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宋代的代表性刑罚是:刺配本章字数:2162最新更新时间:2013030611:23:310
隋唐以后,五刑制基本为以后各朝代继承,成为官方明文规定的刑罚体系。为此,解决流刑三等惩治力度的不足也成为各朝代重要的司法课题。到了宋代,统治者发明了独具特色的刺配法,并得到了充分发展。
所谓“刺配”,就是集刺、杖、流于一身的刑罚,是指脸上刺字,外加杖脊而后流配充军。正如明朝人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中说:“宋人承五代为刺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
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值得注意的是,刺配必须得黥刑的参与。在汉文帝改革刑罚后,后世虽偶有使用黥刑,但总的来说,以笞代黥在北朝时已形成定制。隋唐两代均不再使用黥刑。因此,后晋刺配的创制,实际上是黥刑复活的标志。刺配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远远不止一个宋朝,实际上,自此以后直到清朝的各个朝代都无一例外地援用了刺配之刑。
刺配自宋初作为免死的刑种出现以后,行用逐渐频繁,法规日见繁密,实施日见规范,为司法者所倚重至于出现滥施的局面。刺配起到的其实是五刑制中流刑本应承担的任务。
宋史刑法志中说:“配法既多,犯者日众,刺配之人,所至充斥。”在水浒全传中,宋江、林冲、武松等人脸上都有刺字时俗称“金印”。因此,武松醉打蒋门神,先要用一块膏药贴住脸上的金印,以防他人识其身份。宋慈在洗冤集录中也谈到尸体检验时要仔细查看并记录尸体上有无刺字及刺字的内容。当时有些流配犯人采用“艾炙”或“药取”的方法消除身上可供识别身份的标记。宋慈说,用竹子打击身上炙过的地方就可以看出原来刺的字或图形。可见,当时的主法者和犯罪者都已认识到刺字对人身识别的价值。宋朝以后,历代执法者均沿用刺配法,直至清末。
“配刑”于宋代形成制度,原因复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完善刑罚体系的需要。
从宋刑统的内容看,宋代刑罚制度沿制,仍为笞、杖、徒、流、死五刑,但宋初“折杖法”创设,使其刑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谓“折杖法”,据宋史刑法志记载:
“太祖受禅,始定折杖之制。凡流刑四:加役流,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脊杖二十,二千五百里,脊杖十八,二千里,脊杖十七,并配役一年。凡徒刑五:徒三年,脊杖二十;徒二年半,脊杖十八;二年,脊杖十七;一年半,脊杖十五;一年,脊杖十三。凡杖刑五:杖一百,臀杖二十;九十,臀杖十八;八十,臀杖十七;七十,臀杖十五;六十,臀杖十三。凡笞刑五:笞五十,臀杖十下;四十、三十,臀杖八下;二十、十,臀杖七下。常行官杖如周显德五年制,长三尺五寸,大头阔不过二寸,厚及小头径不得过九分。徒、流、笞通用常行杖,徒罪决而不役。”
以上是为“折杖法”的内容。按“折杖法”,笞、杖、徒刑被折为臀杖或脊杖执行后即予释放。流刑和加役流被处脊杖后,其一年或三年的劳役刑就在本地执行,不必远徙。这样刑法典中所规定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就变成杖刑包括臀杖和脊杖、徒刑和死刑,而且徒刑的适用范围还很窄,形成“刑轻不能止恶,故犯法日益众,其终必至于杀戮,是欲轻反重”的局面。刑罚体系轻重失衡,等级结构极不合理。
于是,宋朝政府遂在前代关于配刑规定的基础上充实其内容,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刑种,并创设编管之刑,形成了以杖刑、徒刑、编管、配刑、死刑为内容的新的、等级结构基本合理的刑罚体系。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满足国家不断增长的各种工、杂役的要求。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劳动力的价值。又因为宋代差役制度的弊端,使百姓惟恐避之不及,因此而产生的阶级矛盾也很尖锐。为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统治者便将一些杂役,以及官办的盐场、矿坑等场务的工役交由罪犯承担。
