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09(2 / 2)

水浒有天庭 明星Vs偶像 2233 字 2023-10-11

魏延第一次在书中出场,是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襄阳拒门不纳,于是魏延跳了出来:

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

众观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

这时候的魏延有多大,作者没交代,看描写,一副大叔像。

值得一提的是魏延和黄忠可是一块共事过,并且关系好像不俗。大约在211年,刘备派关羽军取长沙,韩玄要杀黄忠,魏延再次跳了出来:

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

李陵看着年轻的魏延,想起了他的英勇与奇谋,他最为人所知的有两件事:

其一是十年守汉中,让曹操不能越雷池半步,而同时间关羽却败走麦城还有一件便是诸葛亮北伐中他的子午谷奇谋。

而且这两件事都为后世所争议不断,第一件事,就有人设想如果是魏延代替关羽守荆州,会怎么样

刘备在打下汉中后,准备回成都,留一员大将镇守。当时,大家都以为关羽镇守荆州了,汉中自然归张飞,没想到刘备却选择了魏延。

可以说,魏延作为汉中留守大将,并没有让刘备失望,反而是老资格的关羽,却丢了荆州。

那么,关羽为什么反而丢了自己的领土呢要知道,关羽自从加入刘备阵营后,一直都是非常受重视的骨干,所以一直非常有优越感,后来加入的名将如黄忠、马超等,关羽都根本看不起。

反观魏延,他作为后期加入的,而且刘备至少是他第二任主公,所以,魏延深知自己的为臣之道,谨慎小心办事。

第二件事那是关羽败走麦城之后,被马忠斩杀。刘备得知以后震怒,集结了几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为关羽报仇,但是不料被孙权杀得大败而归,几十万人马剩下不到一半,气得刘备气血攻心,病死在白帝城,至此,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皆去世。

蜀国此时只留下了诸葛亮,赵云等元老,不久之后,赵云在北伐中也因病去世。赵云怎么死的历史没有详细记载,只能猜测为因病去世了。

此时诸葛亮旗下只剩下魏延一员大将,当时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就提出带领5000精兵从子午谷出关,直捣魏国大本营,但是被诸葛亮拒绝了。

很多人认为魏延的计划是可行的,诸葛亮过于保守。子午谷奇谋是一个争论了1700多年的公案,关于“此计”,以魏略最为详尽。

魏略称,诸葛亮北伐,本来就是螳臂当车,取胜的唯一可能就是“子午谷奇谋”,可是诸葛亮不敢采纳,结果以失败告终。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袭,借鉴的案例就是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明显的军事行动,从正面迷惑敌人,掩盖自己真实的攻击路线,他要求诸葛亮继续他的北伐,吸引魏军主力,只要给魏延一万人马,就可以通过子午谷奇袭,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

魏延的谋略是出奇制胜,按照兵家的法则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

因为当时魏国朝中,对诸葛亮知道的人甚多,都认为诸葛亮用兵谨慎,不敢弄险,绝对想不到他会分兵走子午谷,因此分兵偷袭,先取长安,截断敌人后方退路是完全有可能的。

谋敌人之所谋,算敌人之所算,而敌人又算我不出的情况下,偷袭完全可以达成突然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不尽然,同时这件事情上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用兵沉着,稳重,没有把握的事情绝对不做。

也有人认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行性较低,魏延本身有骄傲自大轻敌的特点,他提出计划时,低估了魏国的军事力量,他只想到蜀军突然出现在魏国城下,对方会惊慌失措,仓皇而逃,当时守城的是夏侯楙,要是对方坚守不战呢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并且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为了稳固发展,当时蜀国国力空虚,已经经不起几次大败了,所以诸葛亮的策略是正确的,要是真让魏延带领五千到一万人马走到长安,已经是人困马乏,跟魏军交手肯定是不堪一击。

最后一点,子午谷山路崎岖蜿蜒五千到一万人行军很容易被人发现,以司马懿的智慧,怎么可能不派探子把手呢很有可能走到半路就被人发现,遭到魏军的阻击,全军覆没。

正文第五八一章三国第一冤案

明朝末年,起义军首领高迎祥曾经使用过这个计策,带领五万人马从子午谷杀入长安,但是走出谷的时候,就剩下四万多人了,中途病死的,摔死的,白白损失了一万多人,并且遭到了孙传庭伏击,刚刚出谷,就全军覆没了。

所以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成功的几率非常小。诸葛亮不敢去赌,也没有必要去赌,魏国的首都戒备森严,哪能是魏延五千一万人马就能攻破的,充其量起到个吓人作用,但是一旦魏军展开追击,魏延将毫无退路,只能等死。

是举世公认的大军事家,1944年3月,他对子午谷奇袭,给出了“此计太悬危”的评语,可谓一针见血,一语中的。

这也为诸葛亮死后,他被杀甚至灭三族埋下伏笔,杀魏延历史上给出的定论是魏延谋反,随着近几年历史学家的考研,其实魏延根本就没有反意。

而且关于魏延的个人形象问题,也完全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描绘那样,一个长有反骨的人物。所以魏延谋反,这是三国时期的一大疑案,也是蜀汉最大的冤案。

魏延的身份地位很高,在诸葛亮执掌政权时期,已经蜀汉军界第一人,官居征西大将军,再加上勇武不凡,尤其刘备的亲信大家,可以说除了诸葛亮,基本上就没有人能够驾驭得了他了,也正因为如此,才埋下魏延悲惨的父辈。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还要倚重魏延的勇武,对抗曹魏,故而对其非常信赖有加,但是诸葛亮死了,谁来驾驭魏延呢

聪明的诸葛亮自然就想到了这一点,再说诸葛亮生前就已经指定好了接班人,那就是蒋琬,“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