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学校还是每周休一天半,今儿是周六,她们回家吃完饭,小睡了一会儿,又做了作业,到现在阳光正好。家里孩子不少,陈梓淳自然也懂一些照顾孩子的事儿,只要阳光不猛,晒晒是没问题的。
柳明月正给孩子们缝褂子呢,眼看着天气一天天冷了起来,冬衣还是要筹备起来的。今年年景不好,家里这些棉花还是钱安花了大价钱换回来的,她用得十分珍稀。
按道理说不做新衣也是成的,都说缝缝补补能过三年,可他们的衣服可都还算新呢。不过今年生了孩子,柳明月的精力大多数都在孩子身上,对他们的照顾肯定不如从前精心了,她不愿意在这方面也亏待了大的几个。
听了陈梓淳的话,柳明月头也不抬,随口应道:“把她放到篮子里去,别总是抱着了,脸记得给挡一挡,别晒黑了就好。”
即使陈梓淳的年纪不大,可柳明月对她还是十分信任的。更何况,边上陈梓湘和陈梓澜也在呢,她们几个难道还看不了一个未满月的奶娃娃。
反倒是陈梓旻,一直拿着书在边上看,等人都走了才跟她搭话,“姨,我那天听到陈叔跟姨丈商量,说是要给爱爱办个满月宴。”他倒没有觉得不应该,只是钱安说的规模显然要大很多,眼下情况特殊,他觉得还是要再斟酌一下比较合适。
说起来当初他们几个还在陈家时,也就他出生时稍微隆重了些,其他几个都没多大重视,顶多就是家里一起吃顿饭罢了。
陈梓旻点到为止,不希望叫柳明月误会自己的意思。
“我都跟陈叔说了,就家里人一起吃顿饭,然后给村里相熟的人家送红鸡蛋得了。”柳明月显然是听明白了他话里的话,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现下村里头的人都忙着要存冬粮,熬过了这个冬天,春日怕才是难过,我们若是太张扬,怕是也不行。”
村里头的习俗就是如此,生了孩子都得派红鸡蛋,这些都是钱安找人早早备下的,眼下就等着正日用上而已。
柳明月觉得,每家每户都给送六个,就已经足够隆重了,尤其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实在是过意不去的话,相熟的,送的东西多些的人家,她就再搭几尺红布或者是一些糕点鲜肉,总归是不会失礼的。
虽然村里头的人肯定都知道他们家是富裕的,但知道归知道,直接表现出来就不好了。尽管柳家村的人都还算不错,可人到了绝境会做出什么样的事儿,这是她无法想象也不愿意去检验的。
听了她的话,陈梓旻倒是迟疑了,“不管怎么说,相熟的几户人家还是要请吃饭的吧,像村长家,徐叔叔家……”
他细细数着,越数越觉得不合适。但柳明月显然心意已决,她坚定的摇摇头,“就按我说的办,想要庆祝还不容易,以后多的是机会。”她看着陈梓旻笑着说道:“重视不必要表现在这些事情上,我知道你们都疼爱爱就可以了。等她再大一些,生日好好给她过就是了。”
接下来的日子不好过,她希望家里人能够慢慢适应过来。
显然是从柳明月的话里头听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聪明如陈梓旻,哪里会不懂。他将视线移回自己手上的书页,看着方块字发呆。
☆、六十五章
陈梓旻如今在镇上的高中里,不算如鱼得水,但因为成绩优异,老师也是青眼有加。从前因着是农村出身,好些人对他是排斥的,后来得知他姨丈是供销社的主任,个个又变了态度。他对此不甚在意,反正时间都拿来学习了,也没精力关注这些。
时常留下来学习的他,自然而然地就认识了班上两个跟他差不多,每日将全副心神投入在学习里的男同学。
会留意到,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也热爱学习,还因为他们稍显窘迫的生活状态。自己啃饼子是因为想省时间,可这两人似乎是为了省钱。他情商虽然一般,但偶尔还是在线的,大大方方地将自家做好的酱跟他们分享,借口材料出自自家菜园,省的他们有心理负担。
几次之后,倒是跟他们熟稔起来,他也就顺其自然知道了镇上人的生活状况。
以往他对此不甚关注,偶尔也只是跟着柳明月闲聊时,从她口中得知一二。后来学着看报纸,关注时事,好歹能明白一些,再加上日常留意着,渐渐地,就明白了柳明月一些行为背后的深意。
爱爱的满月宴就很简单地过了,甚至因为不是周末,几个大孩子家都没回来。柳明月倒是觉得没什么,钱安恼的不行,连老陈头都闷了两日。