按唐制,徒刑最多服役三年,流刑只服役一年加役流也仅服役三年,短期劳役刑对国家不断增长的工、杂役的需要无所补益。而前代已经出现的配刑则是长期甚至终身服役,可较大程度地满足上述需求,故宋朝政府着意发展了这一刑种。从现有资料看,宋代配隶所服的正是各种杂役、工役,如仁宗天圣时曾规定:“今后军人合移配者,并刺配商州坑冶。”坑冶务即官办矿山或冶炼作坊,其工役特别繁重,除服工役,宋代的配隶主要是送往厢军的本城营和牢城营服杂役。配隶中有一些人还被转充厢兵,如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诏:“罪人应配五百里以上,皆配陕西、河东充厢军,诸路经略司各两千人止。”而宋代的厢兵,主要承担国家各种杂役,因为宋代厢军本身就是役兵,如宋史兵志三于篇首即指出:
“厢兵者在京诸司之额五,隶宣徽院,以分给畜牧缮修之役,而诸州则各以其事属焉。建隆初,选诸州募兵之壮勇者部送京师,以备禁卫,余留本城,虽无戍更,然罕教阅,类多给役而已。”
宋代配刑的适用范围极广,几乎对各种犯罪均可适用配刑。宋真宗时关于刺配的法律规定有46条,仁宗庆历时有70余条,南宋竟多达570条。宋律规定,流、徒、杖刑都可以同时黥刺。一般作为附加刑使用,特别流刑和充军、一定要附加黥刑,而且黥刺的方法多种多样。初犯刺于耳后,再犯、三犯刺于面部。流刑、徒刑犯刺方形,杖刑犯刺圆形,直径不过五分,也有刺字的。水浒传中的武松,刺的是两行金印。强盗犯、窃盗犯在额上刺“盗”、“劫”等字样,脸颊上还往往刺有发配的地点。这一来,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要兼受杖其脊、配其人、刺其面三种刑罚,比唐律要严酷得多。到南宋孝宗时,到处充斥被刺配的人,全国各地牢狱达几十万人。
本书首发88
第一卷初立
第一章越狱放火本章字数:3104最新更新时间:2012061104:03:560
何处觅神州万里江山崖山北。
世上多少兴亡事
但见,碧海苍天风悠悠。
青丝白发,转眼红粉骷髅朽。
豪杰利剑在谁手
转身,世人当忆剑南侯。
调寄南乡子。
钱塘江江浙第一大江,滚滚白浪向东过杭州湾入海,世人都知道这里有天下第一大潮钱塘潮钱塘潮以其雄伟壮阔的气势,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观潮赞叹。
钱塘潮潮起之时如一堵巨大的白墙滚滚而来,隆隆巨响所过之处,惊涛拍案,水沫四溅,几米高的大潮绝对给人摧枯拉朽的滔天气势,李白有诗云:“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这一夜秋高气爽,有新月偏角,潮水更甚,滚滚的潮水夹杂着隆隆的巨响就像扫地的闷雷隆隆之声穿过杭州,传到了杭州以西的临安府。
临安县城东侧一处院墙高耸,壁垒森严,这里是一处监狱,层叠的监房一栋接一栋的紧挨着,带有霉点的粗大横木树在各个低矮的群监房外,牢房低矮,空间逼魇,恶臭冲天
这时外侧的一处牢房的外墙,突然轰隆声响,从里到外猛然破了一大洞,墙砖碎落而下,洞内漆黑之处露出一张脸,这是一张年轻的脸,虽然满脸污垢,但两个眼睛却是神采飞扬,带着惊喜的脸冲后面叫道:“前辈,我怎么如此厉害”
一张满是胡须的脸从后面露了出来,观察了一下洞口,点点头,刚才的声响被掩盖在闷雷一般的潮声中,没有人发现他们在墙上开了一个洞。
“肖明我们走“当先一步被称为前辈的胡须男就钻出了洞口,那个肖明紧随其后。
“等一等前辈,难道我们就这样走了吗”
“那你要怎样”前辈问道。
“那郭槐一定会四处追捕我们,再说我也不想就这么走,就这样走掉那就再也没什么清白了”
前辈突然上下打量他了一遍,突然冷笑道:“清白你还想要清白这里就是著名的临安黑狱,自打进来的那一天起,我们其实早就是死人了你觉得对一个死人来讲,他还需要清白吗”
见肖明不语,前辈又道:“你还记得自己是怎么进来的吗”
肖明道:“被当做辽国奸细”
“他们明知道你被冤枉,为何不让你申辩而且他们都对你做了什么”
肖明闻听这话,突然怒容满面,最里面咬牙切齿,于是点点头道:“好,我跟你走”
“等等,你不说我还忘了”那个前辈说完就钻回牢房,捡起地上被肖明扯断的铁镣铐在墙上刻了几个大字:“劫狱者蓟州一清也”然后嘿嘿笑道:“一清老鬼,借你名号吓一吓那狗官,我神医安道全就不等你了,咱们出去见”
“前辈”安道全似乎对县城大狱非常熟悉,领着肖明七拐八拐,路上尽量躲避巡查的狱卒,即将脱离被关了两年黑牢的安道全忍不住也有点激动,可是肖明又不愿走了。
“你又想怎样”安道全急道,声音压得很低,但却有点焦急。
肖明伸出双手,满脸兴奋的道:“我现在有此神功难道就这么走了我们的牢狱之灾总要有个交代吧”
安道全:“”
“拿回来点代价总不过分吧”肖明又怂恿道。
安道全上下看了看自己,破衣烂衫的跟叫花子一样,突然咧嘴一笑道:“也好,我们去弄两件衣服穿”随即一拽肖明向后就走。
二人在一处大房的侧墙处停了下来,其他的房间都灯火通明,唯独此间房子好像没有点灯,安道全想了想,不确定这间房间有什么印象,好像是后宅,县衙的黑狱独立于县衙之外,而整个临安的县衙却在两条街以外之处,卫所的兵丁也在黑狱之外守卫,刚想对肖明说什么,这边肖明已经动手了。
轻微的轰隆和砖石掉落的声响,肖明已经在墙上弄出了一个大洞,微弱的灯光也从洞了出来,再看肖明猫腰已经消失在了洞口。
看到灯光,安道全暗叫不好:“里面有人”紧跟着钻进洞口去拽肖明。
“当啷”一声,竟然有铜盆掉落,衣架横木倒塌,安道全站稳身体,正看到肖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