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iquxsw.cc,明朝好丈夫 !
“圣旨,奉天成命大明皇帝,诏曰:朕肇基东土,列圣相承,保乂万邦,天心笃佑,登生民于衽席,偏中外而尊亲者,百年于兹矣。
朕登基十三年,勤勤恳恳,殚精竭虑,不敢懈怠。幸赖祖宗庇佑,百官效命,于是四海之内万邦皆有朝慕之心,藩人来朝,沐浴恩泽,浩荡王化,夷人亦争先效之,于是祖宗之法各国效仿,圣人经义人人钦慕。
夷人如此,非惧大明之威,实乃沐上邦恩泽矣,大明以德治国,以恩沐泽宇内,尝未有侵吞藩土之事。
国虽大,不欺弱小,此上国之道也,兹有廉国公、驸马都尉、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柳乘风于国有功,朕念其忠义,乃破先祖旧制,敕封廉州,以期其子嗣永享国禄,其为人恭谨,效命于朕虽不过数载,却肝脑涂地,不计私利而满腹图报之心,朕心甚慰之。朕又尝听人言,其封廉州之后开蛮土拓无主之地吸纳流民,刺亦善政,亦是为国分忧。奈何大明承天命………改廉州为楚地,敕其为楚地国王,赐金印、颁金册,布告中外,咸使闻知。钦此!”
一封圣旨洋洋千言,这一开始,柳乘风听到什么万邦来朝,什么夷人沐浴恩泽的时候还有点儿心里打突突,现在廉州的事炒得沸沸扬扬,柳乘风现在一听到什么恩泽四方就头痛,道德这东西也不是说不要,可是这么偏执实在有让人反感了。
其实柳乘风也知道,自古以来天朝上邦们一个个大义凛然。天天打出恩泽四方的名义,从不去侵吞人家的土地,这其实并不是因为什么道德神君附体,只不过就当时的生产力来说,上邦们都处在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最需要的是肥沃的土地,而大明朝占据的本就是普天之下最肥沃的土地之一。至于那些边陲的藩国大多生产力低下,土地又都偏僻,占了非但没有好处反而是一种负担。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连岭南和琼州都是充军发配的地方,虽然岭南在南宋时还有些起色。可是毕竟属于鸟不生蛋的地方之一,可以想象,此时的藩国有多穷乡僻壤。
因此历代的统治者索性顺水推舟,自诩什么恩泽正义,弄出这么一套朝贡的体系,只维持了一个表面上的名分,却从不吸纳和吞并藩国土地,于是这一套理论也经过历代读书人润色之后渐渐成熟,这番邦的朝贡体系才渐渐的厚实,其实从一开始。这显然不是皇帝们没兴趣开疆拓土,只是因为生产力限制而已,可是这么一套理论传输了几百甚至上千年,以至于现在的读书人对其盲目,根本就不考虑现实情况。结果就是祖宗们根据现实弄出来的这么一套自欺欺人的把戏,让京师那些混账都成了道德先生,柳乘风很悲催,他不留神就成了土豆哥哥们大战的坏人。
不过旨意听到一半的时候,柳乘风的心总算踏实了,圣旨里头又开始夸奖他为为朝廷做了很是实事立下了很多功劳。还特意加了一句为人恭谨四字。
这四个字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圣旨的开头,分明是冲着柳乘风侵吞土地来的,按照朝廷里那些道德先生们的意思,柳乘风现在是十恶不赦,为人嚣张跋扈,不但在朝中目中无人,还欺凌番邦,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坏透了。
可是圣旨里直接拍板,给柳乘风加了恭谨二字,什么叫做恭谨?就是恭敬谨慎,和京师里抨击的嚣张跋扈简直就是一对反义词,这分明是皇帝给自己定了性,推翻掉了那些腐儒和别有用心给他的论断,连皇上都说自己恭谨了,若是再有人说自己张狂,说自己目中无人,说自己不知礼义廉耻,这等于是说皇上目不识人,是和皇帝打擂台。
可千万别想看圣旨里头的用词,因为每一个用词都是经过推敲的,无论是内阁还是皇上亲自草拟的圣旨,绝不会随意将一些词句添加进去,而假若添加,那么必定是含有深意。
到了最后,莫名其妙来了个建藩于廉州,改国号为楚,敕为楚国国王,柳乘风一时懵了。
事实上在太监宣读圣旨的时候,柳乘风曾经想过无数种可能,要嘛就是皇上和自己同仇敌忾,要嘛就是皇上逼迫自己在廉州这件事上做出让步,反正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博弈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之中,宫里是打算对大臣们采取怀柔而牺牲掉柳乘风的利益,又或者是为了柳乘风而对大臣们采取强硬的态度,柳乘风一点也不觉得奇怪,这些年他见识的够多了,早已麻木。
可是居然称藩建国,这就让柳乘风有点摸不着头脑了,他心里先是大喜若狂,称藩和封藩可是两个概念,所谓封藩,那是朝廷对宗室的,宗室们毕竟是皇族,所以朝廷要给他们名分和利益,于是将他们敕封到某地,敕命为藩王,这种藩王有亲王和郡王两种,表面上似乎是王,其实许多事上都有限制,比如在封地之内,表面上所有人都得听你的,可是治理你藩地的人却是朝廷任命的,也就是说,什么事都得让这些官员转一个手,无论是军事,是政务还是财权,名义上虽然属于你这个亲王或是郡王,其实都把持在了朝廷手里,而你这藩王唯一的用处就是混吃等死而已,朝廷的官员收了税之后,会把一部分上缴国库,另一部分拿出来送去王府,至于王府想要招募兵勇,那更是受到了严格的监控,这满天下都是厂卫,你想作死吗?便是宁王老奸巨猾,其实也不过是通过养贼的方式来暗中增强自己的实力,更不必说其他的藩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