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01(1 / 2)

外的安全工作,由于兵工厂尚未完全竣工,还有不少房舍坊间在建造,因此工匠将多,为了防止里面有奸细,防御滴水不漏,非常严密。

龙天羽抵达山脚下,将军、指挥使、各院负责人都来见驾,向汉王汇报着最近一个月来取得的进展,除了兵器改良后大幅度生产外,已赶制出上万人的装备军械了,照这个速度,到年关时候,至少够一路大军全副武装了。

不过龙天羽最关系的还是火炮的研制,他对这个投入了相当大的期望,虽然说火炮使用在宋朝时候才相继出现,明朝时候火器已大幅度使用,都是一千多年后的事情,但他觉得,之所以以前没有使用,一方面是由于火药和铁器都不成熟,最重要还是当时人根本没去想如何使用火药,用于军事领域,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现在他派人专门研究推广,肯定能少走数百年的弯路,有很大的飞跃。

来到一处空地,看到一个炮台在校场一端,上面披着红布,盖着的就是汉室第一台火炮。

“掀开,验炮”

侍卫上去将红布扯走,露出了一台铁质大炮,这是兵工厂的工匠大师完全按照汉王的图纸制造的,一根粗有半米的大炮筒,筒壁厚实,末端凸起,下面的炮脚架住了炮身,并用锁链拴紧,紧系在四周的炮台架上,防止发炮时候后作力过大,导致炮体散架扬翻,倒是颇有红衣大炮的模样。

“请汉王发号施令”

“点火试炮”龙天羽激动地喝道,满怀了希望,如果大炮试验成功,将来遇上匈奴铁骑还怕个屁啊

“遵旨”李文泰拱手领命,吩咐侍卫上前装好火药,然后拿来一颗大铁球放入了炮筒内,过了半晌,火捻子已和里面的火药接好,炮口对准了五十步远的石墙。

“点火”李将军大喝一声,前方的四名侍卫拿起火把点在了火捻子上。

“嗤嗤”火捻子点燃后,点绕极快,导索进入炮筒内。

在万众瞩目之下,只听“轰”的一声炸响,前方对准的石墙竟完好无损,汉王等人愕然一愣,却见火炮原地冒起的硝烟,沙石飞扬,模糊一片,四名侍卫全部被掀倒在地。

“炸底了”龙天羽惊讶万分,想不到这一台火炮出炉,刚发第一炮就自爆炸底了。

众人完全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何曾见过如此场面,龙天羽冷静下来,喝道:“快去看看侍卫,有没有生命危险。”经他提醒,诸将领和文官这才反应过神儿来。

他心中轻叹:“试验还是失败了,明显炮筒的质量不过关,根本无法抗住爆炸时产生的热量和能量,还未等把热能转化成动能推出炮弹珠,就先爆炸了,看来练钢、机床、精密仪器等配套工种还没有达到相应地科技水平之前,强行发展火器枪械是不切实际的,自己又不是万能的工程师,懂的只有这些大致理论,具体细节如何加工制造就不清楚了,但这种技术仍然要继续研究下去,继续完善修改,即使附和性能的火炮制造不出来,可在研究过程中,相信对于机密加工、炼钢质量、火药研究的军事领域发展会有促进作用,终有一天会被研制出来”

第三章兵神成长

一抹鲜红的夕阳垂洒在天际,那久违的霞光,映照着数万张年轻的脸庞。

秋季的大剑山脉,仍是满山葱郁,林木不凋,与楚国江东之地倒十分贴近,驻扎在大剑山脉内的二十万军队,不断地操练着,按照朝廷军队的伍、什、校、都、指挥、营、军的划分,整个大军机构严密。

这支大军由韩信任统帅,灌婴任副统帅,二者都是上将军之列,而纪信、袁英、周苛都是大将军,杨瞳、吕泽等在将军之列,王吸、林秋、林挚、邵雄、赵虎、梁越明等均为俾将,猛虎如云,兵强马壮。

沉闷而又巨大的鼓声,划破长空的寂静,惊起林中沉睡的飞鸟。

四方山谷响着号角声、马蹄声、脚步声、兵甲摩擦声、刀枪撞击声,仿佛颗颗重木,撞击着大地,声势浩大无比,不同的方阵在进行各种的训练。

这支二十万人马大多都是壮年,有彭城带来的旧军,由巴、蜀降军,也有当地百姓加入,混合的人马,但经过韩信三个月的训练,已经脱去刚入军的稚态,相反变得十分的正规。

持戈手、盾牌手、弓箭手、刀斧手、长枪手,随着整齐的步法和击技动作,兵甲锵锵,浑厚有力,颇具战士的杀气

韩信看着山谷空地校场上不断训练的各个方阵,露出了一丝罕见的笑容,经过三个月的治军,终于把这支混杂人马训练成一支能彼此合作演练阵法的正规军了。

这也难怪,韩信本就是一个将才,弃暗投明来到汉室,被汉王委以重任,心存感激,接到训练新军的任务,不敢有丝毫怠慢,等他接手之后,结合了汉王的一些练兵之法,比如体能训练和一些奇兵技巧,再融合他的治军、布阵心得,优劣互补,使这支大军训练后收到显著效果。

现在的韩信才明白:当初自己输给了汉王,真是一点也不冤啊,他的那些稀奇理论根本就脱离了前人的兵法,加上他擅用奇兵出其不意,攻于谋略,却是枭雄人物,只不过汉王过于重术,忽略了阵法结合,如果自己在阵法上加以完善,定然会是汉军的实力更增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