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把囤的那些个山货还有野味都放到背架上固定好,慎独这才走进了西市东北角的杂货行还有椒笋行,也没怎么讲价就把东西都卖了。
总共也就是换了一匹绢布,不太到一贯钱的样子。
秋日里不缺这些物事,又没什么珍贵的东西,自然就卖不上价了。
这边有市署监督,还有平准署,也就是类似后世物价局的东东,所以什么品质的东西卖个什么价格,大都是有章可循的,差距并不大,也不用担心店大欺客,价格也很公道了。
而绢布就相当于是钱币,大唐这会绢布的产量和质量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稳定的,而且也是作为赋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般等价物来用也就不出奇了。
再加上大唐武德五年才开始铸新钱,这才三年光景,通宝压根就不够用,所以大家用绢布反倒更多一些。
你要是见人出去买东西时,随手从床单子上剪一块下来给店家也别觉得奇怪,钱不凑手的时候,从自个衣服上扯点布下来结账的也不是没有啊。
至于金银这些,也就偶尔能见到达官贵人们买大件时会用到,需要说明来路,还要去金银行或者专门给人存钱的柜坊去兑换,用着可不太方便,比格倒是挺高的。
找个僻静的地方把绢布放进空间里,慎独很小心的换了身衣服,又把药材放上背架,这又奔着东南角的药行去了。
虽然说西市里治安不错,可难保不会被青皮给盯上,就算不在这里下手,出了城还不成吗,所以还是小心些比较好。
谁让咱现在实力差呢,妥妥的升斗小民一个,这帮混蛋玩意不欺负他这样的,还能尽往权贵身上招呼不成。
相较普通的山货,药材价格总要高上一些,足足两匹半的绢布到手。
顺便又在这块的鱼行卖了些鱼获出去,算是凑到了三匹绢。
钓鱼这门手艺都快成贫困人家必备的技能了,但凡是靠水的人家,哪个不是靠这门手艺才好见见荤腥,改善下伙食啊,相应的就更卖不上价了。
总算有了点本钱,慎独觉得是时候进行真正的大交易了。
从车马行租了一辆运货的马车出来,慎独小心翼翼的赶出城去,找了个树林子又一次开始朝外捯饬东西。
一直把大家送的所有的粮食都倒腾到车上,这才再次回到西市,直接去了最西边的粮行那里。
这些东西才是慎独此行最为值钱的物件。虽然俗话说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可真个到了乱世,最值钱的硬通货还得是粮食。
连年打仗人死地荒,你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得到粮食,这才是保命的根本啊。
所以相应的越是不好的年头,粮价越高,越是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日子,粮价自然就越低了。
武德元年那会,斗米都卖到八九千钱的天价了,到了贞观元年,斗米还值一匹绢呢。
得等到连年丰收后的贞观四年,才有斗米三四钱的低价,这也是贞观年能被称为盛世的一个重要指标。
现在还是武德八年,大唐统一天下的战斗还没结束呢,所以粮价仍然居高不下,斗米一匹绢是绝对没问题的。
可即便粮食这么值钱,也没有哪家农民乐意卖粮食的,自家的收成都还填不饱肚子呢,平日里都要往稀粥里加些野菜,或者做成榆钱饭来骗骗肚子,那粮食肯定是打死也不卖的。
偏偏买粮的需求还不少,北方这会种桑养蚕的可是不少,大抵是因为律法鼓励,甚至强制要求均的田里必须有一定的桑树,交税也是用绢帛,大唐这会的北方天气又比后世要暖和许多,很多人手头不缺绢帛,粮食却是远远不够的。
哪怕是粮食相对收获多一些的秋季里,粮价也非常坚挺,慎独就想趁着这样的高价位,赶紧把手头的粮食全都出手。
他有空间在手,用不了几天就能收获一批粮食,所谓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卖粮食的底气可是足的很。
能置办下多少家底,就靠这几年功夫,等到贞观朝到来可就赶不上这好事了。
第十五章铁塔大汉
虽然他这也就是一马车的粮食,对粮行来说却也算是不小的一笔买卖了,受到的待遇可不差。
从粮行出来,慎独那脸上的笑意是怎么也藏不住,村里人给的那些个普通的粮食,平均下来差不多都卖出了一斗一匹绢的价格。
,最贵的却是他拿出的那几百斤白面粉,本来精加工的面粉价格就不低,他空间里加工出的这批品质又格外高,单冲着那市面上极其难得的雪白色,评个极品就一点问题没有,粮行老板很干脆的给了个两匹半绢帛一斗的好价。
这么一车粮食看着不怎么起眼,最后却给慎独换回来近二百匹绢帛,对于之前一文不名的慎独来说,这绝对是一笔了不得的巨款啊。
带着这么大一笔巨款在身边,慎独免不了有点担惊受怕的,穷人乍富吗,心里肯定没法落停。
在赶车回车马行的过程中,只要逮着机会,慎独就要朝空间里扒拉点绢帛藏着,顺便还在注意着身后有没有尾巴跟上来。
来到车马行前,把运货的马车还上,结清了尾款以后,慎独身边就剩了背架和几匹绢帛,算是掩人耳目,顺便还找地又换了一身衣服,这才奔往下个目的地。
他这趟出来自己想挣点钱这是一定的,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要给村民们趟条路子出来,虽然对行情约莫有个了解了,但还是亲自操持起来,切身体会下才好回去说道。
更何况他也得给自己这些钱找个合理的来路吧,暴露空间的存在显然是不行的。
他要是回去告诉村民,自个把粮食卖了得的钱,人家背后还不得戳他脊梁骨,骂他败家子,以后谁还能认同他,这与他这趟出来的目的可就背道而驰了。
虽然打着先富带动后富的主意,但慎独更多的还是为了在村民们之中建立足够的领导力。
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啊,就他这个年纪,哪怕主意再好,人家也不乐意听他叨叨,更不会跟他干,别说是祖宗托梦了,就是祖宗附身也不成啊。
俗话还说了,上赶着不是买卖,他赶着人家干效果自然要差一些,就得他自个干出成绩来了,让村民们见到了实效,有了奔头,这才能主动跟他求经问路不是,那积极性自然又不一样。
来到食肆最为集中的西边,慎独好不容易才摆脱了那些出来拉客的胡姬,找到地方把自己的摊子支开。
必须要承认慎独一直都是个忠实的球迷,即便是穿越到了初唐这会,也没能改变他的这份审美情趣。
见到天气已经有些冷了,那些前凸后翘的胡姬还穿的那么清凉,慎独这么富有同情心的人,自然要多送上一些关怀的目光。尤其是前面那片巍峨的山峰,更是要多照顾下,以期用目光多传递一些温度过去。
那些胡姬显然也感受到了这萧瑟的秋风中难得的一点温暖,特意扫了一眼慎独背后那看上去更加暖和的绢帛,带着发自内心的微笑,就想把慎独拉进食肆去。
虽然已经算不得囊中羞涩了,一百多匹绢帛足够让慎独挺直腰板了,但他这么专注于事业,努力想要带领村民们一同过上好日子的人,又怎么会在温柔乡里蹉跎时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