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32(2 / 2)

游戏美食家 晓晓双 2420 字 2023-10-14

gu903();说到冷食,不觉想到生活大城市的人们,他们的福份真不小。夏天,街上有数不清的冷饮店,雪糕、桔水、冰淇淋样样都有。然而,在陕西省兴平县,至今高原上农民,尚有不少人家未用上电灯,住在窑洞时,晚上以“洋油灯”照明。到了夏天,窑洞里不通风,干热炕人,白天劳动,汗出如浆,想喝冷饮是比较困难的,只能吃一种叫“面鱼子”的冷食。

三原蓼花糖是陕西省三原地区传统名贵小吃之一。它呈圆鼓槌状,个大体轻,金黄色的表皮上均匀地沾满一层白芝麻;咬开后,里面是雪白细腻的蜂窝状糖心。与吉林福源馆蓼花糖、河南安阳蓼花糖并列,为我国三大著名蓼花糖。

三原蓼花糖,历史悠久,味形兼美,畅销不衰。三原蓼花糖,起源于陕西省三原县,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已有49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时,每值腊月,南方一带的小贩,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江米制成年糕,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去卖。

江米属于糯米的一种,糯米分为籼糯米和粳糯米,籼糯米就是江米,外形细长:粳糯米为圆糯米,也叫圆江米。江米形状细长,糯米形状短粗,是家常经常食用的粮食之一。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逢年过节很多地方都有吃年糕的习俗。元宵节正月十五,人们吃的元宵也是由江米粉制成的。

江米富含b族维生素,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江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自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但其性黏滞,难于消化,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宜加热后食用。老人、小孩或病人更宜慎用。江米年糕无论甜咸,其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含量都很高,对于有糖尿病、体重过重或其他慢性病如肾脏病、高血脂的人要适可而止。

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亲友家里,挂在楼上让其阴干。次年来后,将其捣碎,和成条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风露,又粉碎和成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称其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制作的方法。

在米粉中加一定的黄豆浆,使其更加蓬松泡发,并在其表面粘芝麻仁或白糖。食者交口称赞:“僚,关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称为“僚花糖”。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僚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大加赞赏。慈禧见“僚花糖”的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果实,觉得有趣,并取其谐音,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别致”。

以后,人们便改称为“蓼花糖”,列为贡品。清康熙进士温义,在中有诗赞曰:“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

三原蓼花糖以其形态肥大蓬松似蓼花果实而得名。无论用来招待客人,还是馈赠亲友,皆称上等食品,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除销于省内外和北京、广州等地外,还出口香港等地。改革开放以来,三原县每年生产蓼花糖500吨左右,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95年和97年,先后荣获“陕西省优质产品”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9年和992年又先后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和“中国经济特区成果博览会金质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杰品尝了南茂牌蓼花糖后,挥毫题写了“蓼花糖宫廷食品”七个大宇。

三原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与芝麻仁两种。系用新鲜优质糯米,上等黄豆、白糖、植物油等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成品呈圆柱体,个大体松,皮色金黄,肉质洁白,呈丝网状,香甜酥脆,绵软易化。

第五百五十七章黄桂柿子饼

黄桂柿子饼,也叫水晶柿子饼,是一种用柿子和面制成的风味食品。它两面金黄,饼心绵软,馅料色彩绚丽,柿桂芳香扑鼻,既是单独食用的小吃,又是酒席宴上的细点。早已名著三秦,誉满九洲。

黄桂柿子饼是陕西点心,用陕西临潼县特产火晶柿子为主料烙制而成,色泽金黄,入口粘甜芳香。元、明时期,关中一带已有用柿子与面粉合制的糕饼。相传,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王,随即进京。当时,关中正逢灾荒,粮食短缺,临潼百姓就用熟透的火晶柿子拌面粉烙成柿面饼,供士兵在路上食用。此后,每年金风送爽、柿子成熟的季节,临潼人都要制作柿面饼吃,用来纪念李自成。

以后经历代厨师不断改进,才发展成了今天的黄桂柿子饼。

黄桂柿子饼的产生,在陕西关中地区民间流传着一段与闯王李自成有关的轶闻。相传,明崇祯十七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以后,继续进军北京。起兵之时,关中正值灾荒之年,粮食缺乏,临潼的老百姓为了慰劳义军,使用当地盛产的熟透了的火晶柿子,拌上一点面粉,烙成饼子,供起义军上路作干粮吃。

由于这种柿子饼香甜可口,抗饥耐饿,义军官兵食后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英勇杀敌,很快以破竹之势攻下了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农民政权。后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虽然失败了,但临潼人民每年在金秋柿子成熟之时,都要制作柿子饼来吃,以示纪念李自成起义。这种食品很快传遍关中各县,传入西安。经一代又一代厨师的不断改进,最后成为现在的黄桂柿子饼,且成为驰名的风味小吃,被誉为“关中名点”。

外乡人秋天来西安玩,到临潼看兵马俑的时候,就可以看见路两旁农家的房前屋后,一棵棵青黑色的柿子树上,星星点点火红色的柿子在叶间晃动。这柿子不同于其它地区常见的那种大黄或大红柿子,它个头大小若核桃,通体红亮晶莹,一层薄如蝉翼的外皮似乎包不住了那一团甜汁,摇摇欲坠似盏盏小灯笼,煞是诱人。由于它的与众不同,远近皆呼为“火晶柿子”。吃新摘的鲜柿子当然惬意,但大量的鲜柿子集中上市,任你有多少张口也是吞不尽的,于是有晒柿子饼的,有加工成别的什么食物的,这一加工,西安的饮食市场上就添了一道名品“黄桂柿子饼”。

西安卖黄桂柿子饼的店铺摊点很多,其做法都大致一样:几个火炉子上放着一口平底的铁锅,这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