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喜悠悠说着,众人再是一惊。
吴襄赶紧附和道:“永乐帝迁都北京城,不过三十年,就有了土木堡之变,遭难的可是明英宗啊。”
嘿,那英对这英,听起来是好兆头,允禄一下就被说服了:“没错有这紫禁城在,南蛮必然要迁都北京城,否则怎么压住紫禁城这股龙气呢而等他大英朝待在了北京城,嘿嘿”
众人纷纷点头,都道太后神机妙算,虽心知这是再牵强不过的附会,可如今大清去国,总得多找些寄托。
茹喜却摇头道:“这紫禁城,对谁都是不祥之地,我大清在这里还未待住百年呢。”
众人愣住,茹喜叹道:“哀家就觉得,这紫禁城,总是散着沉沉的腐气,像是有一条腐龙深藏地底。有时做梦,更见整个北京城都被这腐气罩住,伸手不见五指,嗅者五脏糜烂,却还好端端活着,就如行尸走肉”
语调拉起,她再道:“哀家说不出更深的道理,就觉这腐气是汉人自己千百年积下的,我大清其实是被这紫禁城害的,所以呢,这紫禁城就得好好留住,留给圣道留给他的大英朝”
张廷玉等人是不敢言语,满人们却是齐声叫好,纷纷议着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圣道该是怎样一副昏聩面目,南蛮又是怎样的国无宁日。
气氛再转昂扬,茹喜正要宣布大清朝廷正式北迁,李莲英又捏着一份文报急急进见。
“太后、太后,辽东”
茹喜心中一沉,升到咽喉的一口气压下,接过文报一看,脸色瞬间煞白,那口气沉在胸腔,上下不得,噎得她两眼翻白,身子竟一下软倒在塌上。
众人惊得一片忙乱,有的招呼太医,有的招呼太监,李莲英急急去顺茹喜胸口,那文报也轻飘飘落地。
在众人的注视中,文报上几行字清晰入目,“燕国公反,称帝宁古塔,兴兵西进,盛京势急”未完待续。。
第十八卷第九百四十章辽东惊变,北方斗人心
泡书吧更新时间:201312622:30:45本章字数:4857
“圣上万岁”
“大英万岁”
“华夏万岁”
山东兖州府城,皇帝北伐行宫前,如潮呼声直冲云霄,来自山东曹州、沂州、济宁州和兖州的数千民人代表得慕天颜,为翻身入英华而欢欣鼓舞。
顶盔着甲,一身金黄、肃黑和火红相间大戎服的李肆向民众挥手道别,再引起一波万岁呼喝之潮。退入行宫后,李肆一路走一路卸甲,不断有禁卫引导各色人等上前,就在三言两语之间处置完一件事务。
国家已非草创之时,李肆御驾亲征,就是带着最高国务决策机构出行。虽然内政有政事堂打理,法务有大理寺审度,李克载还以太子之身留在东京“见政”,可一国军事以及北伐军务,还有南北事务依旧得靠他定夺,整日忙得脚不旋踵。
“是孔先生啊,曲阜朕会去的,不过去之前你得跟北孔交代明白,不不,不是压着北孔与你并宗,那是你们的家事。朕可以拜孔子,早年在湖南石鼓书院不也拜过可现在不一样了,你跟他们说,朕现在只拜天位之下的孔子。上天之下,诸圣相平,朕认孔圣,但不认其为独圣。他们不认这个,朕也不认他们。”
“另外呢,他们既讲雷霆雨露皆是恩,英华是君民相约之国,朕对他们没什么处置,国中对他们的口诛笔伐就得当是雷霆雨露,该怎么受着。让他们自己掂量。”
这是孔尚任的孙子,英华国中仁学学宗,“南孔”孔兴聿觐见。说的就是李肆拜祭曲阜孔庙之事。英华复兖州,兵不刃血,曲阜孔氏出力颇多。这北孔不仅眼力精,识时务,还揣着保自己这块道统牌坊的用心,想在皇帝拜祭孔庙之事上作文章,而李肆的回应很直接,孔庙不变成天庙,他就不去。而英华国中清算满清之害,曲阜孔氏也别想置身事外。
之后是北伐第一军都统制孟松江的军报。说山东刘统勋稳坐济南府,没见着聚兵备战,也无请降之意,不知用意为何。他本想以少部兵力进逼济南府,主力继续北上,刘统勋这动静却颇为诡异,有些拿捏不准。请示是否调整部署。
李肆随口指示道:“天下大变,总有人心志崩溃,魂魄难定,告诉孟松江,刘统勋魔怔了。别理他,该干什么干什么。”
接着总帅部参谋急急送来一份封着红条的牛皮纸卷宗,封口处标着“辽东”,拆开一看,正大步流星的李肆停住,皱眉冷哼道:“这年羹尧,真会找机会”
再转头吩咐:“速召文武大臣,御前急议”
不多时,行宫会堂中,陈万策、范晋等文武要员分列左右,低声议论,一位十七八岁,面目俊秀的红衣尉官领着禁卫自侧门急步而出,正是三皇子李克冲,本在黄埔陆军学院就学,此次北伐,他被点为随身侍卫。
禁卫们轰隆踏步立正,李克冲一声长喝:“陛下驾到”
换了军常服的李肆急急而来,不等众人拱手长拜,招手示意众人落座。
“九天前,满清燕国公,吉林将军年羹尧在宁古塔登基称帝,国号为燕,改宁古塔为兴龙府,发檄讨满,大军前锋已出柳条边墙的英额门”
李肆却未落座,而是负手踱步,语气沉凝地道出辽东之事,群臣顿时一片愤然。
“年匹夫竟敢趁火打劫”
“选的真是好时候啊”
“二月时不是还在尼布楚跟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