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符文的越发深入,许多概念越发矛盾,既抽象,又具体。
原本的天赋,也是成从辅助成为了阻碍。
最可怕的是,那如意玉扣上的法禁,还是依托于五色玉如意,也就是说大半和五行相关,更是卡在七色鹿最难受的地方。
看着有些要哭不哭的七色鹿,玉宸摸了摸它的脑袋,而后便继续观摩起剩下的书籍,稍稍分出一些心神放在王阳的身上。
不同于赵玄朗散播信仰,推演商道。
王阳作为五品独一型灵格的心学大儒,虽然是在玉宸的指点下,演化出自身的心学,但就根基和派系而言,他依旧属于儒家一系。
而儒家和其他修行体系不一样,其根基有二。
一者在秩序,一者在众生。
二者相辅相成,却又相对独立,前者可以理解为研究、总结现有秩序,为建立新秩序打下基础;后者则是需要传播自身理念,像王阳在白鹿书院之中传授知识,便是后者的一种修行方式。
而后者最正统的修行方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身”到“家”到“国”再到“天下”,不断将自身的道理,向周围辐射,进而影响国家,乃至天下。
而现在王阳显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一个个传播,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儒家三不朽之立言。
所谓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所谓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也就是在人道秩序体系当中,建立一个新的,能够长久运转下去的秩序。
立功小是为国为民建立功绩,大为借助人道现有秩序,在人道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立言最为简单,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可以是著书立传,可以是传播思想,也可以是建立学府。总结一下,就是形成能够系统阐述人道秩序的理论知识,并且传播出去。
此三者,前二者,对于现在的王阳而言,还太过遥远。
或许,在西洋决战之后,他能够做到第二者立功,但就现在而言,他能做的唯有第三者立言。
这也是此方天地大多数大儒经常做的事情。
过去,也有人劝说王阳,将自身感悟总结成册。
只是他觉得自己大半学识来自于玉宸的引导和传授,并不能算是出师,迟迟不愿下笔。
这次也是被玉宸点醒,明白了中土和西洋决战即将开始,不得已之下,选择书写自家感悟,留下传承。
第六百三十三章心学
这样强求的做法,难免有些纰漏,玉宸也是有些担心他会做不大最好,故而予以一定的关注。
在玉宸的注视下,王阳将裁剪好的梅花纸展开,将松云墨锭放入砚台内,缓缓磨墨,拿起狼毫蘸饱了墨汁,一字一划的书写着从玉宸处听来的言论,以及自家日月研读,一点点揣摩总结出来的感悟。
精神的高度集中,伴随着心力的消耗,让那一个个文字都是散发出淡淡的光辉,并且有玉石敲击之声响起,而后又有一朵朵乳白色的宝华在文字之间绽放,枝叶蔓延,散发出淡雅的墨香。
写着写着,王阳书写的文字形体越发优美,并且散发出些许异能,让人从四面八方,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会觉得这个字是正对着自己的。
这正是儒家书法境界三大异象,笔落有声、妙笔生花和字骨天成。
玉宸挑了挑眉头,笑道:“书法之道,尽然在这个时候突破了吗?”
王阳所在的白鹿书院,另一位大儒也是抬起头,看着王阳所在方向,逐渐飞舞而出的墨色文气,不由感慨道:“想不到,王阳这些书写自身感悟,竟然顺带凝聚墨迹文气,果然是天数垂青之人,所作所为都有天助。”
说着,他也是取出纸笔,书写了几个字,同样有玉石之声响起,却不如王阳来的清脆,同样有宝华枝蔓生长,却略显杂乱。
“苦练书法一甲子,还比不得他一日之功啊!”
回忆起王阳刚来白鹿书院时,同自身相差无几的书法造诣,这位大儒叹了口气,随手将毛笔扔下。
正所谓万物皆可入道,儒家书法自然也有着自身玄妙。
初学书法之人,可以根据自身喜好,临摹先人留下的字帖,衍生挥翰文气、染毫文气、握管文气等基础书道文气,感悟书法异象。
等到书法造诣精深到一定程度后,异象领悟两到三项之后,便可以将自身书法文气,升华为临池文气、芳墨文气、墨迹文气一流。
若是更进一步,将书法异象第四重笔走龙蛇一并领悟,那便可选择走出自家书法之道,书法文气也是会升华成云章文气、妙墨文气、妙翰文气等等拥有奇妙力量的文气。
这个时候,在书写字帖,哪怕再怎么随心所欲,所成字帖,都等同于六品灵格之宝。
要是再进一步,便是传说之中的书圣一流,那时候,其书写的任何一个字,都蕴含能够拦截一位了六品灵格修士的能力。
现在,王阳所在境界,虽然处在第二重,但放在中土地方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位书法大家。
书法的突破,也是让王阳有了一些些新的感悟,他重新拿出一叠裁剪好的梅花纸,根据先前的文章进行了全新的梳理,将其中内容再次精简。
并且这一次,他通过问答的方式,对自家学说进行了一次新的总结。
这也导致,二次书写的《心学》位格有所提升,原本书写在梅花纸上的废稿自然燃烧,化作道道文气,汇聚在新的纸张之上。
等到正本书写过大半,《心学》位格稳定,四周虚空之中也是隐约传出其书写的内容。
“《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土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
此声一出,白鹿书院附近的百姓都是停下来的手中的动作,抬头细细聆听。白鹿书院中的诸多学子书生,更是发疯了似的找来纸笔,想要将这部分内容记录下来。
一个书生更是忍不住高呼道:“虚空有声,道传四方,这是有大儒书写自身感悟,书成四品,将要立言的节奏啊!”
“以对《大学》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是哪一脉传承?有哪位临近四品的大儒来到我们白鹿书院了吗?还在这个时候书写感悟?”一个书生一边奋笔疾书,一边忍不住开口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