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5(1 / 2)

大唐天子 殷扬 2323 字 2023-10-07

三思、武承嗣、上官婉儿。还有武氏之人,就让他们入土为安吧。”李旦此人性格温和。不愧“谦恭孝友”的赞誉。

武三思、武承嗣对付李旦这么多年,多次下死手,想要置他于死地,李旦就是把他们喂了野狗也没人敢说不对。李旦却让他们入土为安,这很厚道了。

“陛下英明。”群臣不得不服气,李旦的胸襟不错。

李隆基也没有反对,不管怎么说,这是武则天的亲戚,能让他们入土为安,可以让武则天心里好受些。毕竟,武则天年岁大了,再加上一连串的打击,她再也经受不起打击了。

果然,武则天知道这事儿后,还赞扬了一句:“老八仁德呀。三思、承嗣,你们这么多年一直在对付老八,可老八却让你们入土为安,你们泉下有知,也该好好反思。”

经过商量,最后决定,七天之后起程,还都长安。

在这七天里,整个洛阳忙碌起来了,疯狂的运转,百姓、军队、官员连轴转。

迁都是何等的大事,需要做的事儿特别多,要想不忙碌都不成。

“张说,你先去长安,为还都做准备。”李隆基征得李旦同意后,派张说先去长安,准备还都事宜。

这是必要的,而且张说大才盘盘,李旦没有不同意之理。

张说离开后,过了三天,李隆基又命陈玄礼率领几万大军从洛阳出发,先一步赶到长安,接管长安的城防,为还都做准备。

都城的安危很重要,需要精锐大军来保卫,从洛阳抽调驻军是必然之事。

一转眼,就到了还都之日,李旦乘坐皇辇,群臣或乘车或骑马,跟着出发。再加上护卫的大军,百工、太学、百姓之属,络绎于道,如同一条长龙。

从洛阳出发,朝西去,经过函谷关,再到灞上,很快就到了长安。

来到长安时,李隆基一瞧,惊呆了。只见长安巍峨,是一座雄城,城高垣厚,气象万千,很是不凡。

在历史上有两个,一个是汉长安,一个是隋唐长安。

这两个长安都在关中,又不同。

始筑长安是汉朝名相萧何,他趁刘邦在前线打仗的时候,大筑长安。刘邦回到长安,看见长安宫室壮丽,不由得大怒,把萧何叫来,大骂一通:天下未定,大筑宫室劳民伤财。

萧何回答他:天下未定,正宜用民力,若是天下一定,百姓思安,再用民力的话,百姓就会叫苦连天,这正是修筑宫室的良机。

刘邦一听有理,立理夸赞萧何,对于壮丽的宫室大为喜欢。

唐长安与汉长安不同,是隋朝修建的大兴城。隋文帝得天下后,定都长安,当时使用的是汉长安。不过,年代久远,汉长安保存得不多,而且年久失修,很是破败,隋文帝决定另修长安城,就有了大兴城。

为了修建大兴城,把汉长安的原材料,比如说石料,能用的木料都拆下来使用,进展很快。到了唐朝,又多加修建,就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常住人口超过百万的巨型城市。

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前后后用了两个月时间才完成。未完待续。。

第四十三章立太子

大明宫,是唐都着名的宫殿。始建于了唐太宗年间,是唐太宗给高祖李渊修的夏宫,用来避署。

在当时,唐朝的宫殿主要是太极宫,发布政令军令,处理国政都在太极宫。不过,太极宫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地势稍矮,有些潮湿,不宜居住。是以,唐太宗决定在龙首原修建大明宫,给高祖李渊避署。

到了唐高宗年间,就成了唐朝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

大明宫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这里干燥,再也没有太极宫的潮湿之苦。

大明宫宫殿很多,宫室很壮丽,很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令、军令都是在这里发布,传到帝国各处,然后再被严格执行。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是举行朝会的主要场所。今天,含元殿里人头攒动,前来上朝的人多不胜数,因为今儿是还都之后的第一个大朝会,只要在京的官员,不论官职大小,都会前来。

“大朝会啊,多少年未在含元殿举行大朝会了啊。”

“是呀,好想念含元殿。”

“含元殿啊含元殿,大唐很多震惊天下的政令军令就是从在这里发布,传遍全国各处,被严格执行。如今,含元殿再复盛况,难得呀难得。”

群臣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大声感慨。

从唐高宗时期,唐朝的主要政令军令就是在含元殿发布的,甚中不乏很多重大政令,影响历史走向。自从武则天定都洛阳后。这里就被放弃了。少有人问津。

如今。重新在含元殿举行朝会,群臣不能不感慨万千。

“楚王来了。楚王来了。”就在这时,群臣发见李隆基到了,脸上泛着笑容,冲李隆基见礼。

与李隆基一起到来的还有李成器、李成义,只是因为李隆基名重天下,群臣自动把二人忽略了,忙着向李隆基见礼。

“跟着三弟来。我们是倍受冷落呀。”李成器脸上泛着笑容,开起了玩笑。

“倍受冷落倒在其次,要是去见美人,千万莫与三弟一起去。”李成义调侃一句。

“哈哈。”群臣放声大笑,李成义这话挺逗的。

以李隆基的威名,英俊,要是与李隆基一起去见美人的话,包证没有李成器和李成义什么事儿,那绝对是陪衬。

李成义这一打趣,气氛一下子活跃了。群臣说说笑笑,很是欢喜。

“陛下驾到”就在这时。只听贾铭尖细的声音响起。

群臣忙一肃,按班次站好,个个一脸的肃穆。

只见李旦头戴皇冠,身着皇袍,在太监和宫女的簇拥下,大袖飘飘而来,神采飞扬,与往日里大为不同。

往日里的李旦事事小心,处处谨慎,如今当上皇帝了,多了几分神采,多了几分威严。

来到宝座前,李旦扫视一眼群臣,坐了下来。

“参见陛下。”群臣忙见礼。

“平身。”李旦轻启金口。

“谢陛下。”群臣谢恩,站起身来。

“今日是还都后的第一个大朝会,你们满脸喜气,一瞧便知你们心里欢喜。没给你们说,朕也很欢喜。”李旦脸上泛着笑容道。

“呵呵。”群臣发出一阵畅笑声,个个欢天喜地。

“欢喜归欢喜,国事还是得处置,有本就上奏。”李旦道。

然后就是群臣开始奏事。虽然还都了,但事儿却不少,有很多事情要处置,这一上奏就是费时老长。

终于告一段落了,李旦问道:“还有本奏么”

群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有人上奏了。

“没有本奏了,那朕就说一件事。”李旦站起身来,眼睛瞪圆,道:“众卿皆知,立太子之事争争吵吵近十年,难以决断,以致于各种见不得人的事儿层出不穷,朕多次遇险,九死一生。朕思来想去,这立太子一事不能拖,还是早立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