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事,就只有陈郎中你一人自为了。”
离开长崎时,刘松定还不好意思地向枢密院北洋司郎中陈兴华道歉。他来长崎,本是要配合陈兴华调查萨摩藩涉足鸦片贸易有多深,以及日本海商反水,攻击福华公司的罪行。
“无妨,朝鲜事紧要,日本这里,也并非只有我一人嘛。”
陈兴华笑得有些诡异,上司在朝鲜闹出了大动静,相信他很快又能送上一份大礼。
官方民间,军政两面都动了起来,效率惊人。四月九日,刘松定就在忠清道清州府跟朝鲜王李昑一行人搭上了线。
“小王本就心仪天朝,未料竟被奸臣所害,一国沦落至此”
见到刘松定一行,李昑落泪而慨。
“可国中人心还未尽服天朝,更有天朝商人贩运毒物,若容天朝大军入国,小王也难向国人交代。还望天朝能有妥善处置,安国人之心,小王定当奉上国书,尊天朝为上国。”
李昑说得很直接,现在他孤家寡人,就靠着崔成性护卫,南方诸道文武官员,态度还多在骑墙,对英华本就抵触,鸦片入朝鲜,更是普遍不满。靠着他的国王名分还能勉强震慑。如果此时就容英华大军入朝鲜,下面还支持他的文武官员,不知会有多少人转投李光佐一党。
这事刘松定就难办了,只能请求李昑容许海军情报司的人留在他身边,保持双方联络,同时还尽量将王驾移到靠海府郡,以便局势危急时,北洋舰队能随时支援。
“小王安危还是其次,就担心小王家人受贼子胁迫,还请刘将军带她们暂时避祸”
李昑这么说着,然后招呼出了一行人。竟是一帮女子,老幼都有,以一大一小两个姑娘为尊。
“小王两女,和顺、和平,不忍她们与小王一同颠沛流离”
随着李昑的介绍,一个十三四岁出头的少女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女童,向刘松定盈盈万福。
“原来是两位翁主,在下不敢当”
刘松定赶紧长拜回礼,心中却是一动,小的是和平翁主,大的是和顺翁主。大的这个本是要嫁给年羹尧次子年富的吧。
他也不遮掩,直接问出了口,李昑叹道:“小王虽位卑,总还是一国之主,岂容年羹尧那等胡贼辱之还请大皇帝陛下主持公道。”
这话其实已是认了英华为天朝上国,刘松定虽不知李昑本心,却也明白,到了这个地步,李昑也只能依靠英华。碍于臣子之心和鸦片之事,还不好在面上马上倒向英华,将两个女儿送到英华“避祸”,也是间接的献质称臣。
刘松定当然要收下,看到这两个小姑娘,特别是那个已到婚嫁年龄的和顺翁主,一脸惶然,令人怜惜,刘松定暗道,不如让皇帝直接纳进宫中
“咱们海军情报司不愧是军情司出身啊,甚至还青出于蓝。罗老大只抢了一个宝音公主,咱们却牵来两个翁主,我看啊,大的是皇帝享用,小的留给哪位皇子。”
护送两位翁主的路上,部下这么说着,刘松定一巴掌就拍了过去,说什么呢有这么乱了伦常的么
不过这话前半句倒真没错呢,不管是军情司还是海军情报司,都跟公主翁主什么的脱不了瓜葛,隐隐像是帮皇帝拉皮条的未完待续。。
第十四卷第七百七十五章朝鲜风云:东院初鸣
泡书吧更新时间:201292123:22:08本章字数:5339
黄埔天坛,依旧是习以为常的鼓噪声,几帮人举标喊着,不知道又在闹什么,孝就在人群后面嘻嘻哈哈放着风筝。
两个中年人在广场漫步闲谈,黑衣警差朝他们懒懒瞄了一眼就再没理会,他们关注的是在天坛卖吃喝的小贩,以及暗带兵刃的潜在匪徒。这两人衣着光鲜,举手投足都是人上人的味道,不是官员,就是两院的院事。
咿咿呀呀的二胡声响起,钹铹咣咣,还伴着小鼓点,竟是一个梆黄戏班子1进了天坛,曲头还没亮完,就被警笛压了下来,这里可不是唱戏的地方。
那两人熟视无睹,边走边聊着。
“国院的票价真是高啊,花了六万两才把王爷你送进来。”
“这只是东院的价,西院掌着工商国事,特别是税法,票价更高,我听说广东本地,西国院一张票就要三千两。”
“西院选人少嘛,一省工商联会里的选人不过几千到万把人,选额也少,票价当然贵了。”
“东院一省才五人,但凡秀才以上都是选人,一省选人数十万,票价虽低,要揽得足够的票数,开销可不比西院低。”
这两人是刚得选东院国院事的朱一贵,以及凤山知县杜君英。他们二人说到的“买票”和票价,正是院事推选渐入人心后,国中兴起的一桩新买卖。
眼下英华从乡到府都是单院制,释国是两院。释国不仅名分高,握着的赋税和法案审定、谏言和弹劾大权更具影响力,因此省国两院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但凡是公司股东,所占本金超出某个标准2的。都是西院选人,而但凡小学毕业的秀才3。都是东院选人。
西国院院事少,全国定额四十五人,东国院院事多,全国定额一百八十二人。任期都是四年,两年改选一半。
早期推压很简陋,西院的豪商东主们被赶下台,要入西院,就不能在上市公司任职,也不能握有股票。因此入西院的都是豪商东主们的子侄宗亲。相互之间和气协商,定出名单,推选只是走个过程。
而东院还多是有才而不愿出仕的文人,他们名声响亮。而早期的东院选人又以读书人为主。都是推举而非推选。
但时势精进,民智渐开,民识猛增。而朝廷为容天下人发声,也让两院之权渐渐长了起来,这种和谐气氛很快就消散,十来年下来,推选变成了选战。越来越多的人,不管是想出名的。还是想代言得利的,都朝两院里挤。之前的和气推举。变成了暗箱投票,再不顾人情。选人们也渐渐发现,自己的推选资格是一桩资源,可以待价而沽。
于是“选商”就因应而生,他们向下联络选人,向上联络争选院事之人,买进卖出,也就有了票价。英华后世谈到这个时期,都称呼为“黄牛党政治”,说的就是黄牛党决定了两院人选。
买卖选票本是院事推选法禁止事项,汪瞎子和陈元龙等墨儒之人也一直在声讨这桩弊政。可无碍黄牛党巧立名目,私下来往。加之此时大多数选人都不觉得院事有多重要,选票能换到银子更实惠,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刚需”明显,朝廷也难以按下这股势头。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