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iquxsw.cc,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司马光沉默。
自嘉佑年初赵祯大病后,接着造子,身体时有不佳,几乎将政务全部交给中书。宁肯交给宰相,也不让后宫插手,包括曹皇后。这是对宰执的信任!
司马光上位很正常,家世好,有钱有名望,父亲就是一个不小的官,有家庭背景,有人脉,若有才学再加吏治本领,上位是谓必然。那怕王安石父亲一度还是江宁府的通判。
但自郑朗开始,包括郑朗在内,郑朗仅是一个小主户,也没多大的背景,那么往下数,士大夫就多了,韩琦、欧阳修、范仲淹、庞籍等等,这些重臣若论背景,还不及郑朗。
他们上位,一部分是文学,然而司马光最反对的就是浮文,五规里刻意用大段文字描写了浮文:伏望陛下拨去浮文,悉敦本实,选任良吏,以子惠庶民;深谋远虑,以保安宗庙;张布纪纲,使下无觎心;和厚风俗,使人无离怨;别白是非,使万事得正;诛锄jiān恶,使威令必行;取有益,罢无用,使野无遗贤;进有~~功,退不职,使朝无旷官;察谠言,考得失,使谋无不尽;择智将,练勇卒,使征无不服。如此,则国家安若泰山而四维之也,又何必以文采之饰、歌颂之声,选愚俗之耳目哉!
文学好是文坛盛事。
司马光也支持。
但那是文坛,不是官场。因此苏东坡那篇佳文,司马光果断地判为第四等,而非是第三等。
文章写得好就能做好官么?
那么李白当真能做谢安?杜甫与陶渊明当真就有宰执之才?别人不好说,若是让李白为首相,整天喝得醉醺醺的,天下不用安史,也会大乱。但自欧阳修上位后,渐渐地文章写得好与能做高官,划上了等号。让他看到一件不好的趋向,武则天。北门学士!
一部分也有一些本事,司马光治河时看到程师孟,看到周沆,看到田瑜,以及郑朗,这些人才是宋朝一等一的良吏。韩琦与欧阳修等人也许官做得还可以。与这几个人相比。又算什么?
为什么能上位,是因为皇上的赏识。
就是这样回报皇上的?
时到今天,司马光才明白一件事,郑朗一直对韩琦若即若离,提起时多有一些不悦,这个不悦来自何处。
但他不是郑朗,也没有郑朗与赵祯那种默契的关系,对官场看得也很彻底,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达到范仲淹与郑朗的道德高度。
一直默然。眼神却很平静。
韩琦又道:“君实,近得你关于均税的策子,我心中很欣赏,正好与行知的方策联为一体,隐隐有行知当年的风范啊。”
若换成他人,准得跳起来。
均税是什么事?若过问。是中书省户房的事务,要么也可以划到三司管辖,再勉强一点,御史台也可以。无论那一个部门,轮不到知谏院来过问。为什么?因为它是得罪人的事。
不一定是因为郑朗,郑朗与韩琦若即若离,还没有发生多大冲突。这个是因为庞籍的缘故。
还有一个当年呢。
心里冷哼一声,就是老师犯了错,皇上有意遮隐,宫中那位也对老师流露出善意。也未必轮到你来猖狂。
依然默默不言。
韩琦道:“非为个人计,乃是为国家计也。君是良臣,请三思。”
司马光还是沉默。
回到家中,来了几个客人。
大小苏,以及王安石,还有王安石的儿子王雱,自小就很聪明,几岁时,有客指同在一个笼子里的獐鹿问,何者为獐,何者为鹿。王雱不认识,良久问,獐边是鹿,鹿边是獐。
王安石治河时,曾将家人带到河工上。
郑朗对这个王雱很不感冒,当然,不能表露出来,规劝了一句,诸葛谨之驴也。人家诸葛恪更聪明,最后是什么下场,夷诛三族。这小子十分地好高骛远。
郑朗又劝了一句,让王安石让他从小事磨练。
是聪明,但不能让他埋头于理论,得从一件件小的实事做起,养成一个脚踏实地的好习惯。
