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91(2 / 2)

草清 草上匪 2229 字 2023-10-01

一个妇人凑到田边,怯怯唤道:“他爹,乡里正招人呢。”

李宏德训斥着自己的婆娘:“官府鼓噪的事也是能凑合的当心被吃得骨头都不剩”

妇人顿时低了脑袋,但还是辩道:“娃今年也要上县学了,县学的花费不少呢”

李宏德怒道:“当个民夫能挣来银子摆弄好家里这三十亩田,啥不能挣来”

妇人急切地解释道:“民夫除了管伙食和两身内外衣裳,还按日给脚钱,再说不止民夫,还招缝洗妇人,算下来一月也有一两多。什么还乡客的,帮着北上的官老爷办事,银子比照从九品官老爷给呢。他爹,我记得你”

李宏德扯高调门打断了婆娘:“妇道人家耳根软,官老爷摆张好脸你就信了村里何家的两匹马被征了去,就发了一张什么军票。还不知什么时候能换成银子,瞧老何成天拿那票子炫耀,指着靠这选乡事。晚上他跟婆娘的打闹全村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妇人气得脸颊涨红,终于爆发了:“就你能就你精明当年李顺招你去南洋,你偏不去。还骂人家是人口贩子,看吧,跟人家去的个个都发达了你你什么时候能睁眼看看这世道现在的朝廷早不是大清了”

妇人跺脚离去,李宏德朝着背影吐着唾沫骂道:“狗婆娘,敢顶撞你男人了,发什么癫”

喘了好一阵,李宏德也犹豫起来。

淳化县是跟着西安府,在前几年才成了大英朝国土的。到现在。世道变了很多,对李宏德来说,好坏都有。

好的当然是日子稍稍好过了,皇粮少交,县里的苛捐杂税也减了大半,村里不少人不是向南投了昔日村人李顺,就是向西移去塞外垦荒。留下大片土地,都便宜转了出来。乡里乃至县里的地主老爷们一下子可吃不完,如今地越多税越高,他们也不敢吃太多地,这才让他能坐拥三十亩田地。起了两进土房,今年还算着咬牙起一进砖房。

不仅是日子好过,两个儿子,一个丫头居然都能上学了,蒙学到小学都是免费的。大儿子去年小学毕业,学业有成,居然还考入了县学,毕业就是旧日的秀才呢,虽然没免什么钱粮,可也是功名啊。

就凭这些,让李宏德对当今朝廷和皇帝感恩戴德,也都足够了。

可这个朝廷给他的坏印象更多

首先是官多,一个乡里都有十来个官老爷。虽说现在没怎么压榨人,可谁知道以后呢至于什么乡县院事可以管着官老爷,那都是哄人的吧,什么时候草民也能管着官老爷了

其次是事多,官老爷每人都管一摊事,隔三岔五都要到村子里来吆喝一通。只要缴了皇粮,自己闷头过自己的日子不行吗不仅是官老爷,商人也成天上门,村里越来越闹。

扰着人都是其次,总有人要来跟你说这不对,那不对,总有人鼓噪着要多事,不是建公共茅厕,就是修水渠、建耕牛互助社,反正一日不得安宁。

更讨厌的是还有人来教你该怎么过日子,尤其是那些比和尚还唠叨的天庙祭祀,那都是以前的酸秀才老学究,过了半辈子,该怎么活还需要你来教而不剪辫子就要罚钱的王法也让他很是愤懑。尤其让人恼火的是,这个朝廷还总鼓噪着女人做事,格外邪门。你看,婆娘现在居然也敢在一家大事上发话了,真是翻了天。

当然,最可恨的是当年那个兵户李顺,不知前辈子积了什么德,一下子翻了身,在南面事业越来越大,据说现在已经是海外一地的总督老爷。

李宏德格外恨李顺,早些年李顺回乡,招人去南洋,那时他压根不信,还说李顺是卖人头的。可前两年,淳化归了大英朝后,去南洋的乡亲们一个个回来炫耀了,让他丢了大脸,总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也许就这么连带也讨厌上了这个朝廷吧

