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蒋琬”。
这里就涉及到另外一个人物,叫杨仪,同样是诸葛亮北伐期间倚重的大臣,与魏延,一文一武。
最重要的杨仪和魏延完全的是水火不容,“唯杨仪不假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于是乎,诸葛亮想到一个小伎俩。
三国志记载:临终前,诸葛亮召开了一个机密的榻前会议,参与会议的有杨仪、姜维、费祎等人,诸葛亮遗命他死之后,不要继续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国,撤离的时分,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并且说:“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意即假如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军队本人开拔。
这个榻前会议唯独少了当时军衔最高的魏延,这是为什么呢诸葛亮撤军的计划魏延不知道,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魏延的想法,这不是诸葛亮的巧设下的伏笔吗
魏延是积极的抗曹分子,又怎么轻易的撤军了,当杨仪派费祎去问魏延是不是一起南下的时候,魏延说:“丞相死了,还有我呢,应该继续打下去,凭什么一个人就要废了蜀汉大业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给你杨仪断后”
本来魏延和杨仪就水火不容,于是乎在这个时候,矛盾终于爆发了,杨仪觉得是个杀魏延借口,魏延也绝对是一个铲除杨仪的机会,两者互相争权,结果魏延在蒋琬、王平、杨仪、马岱的联合下败了下来,以谋反罪被杀。
而这些人都是诸葛亮的心腹啊其实他对刘备也算忠心,从早时起就想投入刘备麾下,刘备率兵到荆州,魏延冒着危险开城迎接,却被文聘截住斯杀,刘备说是不忍看刘表自相残杀,领兵他去,魏延杀退文聘,一看已空无一人,只好暂时去投韩玄,一投刘备以失望告终。
上文略有提及,此后韩玄仍然不重用魏延,到刘备打长沙时,韩玄要杀老将黄忠,又是魏延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率众杀掉韩玄救了黄忠,打开城门迎入刘备。
兴冲冲以为要立功受奖的魏延,谁想到诸葛亮见到他即一声断喝:“把魏延绑了,推出斩首。”还是刘备觉得魏延有功无过,才保住了一条小命。
有功无过还要被诸葛亮呵斥一番,说他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只许你老老实实,不许你乱说乱动,如其不然,定要取尔狗命。
二投刘备又闹了个灰头土脸,其实这才是冤乎枉哉,所谓相面用现在科学的方法来衡量,纯属子虚乌有,诸葛亮不过是看他一反刘表,二反韩玄就认定他有反骨,一辈子都不信任他,直到入川成了头号大将仍然是只利用不重用。
魏延其实是可以和关、张、赵、马、黄并列的大将军,但评定五虎上将却把他排除在外。入川时黄、魏争功,虽然有点意气用事,但总是说明魏延的工作积极性是很高的,在那种受压抑的环境中,能焕发出这样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魏延其实是智勇双全的,如果充分发挥他的积极性、创造性,也许三国的历史会改写。白帝城刘备败亡后,五虎凋零,魏延成了头号大将,诸葛亮本应改变看法,重用魏延,有事相商,互为倚靠,而恰恰相反,诸葛亮仍一如既往的压制他,对他提出的建议,对了也不听。
一出祁山时,诸葛亮先施反间计,让曹魏罢了善于用兵的大将司马懿的兵权,正处于人员调整的内乱时期。魏延建议抄近路出斜谷,直取长安,现在看来,这个建议是非常正确的。
但诸葛亮一向不听人言,只相信自己,何况是他一直另眼相看的魏延,不但不采纳其意见,还把魏延好一顿呵斥,弄得魏延好生没趣,以后再没有提出过任何建议。
每一次打仗时,遇到硬仗、危险较大的战斗,诸葛亮总是派魏延出马;碰到能得功劳的战斗,却只派魏延去诱敌等辅助角色。难怪有一次需要勇将出马,诸葛亮目视魏延,魏延低头不语,实在是太伤魏延的自尊心了。
即使如此,魏延既没有考虑跳槽,也没有想过谋反,其人品也就算是不错了,如果是现代人,恐怕早就跳槽多次了。
正文第五八二章权臣诸葛亮死后算计
诸葛亮死后与其说是魏延造反,还不如说是逼反了魏延更确切一些。诸葛亮死后把兵权交给杨仪,是不是利用杨仪和魏延死不对眼,默许他伺机收拾魏延
魏延岂能不怕杨仪利用职权,找茬收拾他诸葛亮早应想到魏延必定是不甘心束手就擒,与其让人收拾还不如拼个鱼死网破,到头来还是被诸葛亮定计害死,诸葛亮对魏延可谓用心良苦,郁郁一生的魏延可说是三国中第一大悲剧人物。
魏延对蜀汉是忠心不二的,而且历史中刘备对其是相当器重的,可以说远胜过赵云,是被冤屈了,这个史学家已经证实了,魏延后来的谋反实是诬陷,因为他和杨仪两人的“窝里斗”,蜀国内部最后调查出了事实,所以才以“公侯”的礼仪厚葬了他。
或许许多人不解,为什么诸葛亮要置魏延于死地
这要从第五次“北伐”说起,那时诸葛亮求战不得,进取不能,却在五丈原前僵持着,他所等待的,不是寻找机会同司马懿率领的曹魏主力进行决战,也不是另辟蹊径,避开司马懿主力夺取武功这一战略要地,更不是等待曹魏方面发生内乱好加以利用。
当时他积劳成疾,日渐沉疴,但不是令他措手不及的暴病,按照常理,应在疾病沉重时立即撤军。两军作战中最忌讳损折大将,更别说三军统帅,这很容易造成全军覆没。
查遍古今中外军事史,除了诸葛亮,再没有久病军营,一定要安排到死后才撤军的三军统帅。
病榻上,诸葛亮有足够时间整理心思:西蜀以弄得民穷财尽,自己身体和国力都不允许再进行第六次“北伐”;不“北伐”就失去了常驻汉中勉县的理由,须得班师回成都。
返回成都后,皇帝与权倾朝野的重臣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争暗斗、难以逆料的变数,更何况九年中辅政不归,排斥打击涿郡籍、益州籍官员将领,五次“北伐”五次失败的责任,软禁皇帝刘禅等,都会遭到残酷无情地清算。
这不是小事一宗,是关乎身家性命以至于三族命运的关天大事。他只有一条路可走死在任所,以人格的自我完善,掩盖已经暴露必遭清算的责任。不夸张地说,五丈原前,诸葛亮是在等死。
临死时侯,诸葛亮没有忘记荆州藉派系的前途命运,这同他名誉地位以至身家性命以及三族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自知在他身后,除了刘禅外,魏延已经没有了制约。如果由魏延掌握至为重要的军权,因为所受的窝囊气太多,他会利用手中军权加以报复,首当其冲的则是他的家族以及荆州籍官员。
gu90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诸葛亮不是傻瓜。所以病逝前召开军事会议,排除了首先应该参加的副帅魏延,只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安排他死后的军事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