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34(2 / 2)

新列强时代 排云掌 2386 字 2023-10-09

对于新疆叛军首领阿古柏,作为大清顶级官员,吴可自然通过朝廷了解其出身以及侵占新疆的详细过程。

1820年,阿古柏出生于塔什干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其父伊斯迈特乌拉,在村中负责替病人诵古兰经祈福。出生后不久,其父母离异,幼小的阿古柏跟随改嫁的母亲,其继父是村中的屠夫。数年之后,其母亲死去,阿古柏成为了孤儿,流落塔什干街头。

少年阿古柏面容姣好,被街头艺人收留,学到了精湛的舞艺。大约10岁的时候,他成为了一名“巴特恰”,也就是男扮女装的舞童。不久一名路过塔什干的浩罕官吏看中了他,将其收为自己的娈童,带回首都浩罕城,并将其转送给穆罕默德卡里姆卡希卡,马达里汗的侍从官。

1842年,马达里败于布哈拉汗国,战死沙场。布哈拉进占浩罕城,全国一片混乱。时任浩罕阿奇木伯克的卡希卡也加入对汗位的角逐中。很不幸,他失败了,而且丢掉了性命。

已经长大成人的阿古柏随即回到家乡投奔塔什干伯克纳尔穆罕默德库什,并将美丽的同母妹妹献给了库什,这样他获得了成为库什副官的机会。不久以后库什派其出任五百人长,负责镇压塔什干境内的哈萨克人起义。

阿古柏骁勇善战,屡立战功,1860年左右,晋升为阿克麦吉特今纳罗夫斯基伯克,成为拥有自己势力的一方诸侯。从此时起,当地百姓尊称阿古柏为“雅霍甫伯克”。

1864年,新疆民乱,库车、和阗、喀什、吐鲁番等地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与清兵互相攻伐,局势混乱。占据喀什旧城的柯尔克孜伯克司迪尔思的克自立为“帕夏”,为了树立威信,决定派手下金相印去浩罕城迎回大和卓曾孙,号称“圣裔”的布素鲁克,立为傀儡。

1865年春,浩罕阿力木库尔汗派阿古柏率领50名骑兵护送布素鲁克去喀什。

一到喀什,布素鲁克和阿古柏便组织兵变,将司迪尔逐出喀什。3月,司迪尔率7000余柯尔克孜兵回袭喀什。阿古柏此时显露出了超群的军事指挥能力,仅率100名骑兵夜袭敌军,击溃了司迪尔。

接收了司迪尔势力的阿古柏迅速组建了数千名士兵的军队,1864年4月11日攻克了英吉沙,并将司迪尔残部彻底逐出新疆。

在阿古柏扶持下,布素鲁克布士尔克于1865年4月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意即“七城汗国”,表明一统回部七大城一般认为是喀什、英吉沙、叶尔羌、和阗、阿克苏、库车、乌什的野心。

4月下旬,阿古柏约叶尔羌阿奇木伯克尼亚孜为内应,偷袭叶尔羌,在巷战中失利。回军途中又遭遇库车和卓热西丁的军队,在罕南力克战役中复大败逃回喀什。阿古柏于是调整战略重点,转而攻击仍在清军守备下的喀什汉城。

1864年9月1日,清军守备何步云投降献城,清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奎英举家自杀,残部被迫皈依伊斯兰教。

1867年,浩罕被俄国支持的布哈拉汗国再次战败,丢失塔什干,约7000名残部在玉努斯江率领下逃入新疆投奔同族阿古柏。得到这支生力军的阿古柏实力大增,连克叶尔羌、和阗。

就在此时,布素鲁克在喀什发动兵变,希望摆脱阿古柏,坚守41天后失败,阿古柏发动政变,把布素鲁克布士尔克逼下宝座,送去阿拉伯半岛麦加朝圣。

之后阿古柏立波罗尼都之子萨木克长子玉素甫的之子,亦是布素鲁克的堂兄买买提明即位,号称“卡塔条勒卡塔尔勒”。

第二年,由于卡塔条勒也不安心做傀儡,故当傀儡还不到4个月就被阿古柏暗中毒死。同时经过反复争夺,阿古柏终于击败了热西丁,夺取了阿克苏,统一了除库车之外的南疆。

1867年5月,随着阿古柏的不断胜利,他觉得不再需要傀儡了,于是他宣布取消“哲德沙尔汗国”,建立“洪福汗国”又称“毕杜勒特汗国”,自封为“巴达吾来特哈孜badauetqazi”,即汉文史籍上的“毕杜勒特”英语:badaut,或译为“毕条勒特”,“毕调勒特”,意即“洪福之王”。5月,攻占库车、库尔勒,侵占南疆。

“洪福汗国”以伊斯兰教法典“沙里阿特”作为最高法律,在各地设立宗教法庭,强迫异教徒改信伊斯兰教。其所占各地分为设立伯克作为当地军政长官,该政权对农民采取重税政策。

1868年,英国派遣特使会晤阿古柏,承认其政权,次年阿古柏也派亲信米尔扎沙迪赴印度会见英国总督,争取英国支持。英国决定向其赠送大批军火,并允许其在印度招募工匠回喀什设立军工厂。

1870年,俄国也派人前往喀什会晤阿古柏,承认其政权。不过总体来说,在这一时期,英国仍然是阿古柏的主要支持者,期望能够通过支援阿古柏将俄国的扩张阻止在天山以北。

在得到大批先进装备后,阿古柏于1870年5月攻占了吐鲁番,切断了北疆和河西走廊的联系,并收降了以白彦虎为首的陕甘回族叛军残部,实力进一步增强。到1871年底为止,迪化、玛纳斯、鄯善先后被阿古柏攻克,同时俄国为阻止阿古柏进一步扩张,出兵占领伊犁,样,清军除塔城、乌苏等少数据点外,已经全部从新疆消失。阿古柏成为了全新疆的主人。

新疆的变故震惊朝野,让吴可哭笑不得的是,因此朝廷还爆发了一次严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基于历史的争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陆性的民族,民族的发展是由西到东,虽然很早就达到了海岸线,但几乎从未进一步向海洋作大规模或有计划的开拓。

中国的外患主要在北面包括东北和西北,而海疆在明代以前都是最太平的边界。所以此前很少有人在战略领域关注过与海洋有关的因素。

而受长期的陆权思想影响,加上晚清政府采取背海向陆的政策,中国的国门终于1840年被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所打开。西欧海权和俄罗斯陆权同时进军东亚,遂产生“千古未有之巨变”。

中国近代,是一个复杂、多变,充满苦难的社会转型期,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古今中外矛盾错综交织。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平复太平天国之后,清政府边疆危机叠生,尤以东南海疆和西北边塞为甚。

解决何者为先,重臣们各抒己见,分歧明显,逐渐形成“片面海防”“片面塞防”和“海塞并重”三种声音。

于是,让吴可感觉有些可笑又可悲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兴起。

而海防与塞防之争源于新疆之变,之前有阿古柏政权进犯北疆,俄国侵占伊犁。英国为防新疆落入俄国之手,不仅在外交上承认阿古柏政权,还向其提供武器,同时土耳其帝国也阴谋插手新疆地区,使得西北边疆危机重重。

与此同时,日军借口牡丹社事件,大有进犯台湾之意,于是东南沿海防务又告危急,由此直接引发了清廷内部的海塞防大讨论。

作为主张海防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以“海疆备虚”为由,奏请朝廷暂罢西征,放弃塞防,建议“停撤之饷,即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