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4(1 / 2)

,真没想到石嘉居然知晓这个小小的倭国有着许多的黄金和白银,他是怎么知道的石嘉可没有去到那里呢。

石嘉也不好向众人解释了,难道说他是穿越众,他知道这一历史,知道古代小日是黄金和白银之国,储量很大,都是以此来向邻国交易吗不石嘉当然是不能这么说了。

石嘉只是一笑而过,现在他是君,这些人是臣,石嘉不做任何的解释,他们也不能说些什么。

石嘉便直言了,让大家都去办好这一件事,当然众人都得照办了。

其实石嘉之所以想要出海贸易也是想监控小日,他不想后世的小日强大了,从而给中国带来大的灾难。

要是能一举平定小日,或者是监控住这个小日,小日的一切都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就好了。

毕竟小日的强大都是从汉朝到东晋时,他不断地派遣使者以加强文化的交流,从中获益很大。

如小日的古坟时代,就是受到中国的影响,汉时坟墓是建得越大越好,陶器啊,农耕啊,什么之类的都是通过进贡中国,从而让他们的生产技术飞跃性地展。

石嘉可不想让小日展得这么快呢,只是你不这么做,东晋会这么做啊。一直到了刘裕篡晋的宋朝还曾与小日有交流呢,在朝贡天朝上国之时获益颇丰。尤其是文明程度的进化,更是惊人的。8

第508章急需内政人才

小日以前还自称过是周朝吴太伯之后,可惜了,小日自称祖先吴王夫差被勾践所灭,他们很多是远渡到日本。可知,中国对小日的影响多大,以至于让他们为自己的身上能流有中国血液而自豪。

后来见到中国的宋朝被元所灭,明也被满清所灭,这对小日的冲击是很大的,他们才推翻了以前自己所说的,是吴太伯之后,什么吴王夫差是他们的祖先是不正确的而且有这么一个言论:“涯山之后无中国”

正是知道这个历史的石嘉是十分在乎这一点,他便把石忠给叫来了,一再地告诫着石忠,一定要小心谨慎,要办好这一件事,不能有一丝的松懈,要认真做好。

石忠虽然不明白,石嘉为什么会这么吩咐,不过既然是石嘉吩咐的,石忠就会全力去听从,去完成了。

事情都办好了,石嘉站了起来,他应该是出去走走了,好好地看看他屯田的将士们在做得怎么样呢同时,水渠等的建设也是石嘉十分关心的。

石嘉在这段时间也是亲自下田耕作的,他是身份最为尊贵的人,他都亲自下田了,其他人还能说什么他们能做的就是如石嘉那样在田里辛勤地劳作。

石嘉望着田里的军兵,他叹气,作为后世穿越过来的人,他当然是有一股雄心壮志,想要建设一支职业化的级强军。

可是他知道要涉及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钱财方面,一百个人才能养得起一个职业军人,他现在只占了冀州大半和青州,人口不足百万,毕竟因为战争频繁,令得各地的人口是剧减,加上又有许多的人南逃。

想想吧,昔日繁荣的两大州,现在还能剩下多少人口啊几十万人是非常正常的。也就是按一百人养一人的比例,你石嘉连一万兵都养不到,要是连一万兵都养不到的话,你石嘉不是早就被人给灭了吗

所以石嘉能做的就只有是实行军屯制,战时为军,平是为民,放土地给他们,让他们好耕作,一到战时,他们还得自备一定的粮食从而参军。

至于清算户口,确实是能增加人丁,从而为国家增加赋税,只是这么一来就会与各大士族有矛盾了,现在不宜做这种事情,还得暂时地放下。

赵隆见到石嘉来了,不由是来到了石嘉的身边,说:“石大哥看看吧大家干得是多好啊只要是有了粮食,我们什么都不怕了这种子播下去,就是一个新的希望啊,希望能产出很多的粮食,好让我们的战士吃得饱饱的,以大败燕军”

石嘉看着赵隆一脚泥巴的,他不由轻拍了赵隆,说:“别人常说我的赵小弟,打仗是一把好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无所不能可是他们又怎么知道,一旦在农事上,我的赵小弟同样是勇猛无匹,无人可比啊哈哈”

赵隆是笑了,他的笑容中是带着一股自信的。石嘉望着水车等,又是要去看看水利建设的情况,尤其是水渠。

赵隆当然是知晓了,他便是带着石嘉去看了,建了蓄水库,在闻喜附近都是办到了,而河东郡其它地方当动乱平息下来后,也是有条不紊地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建设呢。

石嘉看着水库放水之时,水从水道里流出,不断地灌溉到了沿路的农田时,他笑了,好只要这些做得好,那就行了。秋天又是一个丰收之年,只要粮食足够,我还怕什么呢

石嘉便问:“不知各地的水利搞得怎么样了是否办好了”明预上来了,说:“像河东和河内郡还是可以的。只是其他地方,动乱没有平息,施展开来是十分困难的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主公啊,我们作战的将领是有,可是治理地方的官吏却是太少太少了”

此话就有如一把尖刀是刺进了石嘉的心中,他现在是开始建设学校,扩大教育,就是想要为以后治理地方提供更多的人才,可这是需要时间的,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啊你再想要优秀的好人才,不是这么容易的。

大乱之时,治理地方这方面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何况羯赵之时,也不在乎怎么治理好地方,真正有治理地方能力的官员本身就少得可怜,大多是贪官污吏,不在乎百姓生死的,只知道拍马屁的。

所以在前朝上,也没有过多的人才留给石嘉,石嘉只能是全靠自己来培养,这其中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石嘉经常要为没有足够的人才而烦恼,石嘉是一再地出了求贤令,表明不计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一律是择才录取。

像崔浑等四兄弟,在这方面,不得不说,内政方面确实是有一定的才能的,石嘉任官他们到各个地方了,这也是从一个方面向各大士族表明了,石嘉是能重用各个士族的人。

同时,石嘉安排了一些士族的子弟到崔氏兄弟帐下培养。全是大族子弟也不行,必须也得多找些寒门的子弟,他们是有冲劲,容易对石嘉形成忠心。不像大族的,他们只忠于自己的家族,真让士族的势力形成了,石嘉就成了第二个晋帝了,那时,不是按才能,而是按出身来决定你的官职了,这不是石嘉所想见到的。

石嘉的求贤令,还是有些作用的,能招到了一些人,可是真正有才华的人,还是止步不前的,天晓得你石嘉能顶得了多久啊尤其是南方的东晋,郁郁不得志的人也很多,他们知道北方太乱,加上东晋的封锁也要紧,要北上这是冒很大的风险的,你石嘉有多大的本事

所以就给石嘉求贤的效果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