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若传出去,对赵瑜的名声,对衢山军日后在福建的行动,都极为不利。
他望向赵文,他的首席心腹也坐在位子上,没有跟着起身,“文兄弟,你的意思呢”赵瑜问道,把皮球又踢还给赵文。
赵瑜这么一问,所有人都盯上赵文。赵文轻咳了一声,赵瑜的意思他是领会了,但这话赵瑜说不得,只能有他来提:“郑家狼子野心,施毒计害了老当家在前,为贪欲犯我衢山在后,说起来,把他们千刀万剐也不为过。不过,杀了他们实在太便宜了,今日的新仇,几年来的旧怨,难道就让他们一死百了吗”
厅中的头领们眼色交换,不肯接口。赵文话中之意,他们都听得出来,而赵瑜让赵文说话,也定是想保那些俘虏。不过,他们并不愿意就这么把郑家俘虏轻轻放过,对赵瑜的心意也不以为然。虽是不便反驳,但保持沉默还是能做到的。
议事厅中一时静了下来,赵文近乎尴尬地坐着。好半天,赵武开口说话,给了他台阶下:“那文哥你说怎么办”
赵文干笑了两声,说道:“用苦役代其死罪,送去做奴工好了盐田、农场都缺人,琉球那里也得派些人去。这两年,岛上已经少有汉儿做奴工了,都是些海外野人。多几个会说中国话的,使唤起来也方便。”
“就这么办”不待众人反应,赵瑜拍板道:“文兄弟,你使人把那些俘虏分别审问,弄清楚与郑九的亲疏。关系近的,就让他们多吃点苦头,关系远的,就派些轻活。如果有愿意与我军合作,卖了郑九的,也别亏待了,给钱给女人,拿他们作个榜样。打下湄屿,他们还有用”
他又对赵琦解释道:“不是我不想杀他们,但首恶乃是郑九,杀他们这些走卒,不过是出口气,反坏了衢山的名头。等拿了郑九和他剩下的二子一女,拿到爹爹和大哥灵前千刀万剐,不比杀俘好上百倍”
见赵瑜这苦主都打算放过郑家俘虏,头领们也不能越俎代庖。不过,一个赵瑜叔伯辈的老头领还是问道:“那大当家何时要去杀郑九”
“三日之内”赵瑜沉声道:“郑家主力尽丧,留在老家守卫的兵力不会太多。不过郑九在福建根深蒂固,人脉极广,要是等他收到消息,做好准备再去攻打,必然要有些损伤。所以是越快越好,打他的措手不及”
六月初三,壬子。
日照万里,海风徐徐。
不宜动土,不宜婚嫁,却宜出行。
这日清晨。船坊港中鼓号齐鸣,四艘两千五百料的重型战舰逐一升帆起碇,乘着海风缓缓驶出岬口。
赵瑜盘膝坐在船头,无意回望犹在码头上挥手送行的衢山人众,三年来他盘踞衢山岛,一次也没出过远海,今日终于能外出远航,他也是有些迫不及待。远望海上,鳞光万点,一目无垠,让人心胸为之一阔。
脚步声传来,赵武走到赵瑜身边,“二郎,终于可以解决郑家了”
“郑家不,”赵瑜摇摇头,“我们的目标是福建,是台湾,是南洋”
注1:西晋末年,中原士族南迁,所谓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其中,以前四姓为多,在闽南,有林陈半天下,黄郑满街排的说法。
第三十五章海上上
政和三年六月初五,甲寅。
密云不雨。劲风从北而来,呼呼地咆哮着,天顶浓云飞腾翻滚,铺天盖地般地压了过来。浪随风而起,淼茫无际,散至远处,与天空融成一片铅灰。
四艘衢山战船在浪涛间起伏。帆蓬因风鼓起,撑在帆后的桁条在风中吱呀作响。虽然所有的侧蓬顶帆都已收起,但船速依然快得惊人,船身一起一伏,便前出近里,宛如在水面上飞行。
一个老船工站在甲板上,背对着风向,抬头看了一阵桅顶被吹得笔直的定风旗,抬手比向左侧注1。他回头,向赵瑜禀道:“风眼离我们大约只有一千多里。不过是在我们正东。我们向南,它向北。入夜后风就会小下去,用不着进港。”
赵瑜点头,谢了几句。这老船工正是这艘船的船长,在海上跑了几十年,经历的台风怕不有几百次,每次都有惊无险的安然度过。既然他说这场台风没有危险,那就不会有错。而且这种测风法自有其科学依据,北半球的台风都是逆时针旋转,只要背对着风向,风眼的位置肯定就在左前方四十五度到九十度的范围。
东海上的台风季为五月到九月,其中七八九三个月最为频繁,赵瑜前日急着领兵出海,也有避让台风的用意。当年福建诸州水军联合舰队北上两浙,来攻浪港之时,便是因一场台风而全军覆没,从而间接导致郑家在福建坐大。赵瑜无意重蹈其覆辙,但没想到刚离衢山两天,还是遇上了台风。
不过这场台风对他的船队威胁不大,反而加快了船队向南行进的速度。赵瑜估计着,以现在的船速,到了夜里,船队就能过了温州地界,抵达福建海域。确是帮了大忙。
与船长打了个招呼,赵瑜回到自己的舱室。这战船的舱室不同于客船,就算是赵瑜的舱位,也不过是一张床,一块可以放下收起、充当桌子的木板,以及嵌在船板中的铁环烛台,简陋得难以想象。其实本不必如此,以这艘战船的容积,以赵瑜拥有的财力,把他座舰上的卧舱装潢得如皇家龙舟一般豪华,都轻而易举。不过赵瑜一向认为,平日里,官兵待遇可以分个等级,但出征时,官兵间必须一视同仁,饮食起居都不应有区别。这样看起来虽是苦点,但至少能收拢人心,一点享受当然比不上将士同心来得重要。
赵瑜点燃蜡烛,从枕头下拿出一叠公文,正要翻看,赵武却推门进来。随便行了一礼,他便从床下抽出个小杌子,打开了坐下。赵瑜的床下,有存放公文的抽屉,也有堆放什物的暗格,同时也放了几把可折叠的杌子。这是衢山船坊的独创设计,把狭窄舱室的每一寸空间都利用上了。
“火炮的情况如何”见赵武坐定,赵瑜劈头就问。方才见台风大起,他便派赵武去查探存放在舱中的火炮是否安全。此次出征时间太紧,衢山火炮作坊还没来得及造出新火炮,只能把样品搬上船。而且由于某种马林溪和邓肯都说不清的原因,同样的设计,同样的材料,所承载重量也相差不大,但前装滑膛炮的炮架总是一发炮便散架,而子母快炮却能安然无恙,连发多次都毫无损伤。所以这艘战船上的火炮,就只有一门。
赵武回道:“看过了,麻绳绑得紧紧的,出不了事。而且还有炮组那一队在一边看着,不会有问题的。”
“今次是火炮头回上阵,半点出不得错,待会儿提醒他们再警醒点。”
赵武笑道:“二郎放心他们十个人除了去船艉方便,吃住都留在火炮边。绝不会有事。”
gu903();赵瑜点头道:“那样最好。”一个炮组十个人,说起来是多了点,不过他们毕竟是第一批炮手,经验不足,人多点比较稳妥。而且日后火炮大批产出,还要把他们散出去充当教员,能多几个火炮教习,当然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