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夜已深了。看来今天是不会有战报传来了。这里有奴才等人守着,王爷您还是早点歇息吧。”已经等待多时的部将忍不住探身向那年轻将领劝说道。
“不,军情紧急,事关重大。我军自出关后对辽东的军情知之甚少。甚至连明军登陆人马的番号都没搞清楚。本王可不想象平南王那般卤莽地瞎撞上敌人的枪口”眼前这位开口的年轻将领正是清多罗亲王满达海。前天才进驻锦州城安营扎寨的他,第二天清晨就得到了尚可喜部在辽东湾惨败的消息。500多艘战舰一万多人马就这么被几十艘明军战舰葬送在了大海之上。满达海在心中诅咒尚可喜愚蠢的同时,亦对明军在海上的力量充满着畏惧。但一想到明军的炮船虽利,总不成能上岸攻城掠地吧。于是满达海便急令辽东沿海各镇放弃码头、港口,各镇军民一律退守内陆。现在唯一让他忐忑不安的就只剩下了那批已然深入内陆的明军人马。
“大帅放心,盛京城好歹也是我大清的陪都。城坚壁厚,粮草充足,又有苏可萨哈将军的人马守卫。至少也可以坚持个个把月吧。现在天色已晚,咱们明天又要出发,大帅还是早些歇息吧。”一旁的敬谨亲王尼堪好声劝慰道。
“恩,本王也相信苏可萨哈将军的能力。盛京一定能坚持到咱们赶到的。”满达海点了点头道。这话既是象在给盛京打气,又是象在给他自己打气。然而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乱了原本稍微缓和的气氛。一个满头是汗的信差跌跌撞撞地跑进大厅,慌忙地打千道:“王爷,不得了啦盛京沦陷了”
信差的话语就象晴天霹雳一般打在了满清将领们的脑门上。一瞬间所有的人都呆立在了那里,惊愕地看着那信差。过了半晌满达海才从突如其来的打击中恢复了过来。只见他一个箭步冲上前楸起那信差大吼道:“什么你说什么盛京失陷盛京怎么可能失陷苏可萨哈那家伙在干什么吃的你敢糊弄本王,本王这就砍了你个奴才”
“王爷饶命。王爷饶命啊”那信差吓得赶忙抱头求饶道:“小的,小的只是个传信的。哪儿会知道那么多啊。这是这是南蛮子四处张贴的告示和塔塔木将军的信函。”
说罢信差便哆哆嗦嗦地将文书递给了满达海。怒气冲冲的满达海一把扯过了那份文书,认真地读了一遍。当他看见告示底下那一方鲜红的盛京将军印时,一种无力的绝望感油然而生。只见满达海一个踉跄瘫坐在了太师椅上,手中的告示也随之飘落在了地上。在场的众将领见此情形均知事态严重。他们赶忙拾起了那份告示仔细传阅起来。希望能从中找出蛛丝马迹来证明这消息是假的。然而残酷的现实依旧摆在了他们的面前。毫无疑问这份告示是真的,先遣的塔塔木部送来的情报也是真的。陪都盛京已经陷落。
这消息对清军士气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因为盛京城中不但留有八旗贵族的妇孺家眷,更是努尔哈赤的福陵和皇太极的昭陵所在地。虽然塔塔木在书信中并没提及明军破城后做了些什么。可是凭着清军将领们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早就能在脑海中绘声绘色地描绘出如今盛京的惨境了。毫无疑问他们在盛京的豪宅一定已经被南蛮子洗劫一空。豪宅中眷养的美姬爱妾以及自己的女儿也一定被南蛮子好好“享用”了。至于留在那里的老父与幼子,想都不用想一定被斩草除根了。甚至连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尸首现在都可能被拖出棺材曝尸荒野了。美丽壮观的汗王府现在可能已经被烧得只剩下废墟了。
很显然这种种一切的想象都是清军当年破城后的“保留节目”。他们曾不止一次在中原的城池中上演一幕幕这样的“好戏”。如今被破城的是满清,清军将领们自然会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对手。如此一来整个大厅一片愁云惨淡,清军将领们个个垂头丧气,如临缟丧。至于尼堪、勒克德浑等皇室成员更是向着盛京的方向一个劲地叩首痛哭。
然而就在众人绝望沮丧之时,刚才还瘫坐在太师椅上的满达海猛然起身高喝道:“够了大清还没亡呢盛京虽然陷落,可咱们还能再将它夺回来”
“是的,咱们虽然来晚了。但好歹也赶到了辽东,决不能让南蛮子就这么占了盛京。咱们定要叫那南蛮子有来无回”尼堪一抹眼泪咬牙切齿的说道。
“决不能放过那些南蛮子”
“一定要杀光他们”
“把那些汉狗都杀光”
前一刻的沮丧之情刹那间就化做了切齿的仇恨。清军将领们各个涨红着双眼,挥舞着拳头,向盛京方向咆哮起来。见此情形满达海不由也跟着精神一振。却见他当机立断的命令道:“诸位静一静。当务之急,我等先要将盛京之事凑明摄政王,好让朝廷早做准备。另外各部马上放话下去,就说南蛮子屠了盛京城,杀光了我八旗老幼,奸淫了城中女子。注意,切勿让南蛮子的告示在军中传开”
“喳”众将领一口同声的领命道。满达海满意地看了看众人。却见他转身渡到了牛皮地图前将目光落到了淡墨描绘的群山上。那上面赫然些着“松山”二字。
一场新雨过后的南京天空似乎被洗得异常的晴朗,犹如缎子一般的苍穹上没有一丝的云彩。五月以来隆武皇帝朱聿键的心情似乎也象这天空般透明愉悦。像往常一样,天微微亮就起床的皇帝,在一群宫女的服侍下梳洗好,穿戴好常朝冠服,然后走出养德斋到乾清宫前边的院子里焚香拜天。行过四拜叩头礼以后,默默地祝祷一阵,来到御书房。换上一身暗龙黄缎便袍后,朱聿键便在御案前坐下批阅起文书来。
对于朱聿键来说所谓的批阅奏疏只是例行公事地在公文上盖章而已。大部分公文奏疏其实早已交由内阁先行处理了。送与内宫给皇帝处理的奏疏都是经过事先精心挑选的。因此朱聿键完全不用象当年的崇祯帝那般亲历亲为。每日面对堆得象小山一样的各种奏疏和各地塘报。或是随便翻开一份奏疏映入眼帘的就是“赤地千里”、“人烟断绝”、“土寇骚乱”等触目惊心的词言。由此朱聿键往往只是粗略的扫一下公文便盖上章。花上一个时辰就能完成自己一天的工作。
然而这些日子朱聿键批阅奏疏时却特别的认真。不少奏疏他往往要看上三四遍,乃至五六遍才肯在上面盖上章。就算批阅完毕后朱聿键还要将奏疏取出再仔细的回味一番。有时甚至还会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