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贵有多快吧。显然,粮价的这种上升,决不可能是在农户完纳赋税的时候,而只可能是在他们完纳赋税之后。换言之,这种较高的粮价,一般总是商人在市场上的卖出价,而决不可能是他们从农民那里的买入价。”
“陈首相所言甚是。正因为如此当年的礼部尚书徐光启才会在自己的屯田疏中坦言:银钱愈多,粟帛将愈贵。”一旁的沈廷扬跟着痛心疾首地附和道:“为了交纳税赋农民要贱卖自己的粮食,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又要从米商手中以极其高昂的价格买回自己刚卖出的粮食。更有甚者,有些奸商为了哄抬粮价,不惜看着谷子在粮仓里烂掉也不肯拿出来销售”
陈邦彦与沈廷扬一番话语让在场的孙露和陈子龙情不自禁地陷入了沉思。陈、沈二人所描述的情景对于陈子龙来说并不陌生。事实上,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与陈邦彦、沈廷扬一样也是亲身经历了那段混乱时期的。而对孙露来说,对这些情况她虽没有在场的三人感受深刻。但类似将牛奶倾倒入河的故事她倒也听过不少。可见这种事情与是什么制度、什么国家都没关系。只要人类还存有逐利之心,就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然而还未等孙露开口发表自己的看法。底下的陈邦彦便进一步阐述道:“陛下,这些情况还仅仅是开始而已。如果是连年丰收的太平年景,以上的情况对于国家还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可是一但遇上个天灾致使粮食歉收,或是遇上大的战乱朝廷需要征收更多的税赋粮饷。再加上朝廷在其他方面不当的政策和底下官吏的徇私舞弊,则会使整个局势雪上加霜进一步恶化。这时候朝廷为了收购大量粮食应急就得去向商贾购粮。可面对疯涨的粮价,国库内征收的税银根本不够购买当初折算的粮食了。为解燃眉之急,朝廷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向农民去征更多的税赋。随着国家赋税征收货币的比重越来越大,钱重物轻的情况也在不断加剧,农民竭田亩之收,而不能应付国家之赋税。于是,为了完纳赋税,百姓便不得不将自家所产的生丝、土布、藤筐等等副产品,也投放到市场上去变卖。市场上的货物进一步供大于求。而百姓手中的钱财却连买粮尚且不够,何来钱财买其他东西。因此到最后中小商人与贩夫贩妇亦会因此而无所资取。先前繁荣的市场急骤萧条萎缩。陛下,如此算来最后受妨不仅仅是农户,国家、中小商人亦会因此受到波及,甚至损失比农户还要大。最终获利的便只有那些依靠中间差价大发横财的投机商人。之后农民因税赋所迫揭杆造反,那些投机者所赚的昧心钱最后还是落在了流寇手中。而整个王朝则因此覆灭。如此前车之鉴陛下不得不防啊”
“陈首相说的确实属实。可是那终究是明朝的事。现在的中华朝不是还有大量的藩属国定期进贡粮食。朝廷从海外摄取的白银和红铜也十分充足。使我朝不会像前朝拿般出现银荒和钱荒。难道凭这两点优势还不够稳定住市场,压制住那些奸商吗。再说若是税赋征收的时限真的影响了农户的买卖粮食。朝廷大可以根相应的情况调整时限,并制定相应的法律约束市场,不让投机者有可趁之机。这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嘛。”陈子龙皱了皱眉头说道。他还是觉得陈邦彦太过于悲观了。无论怎样中华帝国的敛财门路都比先前的明朝多得多。当初他可是亲眼看着远洋归来的舰队,将整箱整箱的银子搬下船的。若说朝廷以这样的实力都镇不住几个奸商的话,这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陈大人说的没错。正因为有海外白银、红铜稳定供应,我中华朝才不至于出现钱荒、银荒。百姓们才能安心享受一概纳钱的好处,而不用承担钱荒带来的风险。至于朝廷用来稳定市场粮价的储粮,老夫在此可以毫无保留的在此坦言,这其中有五成是公社粮、二成海外粮、三成市场粮。陈大人你现在明白公社对朝廷的重要性了吧。”陈邦彦直言不讳的说道。
可还未等陈子龙接口,龙椅上的孙露便抢先一步惊讶道:“什么五成陈首相何以公社粮会占如此大的比重”
“回陛下,确实如此。因为公社的粮食完全是卖给国家的,而价格也朝廷制定。因此朝廷往往能够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到大量所需的粮食。也正因为如此朝廷的储粮才不用受市场粮价波动影响,可以沉着应付各类突发情况,并在必要时依靠手中的储粮平复粮价。更可以此放缓农业上的征税时限,给帝国大多数农户以足够的时间买卖粮食。陛下,这就是臣等为何一再坚持保留公社的原因啊。”陈邦彦一个拱手语重心长的说道。