多挣些钱,娃在县学也会好过些,甚至有机会考进府学吧,那可就是举人老爷了。

正满肚子腹诽,婆娘提到的事让李宏德心绪恍惚起来。自己的好恶都还是其次,儿子的前程才最要紧啊,儿子有了前程,这一家子才有真正的富贵。而大英朝的世道,就得靠读书去挣,这个道理,李宏德很懂。

想到儿子的前程,李宏德心中的执念散了大半,朝正喧嚣的村内望去,踌躇了好一阵,终于还是扛着锄头,黑着一张脸进了村子。

村里已热闹得像个集市,磨坊外墙高挂的木板上,告示贴得满满当当,让人几乎看花了眼。当然,村里成年人基本都不识字,竟都靠着十来岁的半大孩子读告示。

李宏德到时,一个从乡公所来的绿袍官老爷正在宣读政令,也不知这是重复第几次了,官老爷的嗓门都有些发哑。

北伐复土,民族大义,这些个东西,李宏德和大家都不怎么明白,也不关心。他们就关心官府到底派下来哪些营生。

“国家征发义勇”

这跟他们无关,义勇还是好差事,可轮不到他们。都被以前绿营兵户抢了。

“人力、缝洗、杂役奔走,国家发包于物流商,许民人自投。编组造册,由官府结保,物流商调度,待遇细则如下”

说到民夫了,官老爷是说,官府并不强征民夫,而是统计愿意随军出力的男女,交给商人组织。官府为民人作保,同时又监督商人使用以及给付工钱。

听了待遇,李宏德微微摇头,不太合他的意,虽然婆娘说她也可以去当缝洗,加在一起,两人一月能挣二三两。这还是刨除吃穿的,可夫妻俩都走了,就剩家中老人照顾儿女,实在不放心。

“国家另召还乡客,但凡祖籍在河南、山东、陕西、直隶乃至辽东的。与当地尚有联系,均可应召。还乡客将与我英华军政官员一同安抚北方,辅佐地方治政,为官员奔走,可得临时官身,待遇比照官员,出大力者还可得民爵”

说到婆娘提起的还乡客,李宏德心中一跳,他倒真符合条件,祖父是从山西静乐县迁过来的,父亲时都还跟那边有过联系。

朝左右望望,李宏德本还不敢出头,可围着的上百村人不仅纷纷举手,还七嘴八舌问着各种细节。眼见有不少人在报还乡客的名了,而名额也有限,他一咬牙,高声道:“这还乡客到底要办什么事,老爷能不能多交代一下小人还不知道有没有那本事呢”

官员一边擦汗一边道:“还能有什么事告诉北面那些猪尾巴汉,剪了辫子,跟着咱们大英朝过好日子呗就算再没本事,说人话总会吧”

村人都哈哈笑起来,还有人道:“李宏德,你就没这本事”

被人揭了疮疤,李宏德怒道:“你好好等着等我从北面回来,让你自撕了嘴赔这话”

一边骂一边心道,李顺能攀着大英朝得了富贵,我李宏德为什么不能这趟就豁出去了

他朝官员喊道:“小人祖父一辈都在山西,要报还乡客”

官员点头:“好好,稍待,你是第六个”

片刻之间,征召册就满了,官员出了口长气,跟登记好的人等作了交代,出村骑上驴子,悠悠往乡公所行去。因为任务圆满完成,心中舒畅,还在驴子上哼起了小曲。

回到公所,递上册子,乡主薄虽已累得一身是汗,却是眉开眼笑:“义勇满了,还乡客也满了,民力更超额两成,咱们这一乡在县里该不会落在后面了吧。”

话音刚落,乡院的院事们涌了进来,个个脸上都是不甘之色。

“林桥乡捐了一百头羊啊咱们乡只有几匹马,太寒碜了”

“河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