两个男人表达爱意的方式也很特别,不约而同地给爱爱准备了全副的金饰,手环脚环,甚至是项圈金锁。柳明月颠了颠手上沉甸甸的袋子,有些无奈地瞪了钱安一眼,“我知道你疼女儿,可这么厚重,根本带不了。”
爱爱还是个刚刚满月的小娃娃,他让人打造的这一付首饰显然是超越她的承受重量的。柳明月倒不是觉得买这些是浪费钱,只是送了孩子,又压箱底存着,稍稍有些可惜。
“怕什么,都给女儿存着,等她日后出嫁了,正好当嫁妆。”说到这儿,钱安已经开始盘算着怎么给物色个未来女婿人选,先按着自己喜欢的样子培养长大,日后好收获一个好女婿。
现在孩子还小,他可没有那种老丈人看女婿格外不爽的心情,心心念念都是为女儿考虑。
柳明月听了他的话,低头看了看在床上睡的正香的爱爱,有些无奈地摇摇头,没有打断他的畅想。孩子才多大点儿,他已经开始考虑这么多事儿了,真心有些愁人。
“湘姐儿说他们学校已经安排实习了,我想着她年纪虽然不大,但是如果有合适的岗位,去历练历练也是可行的。”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未成年人的概念,中专毕业之后正式进入工作岗位才是正常流程。
钱安倒是了解过,陈梓湘大概会被分到隔壁镇的卫生站,那儿有他的一个老熟人。有人照顾着,总是会稍微让他们这些家长安心些的。
他没有瞒着柳明月,将情况一一说明,然后有些惆怅地说道:“到时候娴姐儿毕业了,怕是安排不了,我原本打算把她塞到供销社去当个临时工,等合适的机会再转正的。”只可惜,如今以位换位,塞了人家的人进来。
不过,看柳明月似乎很不认同自己当初的决定,他又笑着继续说道:“我知道娴姐儿心大些,到时候看看能不能将她安排到哪个厂里。”
镇上可不仅仅是当初的那几家厂子,点心厂和羊毛厂成立的时间长了,自然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如果有合适的岗位,他们自己厂里头的职工还等着呢,哪里轮得到外头的人。就算是柳明月和阿香举荐,恐怕也很难再点心厂安排得到合适的岗位。
钱安盯上的,是省里最近刚刚组建成立的纺织二厂。
他们虽然不可能到省城去,可陈梓澜自己一个人去也是无妨的。不说老陈头有熟人可以帮着照顾,就是他自己也能够安排。
“多亏你了!”柳明月将头靠在钱安的肩头,很是感性地说道:“要不是有你,这些事儿我肯定是做不到这么周全的。”其实倒不是她自己不能安排,也不是老陈头的人脉不够用,可有钱安在身边,有他总揽着,柳明月只觉得心安。
这些话,她很少会说出来,只会放在心上。
不过好在钱安也不是很在意这种事情,将感动放在心里,伸手摸了摸她的头,“我们是夫妻啊,夫妻同为一体,自然应该互相扶持。陈家的孩子你一直带在身边,娶了你,他们自然就成了我的家人了。”
为家里人考虑多些,是他的本分应该要做的,其实不值得这样的夸奖。但是柳明月的这句话却让他感觉异常熨贴,没什么比自己的用心被看到,被接受更让人高兴了。
以往他自己一个人过日子,旁人总说他孤孤单单的,打着为他考虑的旗号干涉他的生活,叫他尤其反感。钱安独处的时候其实从来不觉得孤单,他享受那种生活。
当然,如今跟柳明月结了婚,有了这么多的家人,他也适应良好。在女儿出生之后,他生活重心一下子全变了。即使前路茫茫,可有了女儿,有了牵挂,他筹谋的时候就带着极大的热情。
他要给柳明月和爱爱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并且安顿好家里的每一个人。
陈梓旻是男孩子,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即使是耽误几年也不怕。陈梓澜和陈梓湘不同,女孩子的青春本就不长,加上特殊时期,得好好安顿个工作,挑选合适的对象,才能让她们安然度过。
至于陈梓淳,年纪还小,顶多就是耽误了学习而已。可家里门路不缺,钱也不缺的情况下,又何必强求孩子一定要一直呆在学校读书呢。等情况好转了,再送她去进修或者出国都不是难事儿。
他不是没想过出国,只是如今这个时候再安排就晚了,更何况,柳明月对此非常排斥,他只能作罢。
爱爱满月后,柳明月在柳家村住了大半个月,还是回到了镇上。每天看着钱安来回奔波,她也很是不舍,虽然他乐此不疲。反正她恢复很好,孩子的话她自己一个人也能够照看得过来,索性连钱安约好的来搭把手的大娘都推了。
