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感觉人生地不熟,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两人对这里的一切都极为好奇,正好马天元早已到此,何弃廖马上一个电话把他叫了过来。
马天元的代步工具是奥迪,这车性能好且外形低调,正好合适他的身份。
见这两位赶到了这里,马天元急忙了解情况。
“失踪了。跟到这里后,再也找不到那只异形的踪迹,看来我得准备回去搬救兵。”
对于跟丢异形,张斌辉也十分懊恼,但事已至此,只能觅他途。
听到这个答案,马天元感觉有些失望,但那只异形的实力他见识过,知道地球上没有它的对手,当即同意了张斌辉的计划。
不过既然来了,那肯定是要招待一番的,马天元以前在这里接受过培训,对这一带十分熟悉,所以他马上提议带大家去尝尝本地美食。
大家没有走远,就在这港口区溜达。
海市无愧于第一都市,这里的繁华不是其它地方能够相比的,小转一圈,两人就收获颇丰。
将马天元的车塞满以后,大家找了家饭店,这里不算很大,但装修十分精致。靠窗位坐定,马天元开始介绍这里的美食。
“海市的美食天下闻名,来这里,你每一样不要点得太多,今天我推荐大家品尝小吃,这是海市美食的一大特色。
海市小吃在南宋时期即有记载,明初海市成为东南名邑,制作渐趋精美,在清时随着海市商业日益繁荣,应时适令的各类米、面类小吃品种更为丰富。
清末,海市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相继吸取了各地风味小吃的精华,几乎包括了全国各主要地方的特色,并加以发展和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
海市小吃特点是品种繁多,兼具南北风味;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应节适令,因时更变;供应方便灵活。
海市菜原以红烧、生煸见长。后来,吸取了无锡、苏州、宁波等地方菜的特点,参照京、广、苏、扬、锡、杭、闽、川、徽、潮、湘、以及海市本地菜等十二帮别的烹调技术,兼及西菜、西点之法,使花色品种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里菜肴风味的基本特点:汤卤醇厚,浓油赤酱,糖重色艳,咸淡适口。选料注重活、生、寸、鲜;调味擅长咸、甜、糟、酸。
名菜如红烧鮰鱼,巧用火候,突出原味,色泽红亮,卤汁浓厚,肉质肥嫩,负有盛誉。”
、160第160章美食二
“糟钵头则是海市本地菜善于在烹调中加“糟”的代表,把陈年香糟加工复制成糟卤,在烧制中加入,使菜肴糟香扑鼻,鲜味浓郁。
生煸草头,摘梗留叶,重油烹酒,柔软鲜嫩,蔚成一格。
而各地方风味的菜肴也逐步适应海市的特点,发生了不同的变革,如川菜从重辣转向轻辣,锡菜从重甜改为轻甜。
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海市菜形成了品种多样,别具一格的独特风味。”
说到这里,马天元见对面这两位已经口水滴答,不由得莞尔一笑:“哈哈哈,既然大家都急不可待,我就一样样点,你们慢慢吃,我一道道和你们介绍。”
按照马天元的吩咐,服务员把小点一样样端了上来。
马天元伸手一抬,帮忙把第一道摆了上来。
“这道小点叫作蟹壳黄。蟹壳黄是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所以叫作蟹壳黄。
这东西成品呈褐黄色,吃口酥、松、香。早期海市的所有茶楼、老虎灶的店面处,大都会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他们边做生意边卖两件小点心就是蟹壳黄和生煎馒头。”
马天元这边还没说完呢,台上这碟东西已经被两人吃完了。
马天元笑了笑,接着选了第二样。
“这个可是好东西,你们肯定会喜欢,这碟东西叫作糟田螺。海市的糟田螺是著名的特色风味小吃。
这种小吃是用个大肥美、肉头厚实的安徽屯溪产的龙眼田螺为原料,进店后先用清水养两天,使其吐净泥沙,然后再放入锅内,加上茴香、桂皮等煮较长时间,最后将烧好的田螺放上陈年香糟,糟制而成。
这种糟田螺呈褐灰色,肉质鲜嫩,汁卤醇厚,入口鲜美,十分受人欢迎。此美食是海市极著名特色风味小吃”
“啪”,马天元这还没说完呢,何弃廖就嗑了一粒进去,你倒是注意食用方法啊
何弃廖大囧,一桌人哈哈大笑,第三碟小点上来了。
“擂沙圆。擂沙圆是上海乔家栅点心店的风味名点之一,已有70多年的历史。
相传在清代末年,上海三牌楼一带有一姓雷的老太太,她为了使汤团便于存放和携带,首创了在煮熟的汤团表面滚白粉的办法,后人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汤团取名擂沙圆。
乔家栅点心铺经营的擂沙圆是将崇明县大红袍赤豆煮熟后磨成沙,晒干后即成紫红色的粉,然后,把包有鲜肉或豆沙、芝麻等各式馅心的糯米汤团煮熟,沥干水分,滚上一层豆沙粉。
这种汤团,有色有香、热吃有浓郁的赤豆香味,而且软糯爽口,携带方便,一直深受游客的欢迎。”
这一次是张斌辉急了,他率先咬了一个,立马又吐了出来,浓香伴着热浪急涌,烫得他不断哈气,也太着急了。
“这第四道点心是小笼生煎。素来一提到上海的点心,人们必先想到的便是出了名的四大金刚油条,大饼,粢饭,豆浆。
可是斗转星移,现在这些称号该让位与另两位大贤小笼与生煎。在上海的街头你可以很容易地见到小笼和生煎身影。
关于小笼的起源有专门介绍:南翔小笼驰名中外,已有百年历史。它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再称古猗园小笼,现叫南翔小笼。
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镇上日华轩糕团店老板黄明贤改业经营南翔大馒头,天天挑着馒头到古猗园叫卖,因大肉馒头味道鲜、脍炙人口而出名。
同行老板闻风而动,都来古猗园叫卖大肉馒头,使黄明贤生意受到影响,不能一人专利,于是他对大肉馒头进行改造。
小笼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又取其鲜,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节令取蟹粉或春竹、虾仁和入肉馅,每只馒头折裥十四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十只,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出笼时任意取一只放在小碟内,戳破皮子,汁满一碟为佳品,逐步形成皮薄、汁鲜、肉嫩、馅丰的特点,成为古猗园内独家出售的美味佳点,皆称古猗园南翔小笼。
gu903();在全国也有很多类似与上海小笼的小吃,比较有名的便是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西安的贾家灌汤包子,河南开封的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