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十章 大麻烦(1 / 2)

www.biquxsw.cc,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行知就说最后这次改革吧……”,能挤入在座的行列多不是简单人物,郑朗先行放出两监股契,又放出一个利好的消息,今天又说了这么多,不会为均输法,均输法虽有争执,但这两年来争执还少吗,因此接下来的改革必会更麻烦,富弼感到担心,皱眉说道,刻意将最后二字咬得极重。再不能再折腾了,再折腾下去,郑行知,你那点人气马上就散了,会与韩琦一样,成为千夫所指!

“共四条先是陕西一耕二封……”,郑朗道。

针对陕西供给而去的。

物资到达陕西运费太高昂了,先到达三门,转上陆地,再从三门峡上游搬上小船,运向渭水,然后再经过六七百里,甚至近千里的旱路,一小车一小车将物资运到前线。

不仅是粮食,还有武器盔甲帐蓬等等,兵士的衣被鞋袜,生活用具,酒水,药材,马匹吃的杂粮,鸡子,草料。随军的商人,家属,军妓,为运输服务的民夫,他们皆需要供给,粮食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庆历战争结束后,逐一裁军,裁得越多,随行的相关成员就越少,供给会随之减少,又有了一个三白渠,除了遇到干旱之年,否则陕西至少在粮食这一块上能勉强持平。仅此一项,就节约了大量费用。

可随着李谅诈再度用兵,韩琦为了防御,居然备战兵四十五万,二十多万禁军,十几万乡兵,十万蕃兵,还不算陕西的义勇,壮丁,弓箭手以及厢兵。费用于是再度急剧膨胀,兵士越多,带来的相关人员也越多,所需物资又需要更多的民夫搬运形成恶劣循环。这成了治平财政黑窟窿之一。郑朗赴任后,逐一裁减,可是面对凶残的梁氏,他也不得不保留了几十万军队。

现在陕西依然成为宋朝财政沉重负担之一。

因此有了这个一耕二封政策。

耕非是耕而是水利。

朝廷分两年拨出一千万缗钱帛,让程师孟去陕西,寻找一些易于修堰的地方引河水修建一些水库。不直接于河段上建堰,泥沙太多了,而是引水,通过蓄沙池蓄沙,再进入水库,于下游引修河渠。更多的地区得到灌溉即便是旱灾之年也因为这些水库会保证一定的收成。

再与三白渠配套起来即便如今陕西增兵,只要不是灾年,也能勉强将粮食持平。

这是开垦,开垦了必会破坏本来很薄弱的水土,因此二是封,封山!

强行封山是行不通的,也有办法,将一些百姓分布很少的山区百姓迁移出来在这些山坡上广植棘刺,这些棘刺生命力强,生长起来很快几年后就能将所有山道堵塞上。那么不管是什么人,想进入这些山区砍伐木材,都不会成功。用此来保护水土。

原来若是郑朗说,大家会忽信忽疑。

陕西已经在执行类似的保护环境措施,一些荒山渐渐绿了起来,上有树木,下有苜蓿,在一些人烟比较少的地区,因为水土得到保护,河水浑浊现象逐步减轻。

郑朗此次做法更极端,索性用棘刺将一些价值不大的山区一起封死成无人区。

这一条争议不大,就是钱,赵拆迟疑道:“一千万非是小数字,若是以前倒不存在问题,眼下财政吃紧,又为安抚民心,仅是偿付利息,一年就得几百万缗。是否迟些执行?”

“阅道,欠负巨大,非是一年两年可以偿还的,今年银行监利润腾出来,国家会出现盈余,可以拨一部分款子出来。梁氏野心勃勃,西北估计不能平静了,早一点执行,暂时是支出,以后会逐年产生大量节约,而且也造福了陕西百姓。自建国以来,唐朝关中开发成熟,陕西条件是好的。然随着西北战事打响后,陕西百姓承担着大量兵役劳役,其他诸路大踏步地发展,唯有陕西停驻不前,也要适度地给予一些善政,利于他们修生养息。”

