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1 / 2)

的礼物与女人,大摇大摆到秦军的军帐将棚里走过一遭。一切都像仪式一样。

太子丹跪下,叩首。

燕王从指缝中看着自己的王位继承人。

“禀大王,我大燕虽然兵多将广,民心归王,但为了避免大燕百姓受战争铁蹄、生灵涂炭之苦,是以如今之计,只有走向议和一途。”太子丹说得一口漂亮的话。

“议和废话当然是议和难道打仗不成”燕王口齿不清,神智有些错乱。

众臣大大松了一口气,幸好他们的王上只是昏庸,但还不是疯的。

与强秦作战,无疑自掘坟墓。

“对于议和,不知不知太子殿下有何有何想法”一名不想送死的将军战战兢兢问道。

“若献予秦君督亢一地,换取大燕百姓安衣足食,相信祖先在天之灵,亦会欣然诺许。”太子丹恭恭敬敬答道。

不需要多使眼色,满朝文武立即跪地叩首,齐呼:”太子英明,实乃我大燕之福,百姓之福王上之福”

燕王窝囊却又满怀希望地退朝。

与秦媾和的政策,揭示了樊于期唯一的,悲剧性的下场。

13

易水边已不再安全,驻扎在江河另一头的秦军,试发的羽箭不断坠落在江边。

樊于期,荆轲,高渐离三人不再笙歌大醉,来到樊于期的宅邸。

因为他们有个很了不起的计画。

筹划了一年多,这个了不起的计画即将付之实践。

腐败总比战争好。在这样的信念下,荆轲想行刺秦王。

认同荆轲杀秦止战的想法,加上妻小七十余口的血仇,樊于期也想行刺秦王。

于是两个男人有了终极的共同目标。

而高渐离,则是两人毫不隐瞒秘密的酒肉之交,高渐离将以他的击筑歌唱,传唱记录下两名壮士的惊天义举,流于后世。

是夜。

“旦夕之间,蓟就会被秦军兵临城下。”荆轲。

“大事不远。”樊于期揭开地毯。

地毯下,是一块厚实的木板,木板上刻有秦宫的布置图,以及禁卫军可能巡逻的所有路线。

秦王政性多疑,每隔二到三个月就会更换宫里的禁卫军首领,甚至随意编组额外的巡兵,调动禁卫军巡逻的路线。不只确保禁卫军的忠诚,更要迷惑潜在刺客自以为是的信息。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秦王终究在宫殿里,只要这一点确定,就有行刺的机会。

对于秦宫熟悉的樊于期不仅拥有至少三个潜进秦宫的方法,甚至掌握了五个可以在秦宫暂时藏身的隐匿之处。如果一天看不到赢政,就在秦宫里多等一天,凝神等待。

樊于期最担心的,还是刻刻在秦王七步之内,保护安全的两名贴身侍卫。稽首,范雨。

这两位贴身侍卫都是秦国人,俱是有名的力士,稽首能徒手格杀战马,范雨能以掌底敲碎顽石。两力士对赢政效尽死忠。

如果樊于期与荆轲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刺杀成功,肯定会被稽首与范雨挡下,争取到其它禁卫军赶抵护王的时间。

但自从那天见识了荆轲深藏不露的高强剑法后,樊于期再无疑虑。赢政捐首,只是时间的问题。至于行刺成功之后的部份就一点也不重要了,这两个男子汉根本没有打算活着走出秦宫。

樊于期与荆轲蹲在大木板旁,手持树枝指指点点,专注讨论潜入秦宫的哪一条途径较容易避开最新的禁卫军路线,而高渐离则静静地在两人旁倾听,心向往之。

明日鸡啼,便是荆轲与樊于期踏上征途的时刻。

高渐离看着这两位挚友专注思量刺杀计画的神态,心中喟叹。此乃真凛凛壮士,与之杯酒相交,万分荣幸。

突然,荆轲霍然站起。

“何事”樊于期皱眉。

“有杀气。”荆轲果断拔剑,他感觉到团团杀气从四面八方围将过来。

没有马啼声。取而代之的,是更危险的猫步。

杀手独特的索命节奏。

樊于期使劲拉开刻满秦宫布阵的大木板,里头有个秘密夹层,空间大约可以藏躲一人。

当然是高渐离躲了进去,木板被荆轲盖了起来,铺回地毯。

“几人”樊于期低声,抽出长剑。

“三十多人以上,或许五十人也不一定。”荆轲苦笑。而且个个都是高手。

樊于期瞪大眼睛,这数字可不是开玩笑的。

能动员这个可怕的数字,非太子丹莫属。

“不能待在屋子里。”樊于期皱眉,看着地毯。如果敌人用火攻,高渐离这家伙肯定活活被烧死。

“那就冲出去吧。”荆轲踢开门。

两个男子汉从宅邸侧门冲出,直奔马厩。

毫不意外,在马厩前遭遇到已不需要掩饰动机的刺客。

刺客莫约十名,个个身着黑衣,只露出一双双过度亢奋的眼睛,亮剑。

“抢马”荆轲大喝,主动抢步迎向刺客,剑走狂霸。

“小心”樊于期冲向自己豢养多年的战马,期待用速度摆脱追杀。

十名刺客手射流星,淬毒的寒芒满天花雨扑向荆轲,荆轲剑身一卷,毒镖纷纷破散,不刻已与刺客交杀在一起。

荆轲精神集中力汇聚到顶峰。如果不能快些杀开一条路,其余方向的刺客赶到的话,就是九死无生的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