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9(1 / 2)

道墓天师 张天怪 2246 字 2023-10-14

“唐卡什么唐卡”苗伟强问道。

董廷华笑了笑一副看白痴的眼神盯着苗伟强说道:“今天我就免费给你做一次导游,让你这个社会青年长长见识”

“少在老子面前装蒜,你几斤几两我还不知道吗”苗伟强说道。

周天翼却面带微笑,观而不语

董廷华装模作样的讲了起来:“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听董廷华讲完,苗伟强一脸不屑的看着董廷华笑道:“行,这一路上你就给我做向导吧,我倒要看看你对这里的历史知道多少”

“强哥,你可不要忘了,我爷爷和外公可都是考古历史界的知名专家,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是耳熟能详”董廷华笑道。

周天翼笑了笑,董廷华对历史确实颇有造诣

三个人继续向前走去,看着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特色,三个人看的眼花缭乱,街道上的行人服装及其的怪异,和常见的服装有很大的区别

此时的苗伟强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一是为了难为董廷华,二是想知道这里的民族风情,出身考古世家的董廷华对这些事情虽然不算了如指掌,但是想忽悠初中都没有毕业的苗伟强还是比较轻松的

三个人向布达拉宫的方向走去,一路上苗伟强问起问题来没完没了,董廷华都做出了和实际相差无几的解说,听得周天翼笑而不语

第三二一章民族特色

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遭严重破坏。

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毁于战火,加上雷击等自然灾害,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甚至一度被纳入大昭寺,作为其分支机构进行管理。如今的布达拉宫只尚存有当时的法王洞和康。

1645年藏历木鸡年,五世d赖喇嘛为巩固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朗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1690年藏历铁马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d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藏历水鸡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d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1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d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

五世d赖建立葛丹颇章王朝。后来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直至十七世纪,五世d赖建立噶丹颇章王朝并被清朝政府正式封为西藏地方政教首领后,才开始了重建布达拉宫,时年为1645年。以后历史d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具有了今日之规模。独特的布达拉宫同时又是神圣的。因为在今天的中国,每当提及它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西藏。俨然在人们心中,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

1690年,在第巴桑杰嘉错的主持下,修改红殿五世d赖灵塔殿,1693年竣工。以后经历代d赖喇嘛的扩建。300余年来,布达拉宫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籍;表时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d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器、玉器、锦锻品及工艺珍玩,这些文物绚丽多彩、题材丰富。

十三世d赖喇嘛灵塔殿,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1933年动工,3年建成。此外还有上师殿、普贤追随殿、响铜殿、时轮殿、释迦能仁殿、释迦百行殿、花师殿、菩提道次第殿、持明殿、世袭殿等殿堂。

三个人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把布达拉宫看了一遍,对藏族的佛教有了很深的认识,接近下午两点的时候,怀着对古人的赞叹,在山上走了下来,走进了山下的一家饭馆。

这家饭馆并不大,里面主要提供藏族地区的特色小吃

三个人看着桌子上黏糊糊的食物和油汪汪的茶水,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酥油茶和糌粑。

“这就是藏族同胞的主食糌粑和酥油茶吗”苗伟强惊问道。

“是的”董廷华又开始了高谈阔论,讲起了藏族地区不同的饮食风俗。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字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细、不过筛,这样制成的炒面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糌粑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

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决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稞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稞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撒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饭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饭也用手抓,叫做抓饭。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

“别说了赶快尝尝好吃吧”周天翼说道,以前只在书上看到过藏族同胞的饮食介绍,看到过关于糌粑和酥油茶的介绍,没想到现在竟然吃上了。

苗伟强,董廷华拿起放在盘子中的糌粑咬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