赵忭不能作声了。

总的说,这一条不但在都堂上,就是执行后,都不会产生很大的争议。

但郑朗实施它还有一个用意,乃是为了下面一条,榷茶。

国家经营,效率低下,贪污与浪费严重,早晚收益会随之下降。不过榷茶之利破坏最严重的,还是钞法。

当初执行时赵匡义是好心。

西北用兵,运费惊人,若动用国家力量运输,因为效率与贪污,成本会变得很高。若真正购买,不用多,一斗出价三百文,相信商人自己就会有办法将粮食运到陕西前线,而且还是上等的粮食。但那样的话,必扰乱整个陕西粮食价格,让百姓民不聊生,首先生活在城市里的百姓日子就没法过下去。于是赵匡义想出一条变通之法,先是发行茶钞,后是盐钞,让商人通过换钞,将粮食运到前线。军粮与民粮区别开来,既保证了兵士用粮,又没有扰乱民间粮价。

起初是好的,但有能力做到的,只有那些豪强大户,渐渐茶钞与盐钞被豪强把持。被他们把持会有什么后果?有后台啊,肆无忌惮,甚至运的是不能吃的霉变陈了不知多少年的粮食,或者往粮食里掺沙土,掺土罢了,还能淘洗掉,掺了沙子怎么办?谁有本事一粒粒地择干净?甚至有的商人就地在陕西购粮,连运费都节省了,然后往里面灌一些沙土,当成钞粮,送到军营里。而且也波及到陕西民用粮价,使百姓苦不堪言。

榷茶很有可能产生的两千多万缗利润,渐渐被豪强全部把持,兵士食用粮还有一半以上生生糟蹋,不能吃倒掉。现在还造成一个十分尴尬的难题,朝廷自己运粮,不用说,又回到原来的话题,浪费贪污严重,又必会加重百姓力役之苦。若购买粮食,更加扰乱陕西粮价。知道这个弊端,没有人敢作声,郑朗也不能作声,因为没有好办法解决它。

这次的大修水库,能化解一部分粮食所带来的困扰,但想粮食彻底解决,只有一条,平灭西夏,彻底减少驻军,再出台一些政策,让西北自给自足,那么无论什么茶钞,或者盐钞,都不需要。

朝廷之所以对茶法改来改去,不是前线将士的抱怨声,而且豪强们越做越过份,国家为了榷茶,不知动用多少官吏,最后结果一年仅盈利几十万缗,实际将杂费与官吏薪酬扣下来,已经严重亏本。一个榷茶,损害了多少茶农与中小茶贩的利益,想一想李顺与王小波为什么起义就知道了。这是何苦来哉?

于是自刘娥时折腾,一直折腾到赵祯晚年,才实施了通商法。韩琦通商法茶政为三条,第一条以三司岁课均赋茶户,凡以缗钱六十八万有奇,使岁输县官,比输茶时,其出几倍,朝廷难之,为损其半,岁输缗钱三十三八千有奇(有偶乃多,有奇乃是不足),谓之租钱。

所谓的租钱就是当初宋朝鼓励茶农种茶,给了一些本钱支援,然后进行茶政专营。也就是名义上茶园也有朝廷的一份子,实际这是变相地加税。茶农也必须交纳两税的,在两税之外再交纳这三十几万租钱。

但不算太苛刻,全国那么多茶园子,即便八成以上大商人的茶园逃税漏租,余下的两成茶农压力也不会太大。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成了反对者的理由,朝廷制度是不加赋于民,以前是给钱给茶农,现在却变相加赋于茶农。以前惩罚的是走私茶贩,如今惩罚的却有可能是交不起税的良民。这都是狡辨的说法。

虽交了税,只要朝廷不胡来,将这租钱摊于不到一成的茶农身上,实际也不算重租,相反的,若是茶农能种出好茶叶,必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再说走私茶贩不好,原来那些大商人就是好人?

为什么一直有反对声音,乃是因为这一通商法执行后,巨大的利润空间,渐渐被所有大中小茶商获得,豪强想垄断是不可能了。这才是多次茶政改革多次因反对声音失败的原因。

第二条是与诸路本钱,悉储以待边籴,茶叶也赚钱,朝廷可以让各路官员参与进去,从商人手中抢一笔利润充塞国库。

第三条罢十三场,六榷货务,裁减官吏,减少开支。只对腊茶禁榷如旧,籴茶肆行天下。

总之,大约就是园户之种茶者,官收租钱,商贾之贩荼者,官府再征算商税,而尽罢禁榷,谓之通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