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5(2 / 2)

三国大航海 庄不周 2293 字 2023-10-04

孙绍留下杨修监督筑城,自己带着人和俘虏的费罗兹等人回到特牧城,参加完了庆功宴会之后,已经是二月初,夏侯荣带着孙绍赠送的礼物,从陆路穿过长山,经过日南郡,然后转乘快船,取道朱崖、南海,四月末,他回到了邺城。

魏丞相曹丕立刻召见了他。

曹丕和夏侯渊的几个子侄关系一直很好,夏侯荣小的时候,神童之名就是曹丕传出去的,后来曹植到关中督战,和夏侯渊的关系走得近了。曹丕对此有些疙瘩,好在这个时候天下大定,曹操又让他做了丞相,将魏王之位传给他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他也就对夏侯渊一家恢复了亲近,至少表面上是做得非常不错的。

夏侯荣献上了礼物:一对翡翠玉璧。曹丕握在手里,仔细的看着和树叶一样碧绿的玉色,非常高兴。他瞟了一眼夏侯荣,语带双关的说道:“幼权,这次去南海大有收获吧”

夏侯荣微微一笑,点点头道:“正如丞相所言,臣收获颇丰,丞相如果有意,臣愿和盘托出,不会有一丝保留。”

曹丕眨了眨眼睛:“我怎么敢这么贪心,要是传出去,那岂不是坏了自家的名声,令尊镇西大将军得知,也会怪我的。”

“不然。”夏侯荣摇摇头,微笑的说道:“见闻的传播,不会有什么损失的。如果丞相说的是那些宝物,那臣可以对丞相说,与臣的见闻相比,那些宝物轻如鸿毛。以丞相的胸怀,想来也不会把那些俗物放在眼中的。”

曹丕来了兴趣,拉着夏侯荣坐下,让人煮上水,泡上夏侯荣刚带回来的夷洲高山茶,兴趣十足的听夏侯荣说这一趟的见识。夏侯荣足足说了三个多时辰,才将所见所闻,以及和孙绍的一些交谈大致的说了一遍。

曹丕一直在用心的听,中间只插过为数不多的几次话,夏侯荣说完之后,他还是慢慢的品着茶,沉思不语。过了好一会,他才抬起头看着夏侯荣:“幼权,你说,我如果把元仲送到泰州去游历几年,行不行”

夏侯荣想了想,笑道:“可行。丞相正当英年,元仲也快弱冠了,该读的书也读得差不多了,正是当行万里路的时候。丞相如果不是跟着魏王殿下征讨多年,也不会有今天的见识和能力,元仲一直长在邺城,除了随大王出征东吴之外,很少出远门,确实需要点历炼。”

曹丕点点头,又笑道:“你呢,这次回来之后,还有什么打算,要去幽州吗”

“要去的。”夏侯荣肯定的笑道:“我还有些话要对车骑将军说。”

“那你带着他一起去幽州吧。”曹丕接着说道:“先跟着子文学学用兵,然后再去向孙绍学学理政,如果有可能的话,再去令尊身边呆一段时间,就算是个顽石,也能琢出点光来了。”

夏侯荣似乎早有所料,并不显得惊奇,只是客气的推辞了几句,然后便应了。曹丕很高兴,随即汇报了曹操,曹操也没有多说什么,很淡然的批准了曹丕的安排,同时让几个年轻的儿子比如曹宇一起随行,既然要去,那就干脆多去几个。

曹操又把夏侯荣叫去,详细的谈了半天,最后他什么也没说,一个人独自沉思。夏侯荣刚刚回到自已的府上,曹操身边的近侍尹大目赶到了,将一个锦盒交给夏侯荣,然后又匆匆的走了。夏侯荣回到书房打开一看,居然是曹操手订的孙子兵法。

夏侯荣和二兄夏侯霸亦惊亦喜,喜的是,曹操对孙子兵法的研究结合了他用兵三十年的经验,是千金难买的宝物,而现在却摆在他的面前,惊的是,曹操显然对他期望甚高,而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受得住。

“幼权,好自为之。”夏侯霸叹了口气,拍拍夏侯荣的肩膀:“这本书,我是不敢看,你看了之后,能透露一星半点的给我,我就知足了。”

夏侯荣苦笑。他们几个弟兄之中,长兄夏侯衡因为注定要袭爵,所以有功无功无所谓,其他几个兄弟中,最有用兵能力的就是三兄夏侯称,可惜他刚刚十八岁,还没有机会上阵就早殁了。剩下的几个人里,除了他之外,二兄夏侯霸最好兵,他平时没少读孙子兵法,对曹操手订的孙子兵法仰慕已久,可是今天当这本书真的在眼前的时候,他却看都不敢看了。夏侯霸能看得出来,他当然更一清二楚这其中的用意。

“虽千万人,吾往矣。”夏侯荣沉思了半晌,静静的将书收了起来。

第一卷江左风流第四卷东西争雄第七章欢喜禅

第四卷东西争雄第七章欢喜禅

丞相虞翻、御史大夫顾裕,再加上扶南学院的祭酒陆绩、朱崖学院的祭酒刘熙,四个人表情各异的围着孙绍,虞翻大有怒发冲冠的架势,圆睁双目,胡须贲张,恨不得上来揪着孙绍的袖子理论,其他三人虽然平和些,可是从他们的神色中表露出的也是绝不妥协的倔强。

孙绍啼笑皆非,他没想到一句引道反佛的建议有这么大的反响,两个学院至少六成的人明言反对,剩下的人虽然不反对,但是也不赞成,就连孙绍觉得肯定能支持自己的魏伯阳和葛玄两人都沉默了。

总之一句话,事情大出孙绍的意外,甚至可以说是孙绍有史以来第一次失算。

越国一直没有立太尉,所以三公中剩下的两公和几位重量级人物几乎都站在了孙绍的对立面,这在越国并不长的建国史上,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第一次。

“你们有什么想法,就说嘛,干嘛要这样”孙绍有些心虚的强笑道。要和这几位引经据典的说道理,他知道自己不够他们随便哪一个玩的,自己强背的那点儿春秋左传忘了大半,也就剩下点大桥当年一字一句教的论语了,这几位可都是正儿八经的大儒,随便挑出一个来都是响当当的,就连学问最差的顾裕那都是蔡邕的再传弟子他爹顾雍可是蔡邕都夸奖的能人。

“好啦,诸位,你们也消消气。”罪魁祸首行军长史杨修出来打圆场,掰开了虞翻的手,半推半拉的把他摁到席上坐好,让人给他们换了茶,然后才解释道:“其实大家都误会了大王,大王的意思并不是要崇道,至少不是崇黄巾信奉的那种道。大王的用意很简单,扶南人原来信的是婆罗门教,现在婆罗门教被大王赶出去了,佛教又想趁虚而入。大王为了不让这些歪门邪教腐化我越国君臣,这才想要引道反佛,你们有不同意见,大可以心和气和的说嘛,大王从善如流,只要你们说得在理,大王没有不采纳的道理。”

虞翻喘了一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