还含有脂肪、糖类及其他矿物质。鱼翅是比较珍贵的烹调原料,但营养价值并不高,因鱼翅所含的蛋白质缺少一种必需的氨基酸,是一种不完全蛋白质。
鱼翅的出产地较广,种类繁多,不过从涨发后的形状看,却可以简单地分为排翅和散翅两大类。
排翅又称鲍翅、裙翅或群翅,如五羊片、青片、牙拣翅等涨发而成,并且在涨发时采取某种保形方法,使翅针通过柔软的骨膜连在一起。发好的排翅呈扇形梳状,形状完整,美观大方,是制作鱼翅菜肴的首选原料。
散翅是用较薄小的鱼翅涨发而成的,翅针根根分离呈粉丝状。因为散翅名称不宜出现在喜庆场合或婚宴上,所以在菜名中有时也以生翅相称。排翅和散翅涨发好以后,都应当先煨制入味方可用于制作菜肴。
排翅的翅针一般较粗大且骨膜肥厚,所以要用特制的浓汤长时间煨制才能入味,而散翅只需用上汤稍加煨制即可。它们在菜式的搭配和造型方面也有所不同。
按鲨鱼鳍所生长部位可分为背鳍、胸鳍、臀鳍、尾鳍。
脊翅取自鲨鱼的背鳍,多是三角形与勾翅一样两面颜色相近,脊翅翅针较短,多作包翅用;
勾翅取自鲨鱼的尾鳍,全鳍无骨,故加工后成数最高,翅针粗长,价钱亦最贵,多作散翅用;
翅片多呈长形,两面颜色不同,即为阴阳色;
按鱼翅按颜色分,有黄、白、灰、青、黑、混等六种,其中以黄、白、灰三色较优。
按鱼翅由于产地和焙制方法不一,又有淡水翅咸水翅之分。
古人称鲨鱼为鲛鱼、鱼昔,亦写作沙鱼,另有海狼、吞船、吞山之别号。
但人们最早加工出的鲨鱼制品则是鱼皮和鱼唇。宋朝时,鲨鱼皮和鲨鱼唇都曾名噪食界。杨彦龄在夸奖鳆鱼的时候,认为江珧柱、沙鱼、赤鳔之类“皆可北面矣”,这里说的沙鱼仅指其鱼皮和鱼唇制品。鲨鱼皮经过加工并细切成丝后,称为鲨鱼皮脍,非常珍贵,梅尧臣曾获友人馈赠,写下了一诗,其中透露了这种珍品的一些信息,其卷二九载其诗云:“海鱼沙玉皮,翦脍金齑酽。远持享佳宾,岂用饰宝剑。予贫食几稀,君爱则已泛。终当饭葵藿,此味不为欠。”有人认为鱼翅在宋代已登食坛,乃是将鲨鱼皮脍误认为鱼翅。
其实,我国加工鱼翅的历史并不长,从明朝开始,人们才发现鲨鱼鳍。一般说来,鱼翅原料处理,首先要经过相对复杂的处理。古籍中曾介绍过鱼翅的加工情况,首先,捕鲨本身就带有危险性,因为鲨鱼凶猛,能够攻击人类。
第四百二十章鱼翅记载
乾隆卷一二曾记载说:“最悍者沙,其翅猛恶,噬人,泅水者遇之必毙,海上畏之,号曰海狼。”捕鲨之后,粗加工成为翅板,细加工则成翅丝。郝懿行叙述说:“沙鱼色黄如沙,无鳞有甲,长或数尺,丰上杀下,肉瘠而味薄,殊不美也。
明朝把鱼翅推向饮食市场之后,立刻引起强烈共鸣,认识其价值者逐渐增多。李时珍卷四四记述说:“沙鱼形并似鱼,青目赤颊,可见食用鱼翅之风率先起自南方,但很快就感染到北方食界,就连宫廷膳食中也添加了这种原料,如刘若愚火集就记载:“先帝最喜用鲨鱼筋”。鲨鱼筋,指鲨鱼翅筋。成书于明代的小说第五十三回也把鱼翅视为高档食料,按描写鱼翅,仅列入饮食,说明那时的一般人尚无从问津。卷三曾探讨鱼翅。入清以后,鱼翅作为新兴的海产珍品,迅速发展起来,不但供应量明显增加,身价也在一步步攀升。郝懿行说鱼翅在乾隆年代“酒筵间以为上肴”。从那时起,南北各地都可见到鱼翅宴席,卷八记载说:“京师筵席多尚异味,近日筵席,鱼翅必用镇江肉翅,其上者斤直二两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