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做局(2 / 2)

gu903();不过,刘宗周看卢飏有些新奇的样子,颇有些不解,看本《梦溪笔谈》有什么好奇怪的,他家中便有一本,家里的小子也常拿来看看解闷。

刘宗周自然不知道卢飏的心思,卢飏知道明朝之后的那个晦暗的时代,自然对此时开明的君臣感到欣慰。

“你是说,让工匠也学那前朝的毕昇,再改进一下印书的方法?”

朱翊钧接着又问。

“正是如此,若是有工匠再将这印书之法简化一些,那自然也是提高效率,成本自然也能降低了,当然这也不容易,毕竟数百年才出了一个毕昇,但我觉得,咱大明的工匠也不比前宋差,只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改进工艺也是早晚的事。”

卢飏今日面圣,早就在肚子里面打好了腹稿,为的就是借这个机会,向皇帝阐述科技工艺的重要性。

果不其然,未等卢飏再引申,朱翊钧便先上套了。

“按照卢升这个投入产出的说法,若是套用在大明的耕地上,岂不是也能用,同样一亩田,原本可以打两石粮食,若是改进耕作之法,是不是可以打三石,甚至四石粮食。”

朱翊钧被卢飏领着转了半天,出乎卢飏的意料,不仅理解了改进生产工艺的重要性,甚至都会引申了,而且直接引申到农业上面去了。

其实这也不是朱翊钧多么聪慧,主要是最近这段时间朝廷缺粮缺的紧,便有人上疏提了这个想法,不过说的却没有卢飏这般透彻,只是说行农田水利之效,可以再北方种植水稻,水稻亩产比小麦高。

而且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徐光启,此时他正在天津改河道滩涂,造良田种水稻,而且已经有了一点成效。

卢飏闻言欣喜,但是因为怕被朱翊钧看出来是自己在下套,闻言便装的有些迟疑。

但是刘宗周却没有卢飏这些弯弯绕,此时他也明白了改进工艺、提高效率的重要性,又听见万历皇帝说改进农田水利之法,提高粮食亩产,不觉心中大喜。

古代知识分子普遍有一个历史惯性,那便是极为重视农业,若是一个地方官开垦荒地,劝民耕作,那便是好官。

所以刘宗周听到皇帝皇帝说到提高粮食亩产,便上前一步躬身赞道:“陛下牢记民之根本,此乃天下之幸。”

刘宗周这句话其实也是拍马屁,跟卢飏之前那句也没什么差别,但是刘宗周拍马屁是发自内心的,而且自己也不认识是拍马屁,而是在劝皇帝爱民,所以神情异常公瑾,反倒弄得朱翊钧自己有些不好意思。

“哈哈,启动先生真是教了一个好学生,今日听了卢生一席话,真是令朕茅塞顿开,之前徐光启上疏也说了此事,但不如卢生说的清楚,弄得朕云里雾里的,不过今日有了卢生的解释,朕也明白徐光启的意思了,这是好事,朕自然支持。”

朱翊钧抚掌大笑,看卢飏是越看越喜欢。

其实徐光启除了数学家、天文学家的头衔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农业学家,而且还不时空谈的那种,自万历四十年后,因为国本之争的事,徐光启愤而弃官。

但是徐光启跟高攀龙邹元标那些东林党人不同,辞官后并没有回乡讲学,跟着东林党搞在野党争,而是一头扎向了天津,在海河边的滩涂地带开垦荒地,准备实验他在北方种植水稻的想法。

此时已经有五年了,原来的滩涂地已经有了千亩稻田,徐光启大喜,于是给万历上疏说可以在北方的滩涂地带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徐光启的奏疏中还说,水稻好,水稻比小麦亩产高。

朱翊钧见卢飏有些不明所以,以为他不明白,便将徐光启的奏疏给卢飏看了。

其实卢飏只是装傻充愣,免得被朱翊钧看出来是他刻意将朱翊钧带到这农田水利上来的。

卢飏看了徐光启的奏疏后,心里有了底,便接着对朱翊钧道:“徐詹事有大才,小子不如也,不过小子认为想要提高粮食亩产,也不光是种植水稻这个方法。”

卢飏这句话说完,这次不光刘宗周和朱翊钧侧目,连带着一边侍立伺候的李恩也将目光投向了这边。

在古代封建社会,粮食是天大的事,能让天下百姓都能吃的饱饭,那便是盛世了,所以此时一听卢飏说还有粮食增产的法子,便都提起了兴趣。

见众人都看着自己,卢飏有些自得,心道转了一大圈,终于到了关键之处,随后便朗声道。

“回陛下,徐詹事在北方推广水稻的方法固然是好,但也有限制,比如水稻种植必须有水,但北方又不比南方,如天津卫海河畔的那般地方,其实在北方并不多,北方大部分田地其实旱田。”

卢飏说到这里,朱翊钧听了也是频频点头,他当时看徐光启的奏章也觉得不错,但转念一想,实用性却并不大,北方都是旱田,哪里中得了水稻,即使开垦滩涂,又能开垦多少。

不过此时听卢飏的意思,似乎还有别的法子,便不多言语,等着卢飏的高论。

“在北方,这旱田就只能种麦粟(小米)黍(大豆)之类的作物,这些作物确实不如水稻高产,但因为北方大部分耕田皆少水,便也只能种这些。”

刘宗周听卢飏说的有些着急,咋说了半日还不说如何让北方旱田增产的事,但是圣上面前他也不敢放肆,只得拿眼睛瞟看卢飏,示意他有话快说有屁快放。

卢飏眼观六路,自然收到了刘老师的信号,接着便道。

“但学生知道,南方水田高产不仅是种植水稻的缘故,还有淮水以南的地方,水田都是一年种植两季水稻的,而北方无论是种麦,种粟还是种黍,都只能种植一季,这亩产当然赶不上南方的水田了。”

“而学生今日所要说的便是,除了徐詹事讲的兴修水利之外,还要将这北方旱田也改成一年收两季,那粮食的亩产自然就上来了。”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