“恩,市场繁荣、粮价稳定、朝廷收税又便捷。如此算来,确实这么做对国家、对普通农户、对工商业主来说大家都得了利,似乎对谁都公平了。”孙露点了点头,突然又将话锋一转道:“但是惟独对公社的农户不公平,不是吗”
“是的,陛下。臣等也知这么做对公社的农户来说不仅是不公平的,有些时候还是残酷的。但是陛下,事实也证明,在这种情况下朝廷需要有固定的粮食来源。而这粮食来源还得是廉价的,得低于市场价格。因此,必须得有人做出牺牲,这是现实啊”陈邦彦知道自己这么说很无耻。但身为一个国家的首相,在为多数人着想的同时,往往得要选择放弃少数人的利益。
现实,真是残酷得令人心寒的现实。孙露知道自己也得像陈邦彦那样正视现实。有人得利,就必然会有人牺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公平。关键是这个牺牲由谁来做。想到这里孙露不由整了整思绪询问道:“那海外粮呢。这些年我朝可是在外开发了不少殖民农场。南洋等地气候又十分适合种植稻米。为何海外粮仅占二成”
“回陛下,海外农场开发得再好,终究是由商会开发的。其粮价虽比中原略低,但终究得要同商会讨价还价,加上运输费用,其成本比之朝廷在中原市场收购低不了多少。再说南洋等地的殖民农场开发时间并不长,其产量尚不能达到中原的水平。”陈邦彦见今天的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不由又当着女皇的面补充了一句道:“如果朝廷能在海外拥有类似公社的海外直属农场和大量耕地。到那时或许中原的公社就该真的解散了。”
第二部81缓矛盾众臣柬合作禀情况欧使来书信
陈邦彦的一席话语说得直白而又明了。他也相信孙露在这点上看得比帝国的任何一个人都更为透彻、更为长远。毕竟当年开创海外殖民的第一人正是眼前坐在龙椅之上的弘武女皇陛下。但这个问题同样又是隐晦的。正如陈邦彦之前所言,商会才是帝国在海外的真正代言人。殖民地上的财富实质上是先为香江商会所摄取,即而才通过女皇陛下为朝廷所控制的。所以殖民农场与朝廷的关系远没有公社农场来得牢固、直接。可就成本来说殖民农场却远低于公社农场。因为殖民地终究是殖民地,而不是中华的真正领土。帝国可以大肆劫掠殖民地的资源与财富,而不用为殖民地的民生操心。就算因过度压榨而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抗,其战火也不会烧到中原本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项只享权利而不付出义务的无本买卖。
也正因为殖民地这块肥肉油水太多了,各方势力才会像恶狼一般纷纷咬住不放。姑且不论最先踏足的香江商会。帝国的功勋、退役的军官,乃至内阁的大臣,无一不在帝国海外殖民地上拥有相应的封地。而帝国海军更是将南洋群岛视做了自己的禁脔。因此陈邦彦深知如果没有女皇陛下的亲自插手,内阁是很难从这帮“凶神恶煞”口中分得食吃。此刻就得看女皇如何来分配殖民地的资源了。毕竟这其中还涉及了女皇的私人财产。
对于中华皇家在殖民地的皇家财产,孙露显然没有陈邦彦想象的那般重视。在她看来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变成了一连串的数字。像守财奴那般死守那些数字一点意义都没有。但在殖民农场的问题上她亦得考虑商会的因素。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国家确实需要殖民地来直接分担国内的一部分压力。但如何让商会、财阀、功勋们让出这部分利益,而又不打击他们继续为帝国在海外开拓殖民地的积极性,同样也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想到这儿,孙露不由陷入了沉思。
而在另一边眼见女皇陛下默不作声的陈邦彦倒也不再在殖民地的问题上多言,而是将话锋一转道:“陛下,殖民地一事急不得。毕竟殖民地在名义上还是别人的领土,又与我中原本土相距甚远。眼下之际,处理好中原腹地的公社问题才是当务之急。朝廷虽不能没有公社,但问题即已暴露,也不能就此坐视不理。”
gu903();“陈首相所言极是。沈大人即已提出相应的方案。臣以为因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修整,以求得出一个比较的可行的方案来。就算此方案并不能治本,但至少也得缓解目前的矛盾。”陈子龙跟着上前进言道。听了陈邦彦先前一番分析,他同样也意识到了目前中华帝国所要面对的暗流。虽属不同的党派,平日里也存有过这样那样的间隙。但陈子龙终究是陈子龙,党争并不能影响他作为一个臣子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