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我并没有太多怒火,摆摆手道,“是我让你开口的,以后这种只会在前朝发生的凭借父辈余荫而一步登天的建议再不许提,就算是天才如甘罗在世,也不能从白身去做两千石的地方大员”
“是谨记主公训示”他连忙点头。
“你给我从司隶各县筛选出几名资历较老、能力较强,最好有些节操的县长来。”我朝他又吩咐了一句,解开了第二封信。
“主公如晤:
臣等奉令讨伐泰山太守应劭,自初十起,南北并进,连克四城,杀敌千余,今兵围奉高泰山郡治所,泰山兵士疲敝,应劭言,若主公生之则举城降。臣等以往返日久,恐生变化,遂妄揣主公心意,许诺其生,今泰山已入我手,而应劭如何处置,请主公明示。
兖州刺史臣张辽奉高谨拜,九月十五。”
我一拍案几,嘿然一笑:“刚刚好,让应劭去东郡给我干活去”
21中华民国政务院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感觉有些失落。
不是因为荀攸要离开,实际上他最近的表现毫无异常,也没有提出要离去的意思。
只是因为我正式搬入了原来汉朝的皇宫了。
考虑到原来南北二宫的面积几乎占据整个洛阳城的四分之一,而我家的人口实在不足以将他填满,于是我把第一营的几千人马全部挪进了南宫。
而空旷的北宫,原本是汉朝皇帝的后宫大院,由于我短期内没有兴趣招纳几千嫔妃,所以这座庞大的院落被我命名为政务院,经过简单划分后正式成为各部门办公的场所饶是如此,政务院依然有超过四分之三的房间空置。
为了最大化利用空间,并且改善官吏的生活,我又令人招纳了一批厨子,在政务院开了公务灶,解决了一大批没有携带家眷的官员的三餐问题。
至于之前的马府则成为了程昱、贾诩、王烈、黄忠、荀彧、法正等人的公共居住区,而且有进一步成为人才公寓的趋势。
看到这种情况,我忽然有了想法,干脆就委派无事可做的王启、王贺兄弟俩对马府上下做个规划方案,准备把这幢大寨彻底改造成集体宿舍,为将来更多人才的进驻做好准备。
整个搬迁工作只用了一天就全部结束,我的家底并没有太多,不过多年来通过各种手段中饱私囊的黄铜却着实不少。
在这之后,我看着已经改名的政务院,心中忍不住一动:既然办公场所已经变了那为什么不干脆把机构也照抄一番
我是一个行动主义者,一想到这一点,立刻开始提笔书写方案。
好歹我前世也做过几天公务员虽然编制好像被挨千刀的上级以各种理由左推右挡一直没批对前世天朝的几大部委还是有着一定的认识,方案拟写的过程并不算困难。
但是我写到半路,却又把最初的意图进行了修改,因为前世的部门设置实在太过繁琐,二十多年过去,我的记忆力也大不如前,只好更多地参考了明清的六部,弄出了一篇杂交的怪胎。
在第二天,我举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讨论会。
参加讨论的人员只有王烈、程昱、贾诩、荀攸、卫觊、韩暨、戏君,以及荀彧和法正。
法正虽然年纪最轻,又是新近受用的俊才,但毕竟算得上是我们自己的人,但荀彧作为囚禁的战俘也能参加如此重要的会议,那些老先生就有些奇怪了。
“主公刚刚迁入新居,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展拳脚了吗”戏君笑着说道。
我点头:“今天想讨论的是官署的设置问题,昨天我对现有的官僚系统做了初步的调整,让人抄写了几份,现在召集你们来,就是做些讨论与调整。”我挥手让贾穆把手抄稿发给众人。
除了已经经手的卫觊,其余几人都低头仔细阅读了起来。
我清楚地看到众人脸上的神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以下是对方案的简单介绍:
“共设六部一台四院。
六部:
农部:主管农事、赋税征收。
户部:主管户口、财税用度。
吏部:主管官员任免、考核升迁。
礼部:主管礼仪教育、科举选拔。
兵部:主管部队日常事宜及武将选拔。
工部:主管工程建造、器具制造。
各部长官称部长,副职称副部长,之下以职权分各司。
一台:
尚书台:主管文书机要、上传下达。
长官为尚书令,无副职,以下分各司。
四院:
法院:主管司法、断狱。
军事院:主管战时军队调动、指挥。
都察院:主管督察各部、台、院、府及地方官吏。
内务院:主管君王护卫、日常用度等事宜。
长官均称院长,副职为副院长,以下为各司。”
纸上的内容不过一百余字,我约摸着他们基本看完,开口道:“怎么样”
“应该说基本能够理解。”贾诩眉头微微拧着。
王烈等人也这么点头。
我反而有些惊讶:“我还以为你们会表示改动太大”
“农部和户部是将大司农一分为二,”王烈一手抚须,缓缓说道,“礼部,又是将太常与大鸿胪合二为一;工部,自然是将作大匠;法院,是廷尉;内务院是光禄卿、卫尉、少府等职合并;吏部,大概就是尚书台之下的公卿曹和二千石曹吧;兵部,或许是太尉下的兵曹,但这军事院又是何意”
“我不是在后面都说明了嘛”我再一次解释,“兵曹为文职,负责各地部队的日常事务,比如兵源招募、粮饷调拨、驻地变动等,哦,还有科举中武举的选拔;而军事院则由武将掌管,负责发生战争时军队的调动和指挥很清楚吧”
“如今正是战时,军事院恐怕自主权会太大吧”程昱道。
我挑了挑眉毛:“我兼任院长,怎么样”
他耸了耸肩:“那没意见了。”
我笑了笑:“这只是主要机构的设置,其余机构和散官以后再慢慢修改吧。”
“其实我们现在的官员只能勉强够用,设置太多的职位似乎没有必要”韩暨发言道。
“确实不太够,”我点头表示认同,“所以现在都是兼职。”
贾诩笑道:“主公莫非已经把职务都定好了”
“有这么一个初步意向吧。”我微笑道,“具体来说彦方先生兼领礼部和法院,仲德先生以河南尹兼领吏部及都察院,文和先生以司隶校尉兼领户部,仲礼先生刘政调回为工部,把子尼先生国渊调回任农部,公达先生为兵部,伯儒还为尚书令,公至为内务院,志才给我在枢密院当个助手,孝直则去兵部辅助公达先生,你们两位都先在军事上贡献一下智谋,这样安排怎么样”
程昱首先道:“我的意思,仲礼和子尼暂时不要都调回来,最好在凉州或者三辅留下一人治理关西。”
我明白他的意思:他是怕庞柔管不住凉州啊;或者他怕庞柔出事啊。
我虽然并不担心,但还是听取了他的意见:“那就把国子尼先调回来吧,凉州的教育事业还没有起步。”
程昱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不过我觉得如果庞柔真要造反,刘政恐怕也没有太多办法
“说起来,关西地区似乎一直没有大将带兵镇守,在武力上常显得不足”还没上任的荀攸迅速开始考虑全国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