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5(2 / 2)

浩劫重生 老螃蟹 2285 字 2023-10-20

,而后冲着等候在他跟前的下级们,深深地一鞠躬,地说道:

“皇国命运在此一役,请诸君共勉。

拜托了”

在这天底下从来就没有白吃的午餐。东人虽然很幸运地得到了来自远古姆大陆的生化技术,可是接触到完全陌生的技术体系,没有任何头绪的研究工作,他们付出了堪称是极为惨痛的代价才勉强摸到一点门道。最初那些近似于盲人骑瞎马式的人体试验,实验者的死亡率高达六成,侥幸活下来的志愿者则或多或少具备了一些在常人看来超常的能力。这些体质变异的情况,通常是体现在非常变态的体能和恢复能力上,倒是跟吴的变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毫无问的是,由这些早期实验体所组成的拔刀队,一旦靠近到近身距离,他们将是所有敌人的噩梦。当然,只是对那些符合人类概念的敌人来说,情况确实如此急迫。

此时此刻,在桃源补给站以东的海滩上,一排呈现酱紫色的生物体组织开始加速蠕动,那些外观类似下水管道的复杂构造暴露在空气中,它们统一将开口转向坐落在一千多米外山丘上的桃花源补给站。

“嘭嘭嘭”

“板载板载板载”

适才,桃花源业已通过大炮示了自己的远程打击能力,藤原贤治的性格再怎么狂妄自大,也不会觉得用步兵的血肉之躯承受猛烈炮火轰击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那样只怕到不了补给站的山脚下就得先被大炮轰掉一半人马。对于这个棘手的难题,东人自有解决之道。在这些模样怪异得无法用语言加以形容的生物弹射装置骤然发力之下,近百名拔刀队员被从海滩,直接投射到了以桃花源补给站为圆心的方圆百米之内。

随即,这身着黑色紧身制服,黑布蒙着头脸,手持着打刀、太刀和野太刀、刀等颇具东瀛特色武器的拔刀队成员们,口中高呼着“万岁”口号,蜂拥杀向遭遇变故有些措手不及的桃花源幸存者。

竟然被人家打上门来,这个时候吴的眼睛都红了,他厉声喝道:

“快,自由射击,用机枪压小鬼子的后援。炮台先把这些王八蛋的建筑都给老子轰了。记住,别炸船。”

尽管面对着不宣而战的东瀛人,吴恨得牙根直痒痒的,他也没忘记吩咐手下们留一步缓手。之所以下令不炸停靠在海边的那些运输船,目的就是为了给东瀛人留下了战事不利的退路,他们才不至于萌生破釜沉舟的念头,桃花源也能有效减低己方伤亡人数。

惨烈的战争最能集中体现一民族的个性,譬如说华夏兵法历来极为重视略运用,强调大势为重,不讲究一城一池的得失。故此,华夏人在作战中通常是采取围三阙一的办法,不到万不得已,将领不会让敌方认定己方必死无。即便是一方占据绝对优势,作为优势一方的统帅也要尽量制造缓和气氛,避免敌人产生非战即死的决死勇气,而东兵法则完全不考虑这些问题。

东瀛人引以为豪的战术理论,简单来说用一句话就能形容,悍不畏死就能赢。猪突再猪突,这就是东瀛人数百年一贯制的基本战术,换句话说,实在是非常没有技术含量。

直到二战时期,东瀛军队依然延续了这种算不上高明的猪突战术,顶多是加上了火炮掩护而已。那种被后世戏称为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的简单步炮协同战术,竟然也能横行天下许久,只能说时无英雄啊光是这些还不算完,东瀛人得意洋洋地宣称自己得到了兵法之中的精髓,即是“真锐”。他们反过来蔑视华夏流传的正统兵法是以诡诈为先,宣称孙武子十三篇,篇篇不脱一个畏字,蔑称这是丧失了武士决死勇气的懦夫表现,因此华夏兵法根本不足取。

即使是在孙子兵法的故国,华夏历朝历代皆能人辈出,无数的英雄豪杰都没有哪个敢夸下如此海口,说兵圣孙武子是个胆小鬼。东瀛岛民的妄自尊大和战略短视,由此可见一斑。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其实抛开主观条件,冷静下来想一想,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不管是谁生来就窝在东瀛列岛那个屁大的地方,而且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万一倒霉战败了,最后连跑路都没地方可去,难不成要跳海吗所处的战略空间如此局促,在交战中失败很难再有翻身之日,无怪乎东人一个个跟过河卒子一样猛冲到底,当真是不猛就没活路啊

s:螃蟹在此祝各位书友2010年万事如意,吉祥大喜。

第二卷新生

第一百一十四章急转直下5

夏大地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四方相距各有数,其间山川阻隔,路途漫漫,可供扼守的险要关隘很多。想要完全控制这个国度,即使是对那些统一的中央王朝来说,也绝非一桩易事。

在形势纷繁复杂的乱世之中,这片广阔的舞台有着足够空间,上演那些看上去最不可思议的戏剧。纵然是作战一时不利,失败者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实施转移,重整旗鼓以图日后东山再起,故此有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说法。

正所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好比著名的大耳贼刘备同学,在前面的那些年被曹阿瞒同学打得落花流水,自家老婆都被人家抓了。后来在荆州也是一败再败,真是输得闻者伤心,见者落泪,结果他在赤壁之战抓到了时机趁势东山再起,而后来了个咸鱼大翻身,生生弄出了三足鼎立的霸王基业。倘若刘备也跟那些东瀛人似的,没事就玩猪突再猪突啥的,只怕他一早就死在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曹军阵中,估计那就不会有后来的什么三国时代。

见微知著,东瀛人这种充满了内在矛盾的民族性,也表现在他们的方方面面。

东剑道是以华夏传入的剑术为基础,经过千年时间的本土化改良和试验,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剑道的核心思想乘坐一击必杀,反正上阵不是一击杀敌,就是反被敌一击所杀,满是一去不复返的意味。

经过战国时代长期战乱,进入到社会稳定的江户时代之后结经验的东瀛剑道发展到了极盛期。直至近代明治维新,东瀛政府颁布了“废刀令”,禁止旧武士随身携带刀具得不少士族只能弄了根烧火棍似的铁鞭凑数防身,如此上行下效的社会风气之下,导致剑道濒临绝传。可是形势变化来得十分迅速且突兀西南战争的现实需求,促使政府不得已再度招募那些善于使用冷兵器作战的拔刀队,于是一度前景岌岌可危的剑道忽然红火起来当真叫人感慨世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