就象郑朗,现在让他治河,一下子就担了起来。才出任为官时,敢不敢担?这是一个又一个圩,一个又一个围,陂、堰、车、塘、坝、渠、河、梯等等,各个水利工程积累的经验与知识,才敢担起这副担。
听从郑朗建议,此时王雱仅十七岁,还有司马光的十一岁养子司马康,让他们一道随大小苏赴任去,接替郑朗火炬,自幼离开父母下去磨练。
郑朗当年去太平州的事迹名闻遐迩,大小苏欣然允可。
可是此次大小苏职位略有些低,大苏为大理评事签署凤翔府判官事,小苏为商州军事推官。按照岁数也不差了,莫忘记还有治河之功呢。但也合乎情理,东府首相乃是韩琦,副相乃是欧阳修。
如庞籍所说的那样,让王安石与司马光快赴任,过了这一村,就没这一店了。两人回到朝堂,还能替郑朗分担一些难处。
六人坐了下来,中青少三代,看后,司马光与王安石颇是欣慰。司马光看着大苏语重心长地说道:“东坡,你要学习你二弟啊。”
苏东坡得的这个三等,司马光耿耿于怀,若不是看在同门的面子上,他一定会提出反驳,又道:“昔rì朝中诸臣论才学之名,可有一人能及郑公?但如今呢,文不及欧阳公,书不及蔡公,画琴仅是偶尔散怀之兴。然郑公却几乎只手造就了我朝的辉煌。切记,切记。”
“君实,你过矣了,偶尔琢文造句,也是美话。当年韩愈也是文坛大家,但妨碍他成了宪宗名臣?不过东坡,主次是要得分清。”
“你这个倔介甫,是误人子弟,我问你,子由那么好的策子,你为何要黜之?”
“实事求是,此乃行知所教也。”
“陛下晚年是否勤政?”
大小苏相顾苦笑。又开始了。他们才真正开始,带着一个傲傲的王雱下去,这个傲远胜过了韩琦十倍,以后有的受。
其实郑朗一颗心一直悬着,此次制科考试,会产生一个严重的影响。苏辙彻底地与司马光走在一起。成为一个保守派。成为坚决的反对王安石者。苏东坡依然很迷茫。
直到接到几个学生的信函后,郑朗这颗心才落了下去。
不会产生副作用,就会产生好作用,让他们看到另一面,公私分明!但没有郑朗这个纽带,苏家上下算是将王安石恨上了。
产生分岐,主要还是他们的思想。
看他们的思想,可以看他们所写的着作。
司马迁写史记,开篇便是虚缈难以考证的黄帝。列传为伯夷第一。
但就没有一人想过,为什么?黄老无为思想,出世思想。
chūn秋自郑庄公养共叔段劈开来写,抛去chūn秋以前的事略去,明礼。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从魏赵韩瓜分晋国来写。明名份。在司马光儒学中能隐隐看到许多名家的身影。讲的是国家秩序,确立各阶段的地位,重统治。比较虚幻的一个框架,但实际比王安石思想更现实。当然,也是一种落后的思想,视百姓若刍狗的思想。为了统治,甚至可以漠视普通百姓的死生。资治通鉴虽好。但只能看历史,不能多看臣光曰,若看上十几遍,再将它吃透了吸收下去。未必是好事。
王安石是儒家,外面点缀着一些佛家的袈裟,实际核心多是法家思想,更着重实际,也许思想更先进,但在宋朝过于超前,导致什么事都办不好。
苏东坡是儒释结合,因此走向温和派,两边都不高兴他。
也导致司马光与王安石,对大小苏制科考试策子产生不同的看法。
继续在吵,又吵到文字上,王安石也有推敲字句的习惯,司马光同样好不了,推敲字句习惯没有王安石严重,可他没事时就喜欢写文章,史上在写资治通鉴之前,他还写过涑水笔记等着作,据说他除资治通鉴外,一生作品比鲁讯写的文字还要多。(涑水笔记也被我借鉴参考,因为没有润sè,文笔与通鉴相比,差得太远。)
司马光说王安石会带坏苏东坡,王安石说司马光是五十步笑百步。
大小苏习以为常,只是微笑不作声,王雱仍傲傲地坐在边上不说话,司马康正襟危坐。
直到司马光夫人张氏端上来晚饭,两人才停下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