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直到三十六年,在这条铁道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才又建成北京到塘沽,龙门到镇江,武昌到南阳的铁道。而岭南这边,因为早期水路和直道建设成熟,一直没觉得铁道有多大好处,直到几条铁道显露出巨大效益,这才心急火燎地上马。
“一个半时辰就能到广州城里,每天三班,票价每人一两二百文,货物按大小计价”
再看到这样的告示,忐忑之心瞬间消散,比马车快而且便宜,而且报纸早说过,坐火车可比坐马车舒坦多了,三人马上统一了意见。
“正好看看这几年里南京又有什么大变化”
钟三日这么寻思着,现在的南京包括香港、东莞、广州、番禹、佛山五县,是整个岭南的心脏,人口足足百万。这几十年来,城镇日新月异,工厂林立,人马川流不息,与过去千年的情形完全不同了。
香港火车站在大鹏,三人运气很好,买到了最近一班的火车票,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进了如拆了墙壁的长长站台里,望着粗黑的铁道搭在枕木上,以碎石为底,向左右无尽延伸,铺出一条直直大道,纵然三人在英华国中也算是见了大世面的人物,也不约而同地哟嗬了一声。
等蒸汽机车头轰鸣着缓缓驶来时,码头上数百人不约而同地朝后退去,都是一脸震撼之色,几个有经验的老乘客立在石砖上所划的黄线外,鄙夷地扫了这群乡巴佬一眼。
通体黝黑的高大车头带着烟囱和巨大车轮,拉着八节车厢停了下来。两节客车,六节货车,车厢都锢着铁条,区别只是客车有玻璃窗,货车没有,上货的同时也在上人。铁道刚开,乘客大多数都是商人,都如钟三日等人一样,带着大批货物。钟三日等人觉得票价便宜,一般老百姓却还坐不起。
上了车厢,靠着窗户两条简陋通凳,这也是马车格局,大家都习惯了,可这空间却比马车宽敞得太多。趁着还没开车,钟三日等人就跟左右前后的乘客攀谈起来,这个时代跟旧世都还一样,出门在外,人之间都会亲切许多。
“铁道事业就该收归朝廷”
“朝廷怎能随便与民争利”
聊什么呢当然就是聊天下大事了,中国人也格外喜欢谈政治,张嘴就是大格局。刚听人说到宰相宋既突发重病,向皇帝递交了辞呈,政事堂和两院正为接任人选而闹了起来,车厢某处就传来了争论声。rq
第十九卷第九百九十七章狮虎之争,血肉何处
泡书吧更新时间:20133130:11:02本章字数:5353
若是一般人争论倒也罢了,可这两人开口直奔要害,有事例有论据,还带出了一些一般人所不熟知的内幕,顿时吸引了众人。当他俩的伴当道出身份时,连钟三ri都扯长了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
这两人一个是工部铁道署广东转运曹的官员,一个是东莞县院的院事。前者当然主张铁道事业归朝廷,后者则坚决反对。
铁道事业初生,不仅技术依旧在摸索中,建设和运营方式也还不成熟。目前的作法是政事堂提领工部专管,统揽规划,工部负责招标建设,地方辅助支持。而建设资金则由多个渠道构成,既有朝廷财政,也有地方财政,还引入各项民间资本。建好后的铁道暂由工部铁道署下辖的路局经营,收益也归地方财政,民间资本都以它项优惠偿利。
这种接近于“官办官营”的状态显然不太正常,有段国师和一大帮知识分子重新整理明清变际历史,审视儒法社会权力结构的思想共识在,工商事务不能以衙门方式经营这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有识之士都在讨论铁道事业的下一步方向。
主流认识都是将衙门改作公司,以公司制运作,但这个公司的股权归属就有了争论。一派人认为所有权还是得归国家,由国家经营。另一派人则认为国家应该只负责管控,公司开放给民间,由民间得利。
汽笛长鸣,车厢抖动。咣当咣当的厚重金铁声响起,火车开动了。
出了车站,脚下富有节奏的轻柔抖动渐渐加快。景物也加快了速度,自车窗两侧倒掠而过,片刻后。火车进入到时速三四十公里的正常行驶状态,让钟三ri等第一次乘坐火车的新鲜客们大呼过瘾。
不仅速度比一般马车快多了,颠簸还少了许多,这么一趟火车所能载运的客货,估计能抵上百辆重载马车,据说等新车头出来,不止能拉八节车厢,钟三ri等都是商贾出身。转瞬间就看出了这火车潜藏着的巨大利益,这就是陆上行舟啊。
有这种感受垫着,那两人再度展开争论,让大家再多了三分热心。
这一院事一官员的争论,正围绕着“怎样让这大利惠及更多人”这个主题展开。
院事的主张得了很多人的赞同,包括钟三香线总造价接近六百万。朝廷和广东各出二百万,再各自引资一百万,花了一年多时间才筹备齐全,其他铁道线也差不多。为何引资困难就因为利不在民,分不到这利。民资自然不愿进来。如果允民资自建,看这铁道不满地开花到时能靠这铁道便宜来往的就不是有钱商人,平民百姓也能坐得起火车,小工商也能运得起货。”
东莞院事的话引得众人鼓掌喝彩,钟三ri也暗道说得好,对他来说,这铁道的客货价根本不入眼,但对一般人来说还是高得离谱。就说客价,从香港到广州一人一两二百文,相当于一般民人月入的七八分之一,从香港到广州也就百来公里路程,马车价码不超过八百文。
官员反驳说让平民百姓也坐得起火车,让小工商也用得起火车,运价就必须大降,收入难抵开销,铁道要亏,院事道:“运价这么高,盘子就只有那么大,一旦降下运价,盘子会大多少倍我们东莞的百工作坊有上万家,只要让他们用得起火车,每年就只花百两银子用火车运货,那也是一年百万两的营收”
官员的回击也非常有力:“你们就看着这铁道表面上的利,不知背后的耗费,朝廷的投入岂止银钱钢铁厂产铁道还不多,机械局造车头也不足,即便江南制造局也在大造车头,也还是不够数量,这上面朝廷每年要投好几百万。另外呢,建铁道光有银子就够了没有朝廷置换土地,提供多项补偿,地方能那么轻松地办了铁道沿线民户搬迁之事”
“把铁道交给民资,民资就只管赚钱,不管建铁道前的那些个铺垫耗费,那对朝廷来说,铁道这事就是大亏特亏。朝廷当然不是公司,收税就是用在国家身上的,但收来这税一直用在铁道上,不就成了咱们老百姓在养铁道,然后大利全被那些民资金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