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2(2 / 2)

鼎宋 草上匪 2250 字 2023-10-03

“盘古开天辟地,而后有三皇,三皇曰有巢、伏羲、神农,三皇之后乃有五帝”

这是把五帝之前的先祖脉络理了出来,说到“盘古”时,王冲故意发音含混,近于“盘壶”,众人都是一愣。

“盘瓠我们的盘瓠大王,汉人也认”

头领们没说话,亲卫们纷纷出声。

王冲所聚的这十九家藩夷分布在川东南和黔东一带,从溱州、滋州到播州遵义,都是古时夜郎国之地,其民多是周时楚国先民西迁所形成的五陵长沙蛮。更南面的蛮州、南宁州也是后续迁居之地,渐渐演化为苗、瑶、嘹、獞、仡佬等族。而其中的主体,也即苗瑶,都将盘古或盘瓠作为祖先。

严格的说,盘古和盘瓠不是一个人,不过除了后世民族史专家会计较外,没人会去在意,基本当作一回事。此时以盘古为源祖的说法,只在苗瑶等族里存在,中原汉民没这个概念,但作为神话渊源,却被文人用来补上史记五帝本纪的先古传承。

王冲笑道:“太平御览是国家大典,朝廷都这么记述,当然是把盘古当作天地之初。”

这话说得暧昧,太平御览只是引用了三五历纪的说法,而盘古开天地和盘瓠为人祖这两件事也有差别,但对盘古的共尊却是没错。

王冲总结道:“所以呢,即便我们五百年前不是一家,五千年前也是一家。”

众人微微震动,还绝少见到将蛮夷认为一家的官人。

一个时辰的讲课时间很快就到了,包括父亲已挤入大宋官僚行列的田忠嗣,以及祖辈长于作入贡生意,因而对中原风物有所了解的龙延昊,这两人都觉得时间太短,其他头领积年困于本族偏狭之地,眼界不开,更是沉醉于王冲所揭开的历史之漾中,当王冲宣布下课时,都还不舍起身。

没多久,大帐之后的小帐里,播州杨维吉、遵义军杨文辰,南宁州龙延昊等人又聚在王冲面前。原本这三人对王冲还只是面上尽礼而已,此时却有了一丝自心底发出的尊敬。不止为王冲教授兵事,还为王冲对待藩夷事上所显露的姿态所动。

“此时相聚的十九家,与罗国相比,离朝廷更近,离汉人更近。”

王冲的开篇语看似废话,意思却很直接。这不止是说藩属关系。更是说血缘关系。罗国是乌蛮,大理是白蛮,自古世居当地,不像这十九家藩夷,历史可以追溯到chun秋战国时的楚越两国,更有白纸黑字的共同祖先。

“而你们更是汉家英雄之后”

再一句话,让三人心头一紧。

王冲的话没错,南宁州龙氏以五代楚国怀远大将军龙德寿为先祖,播州杨氏奉唐时车骑将军杨端为先祖。

王冲巡查罗国东面的黔地时。也是以这两家为重。龙氏不提,而播州杨氏,王冲初至播州拜会杨光荣时,听闻上代家主叫杨文广,吓了一跳。下意识地道:“杨仲容何时在此立家了”

杨仲容就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与演义不同,真实历史里的杨文广,在宋时并不怎么出名,只是寻常的高级将领。先是在陕西抵御党项人,再跟随狄青征讨过侬智高,后在河北任定州路副都总管,官至侍卫步军都虞候。熙宁七年,也即四十三年前就故去了。

杨家人还不知这个杨文广,更不知杨业,听王冲一说。也犯了嘀咕。他们先祖杨端也是太原人,杨业也是太原人,都有一个杨文广,挺有默契。两家杨是不是有关联

这个话题也只是用来活络气氛,不管是杨氏还是王冲。都没怎么上心。

王冲自料不到,在真实历史里,明时话本杨家将演义兴起,播州杨氏为彰自己汉裔名望,竟找大学士宋濂写了杨氏家传,将自己这一家杨跟杨家将拉在了一起。

宋濂在传中说杨贵迁,也即杨光荣的父亲,是杨延昭长子杨充广的儿子。杨充广随父在广西办差时,与播州杨氏叙谱,发现两家皆是太原杨氏一房。再因杨贵迁之父,播州杨氏家主杨昭无子,杨充广便将其子杨贵迁过嗣,“至是,守播州者皆杨业子孙也”。

宋濂之说当然不靠谱,先不说杨延昭长子不叫杨充广,若真是两家叙谱,播州杨氏就绝不会再起杨文广这个名字,这可犯了宗族大忌。

明时播州杨氏攀附杨业,背景是大明深入云贵,推动改土归流之势,不仅杨氏,蛮州宋氏到那时已成水东宋氏,也将先祖宋景阳列为河北真定人。

附汉籍既是形势使然,也难怪王冲强调两家的汉人背景时三人变sè,这是不是意味着王冲要逼他们献土内附

王冲似乎没注意到他们的神sè变化,自顾自地道:“本官聚这十九家,是将大家与罗国区分开,让大家能与朝廷共进退。而你们在这十九家中更近朝廷,也要多多亲近,相互照应。”

三人松了一口气,原来王冲是将他们两家拔出来特别照顾,这也算是分化之策。

王冲再勉励了一番,三人热情回应,送走三人后,王冲回帐,田忠嗣正等着他。

田忠嗣像是说笑般地道:“守正莫非以为,拉拉八辈子也靠不上的亲戚,就能如意使唤他们”

王冲扯扯嘴角:“使唤说不上,不过是指着他们心思稍微齐齐,别给边事司扯后腿而已。”

他再换了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