陈梓淳已经能搭把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钱安虽然上班,可回家了也不是坐着等她伺候的大爷,柳明月觉得自己完全没问题。加上钱掌柜和老陈头时常约着一起来家里看看孩子,甚少有她跟孩子单独待着的时候。
看着孩子一天天变化,就会发现时间过得飞快。
过完了一个不算热闹的年,生活进入了正轨,柳明月在家带孩子,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就这么日日过着,在他们不察觉的情况下,爱爱一天天长大,外头的情况也渐渐转好。
村里头的氛围不是很好,但柳明月却觉得镇上还算可以。供销社正常能够供应粮食,限量限购,大家也会去采野菜,寻找其他的食物,好歹算是把日子糊弄着过下去了。等冬天熬过去了,开春后,日子就好过了些。
天气好了起来,赶着时间播种,几场贵如油的春雨下来后,禾苗青青绿绿,叫老农们都满怀感恩。即使大家家里的存粮都没了,但是地里头的粮食长得好,大家能看到希望,日子有盼头了之后,就快了。
银柳镇没有多少外来人口,偶尔一两个过来投奔的亲戚,安顿下来之后,也少有将消息传播出去的。这么一小块地方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大家看报纸的时候,总是感慨万千。尤其是柳家村,大家都村长兼大队长柳立成都很是拥护,甚至好几个村都想把生产队并过来。
不为什么,就为了人家这先见之明。
柳家村原本跟大家都差不多,这么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异军突起,成为附近这一片最繁荣的村子,眼热的人可不少。
这一次旱冻双重打击下,好些村的人都断炊要到山上去挖树根了,但柳家村的人还是精神奕奕。即使他们村里有少部分人瘦弱了些,但没人生病,没丧事,绝对就是柳立成这个村长的功劳。
等地里的粮食收完,上交了今年的公粮之后,好些人家都开始庆贺。就大概两日的时间,柳家村的猪都宰了十几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肉味儿传出来。
柳明月带着快要六个月多月的爱爱回柳家村时,看着稻田里的绿绿的禾苗迎风摇晃着,心情好极了。她坐在钱安的单车后头,怀里绑着孩子,抬头看看蓝蓝的天,总算是把这么一段时间给熬过去了,接下来就是打硬仗的时候,她打算带着孩子在村里头住着,避一避风头。
镇上已经稍稍有些苗头,因为前段时间大家都比较关注外头的信息,报纸看多了,对于外界的情况反应就有点快。不过好在事情发酵也需要时间,钱安安排好他自己的事儿,就将他们送回来。
至于什么时候回镇上,还得看情况。
☆、六十六章
今年大家都在努力恢复元气,积蓄力量,原本柳家村的一些项目都停下来了,这会儿又重新提了出来。村民们自发的想要争取多些,毕竟只有积攒丰厚的人家才能应对各种突发的情况。
农人都是靠天吃饭,即使挣扎着成了镇上的工人,年景不好的时候也难过得很。
因着柳明月带着孩子在村里头住着,钱安自然是常常会回来。老陈头不乐意待在家里,便时常拉着钱安出去,这家坐坐,那家晃晃,聊聊天,说说事儿,总有属于他们的乐趣。
最近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好些人都乐意在村口的柳树下坐着,早春时柳立成带着人种下了一批早熟的粮食,收成之后,赶紧又安排下一波种植工作。眼下田里的稻苗还未成熟,各家各户的菜园子里品种丰富,不用为吃食发愁了,大家也有闲情逸致坐下来闲聊了。
作为话题中心的钱安显然是时常被逮着发表演讲,说来说去总归是那些事儿。大家都乐意听他在外求学时候的经历,或者是钱家以往的光辉历史,又或者是他当上供销社主任后外出采购发生的一些趣事。
哪怕话题常常被钱安带跑偏了,但还是能从这些话题中看到大家的需求。
这个时候想要富可不是特别容易,田地就这么多,作物就这几种,加上运输条件受限,温饱是能够保证,可要发家致富,还得想别的办法。
从前办着的家禽厂如今也在呢,甚至发扬光大了,扩大后就不仅仅是养猪,还有鸡鸭鹅等,每日都需要好些半大的小伙子上山采野菜才能供得上。村里好些人家跟着柳明月他们种果树,后来划到村里之后,便由大家伙儿合力公营。池塘的鱼,种桑养蚕等等,只要勤快,加上时间,其实也是能够积攒一些财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