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84(2 / 2)

草清 草上匪 2213 字 2023-10-01

“王爷,为什么要换弘历弘历亲母熹贵妃可是钮祜禄氏,嫡福晋出自富察氏,而弘时生母是下五旗包衣

,嫡福晋虽出自栋鄂氏,却不如弘历亲族势盛。央时而非弘历,满人自己也要闹出生分”

“徐善长,当今皇上的亲族,难道不势盛可他把咱们亲族当亲族待了吗隆科多是什么下场之前又是怎么捧年羹尧的连儿子都不放过,这跟亲族有什么关系大家是瞧出来了,今后的皇上,不能再这么独断专行了,就得找一个肯听大家伙话,能让议政王大臣扶着的皇上。弘时出身不好,亲族不旺,这不正合适么。”

七月十二日,当李肆在黄埔无涯宫普仁殿爆粗口的时候,北京城,一行人马风尘仆仆地奔入德胜门,后方不远处还涌着冲天烟尘,一眼就知是一支大军正在逼近。可德胜门却大大敞着,守门军兵不为所动,显是清楚这股大军的来历。

前行人马护着一辆马车,马车里,康亲王崇安正为依旧一脸怔忪的徐元梦解惑。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两天前的夜里决议,由他们二人带队回京,安定局势,马齐则跟其他人护着銮驾缓缓后行。

銮驾里到底是殡天的皇帝,还是让位的太上皇,徐元梦已无心多想,众人丢开弘历央时,这让他很不解,同时不满。那夜激情,他不敢有什么异议,现在终于忍不住问出了口。

听崇安这么一说,徐元梦苦笑,这是要立弱君,方便议政王大臣操控国政啊。

徐元梦道:“可弘历怎么安排放出十四,立了弘时,难道要圈了弘历满人不还是抱不成团么”

作为理学之士,他很有底线:“不行,不能为难弘历”

崇安冷眼看了看他,没有说话。

马车驶入德胜门的门洞里,两个大员迎了上来,一个是讷亲的哥哥,散秩大臣策楞,一个是庆复,雍正出巡后兼内大臣,两人都负责紫禁城守卫。

“张廷玉只是索要议政王大臣联签的手书,就将九门提督的大印交出来”

两人向崇安低声禀报,崇安连带徐元梦都是一愣。十日夜里,他们急遣精干亲信返京,除了联络满人要员外,更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拿到九门提督的大印,将步军营置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控制之下,而这大印就在张廷玉身上。

原本计划是由策楞和庆复暗中下手,直接收拾掉张廷玉,却没想到,张廷玉似乎已知道了热河行宫之变,居然主动联络两人,示意只要议政王大臣会议照着规矩来,他就俯首帖耳。

崇安带着丝纠结地道:“果然是奴才c奴才”

雍正搞满汉一家,满人对张廷玉为首的汉臣自然很是不爽,但如果汉臣都像张廷玉这样乖乖听话,不掺和满人的事,这也是绝大利好。崇安纠结的是,原本他还怀着狠狠收拾一顿汉臣的心思

“那么大将军王”

崇安和徐元梦先回京城,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北京城局势的话事人,崇安刚开口,另一骑奔入门洞。

一声怒喝响起,嗓音混浊中夹着清朗:“你们胆敢兴兵逼宫好大的胆子”

马上骑士白辫苍苍,看面目却不过四十出头。勒马扶缰的姿态,逼视众人的目光,都蕴着一股汹涌而沧桑的巨大力量,那是曾经统领千万兵马,睨视天下的气魄。有那么一刻,众人隐隐感觉到了先帝康熙的气息,心中都是一个大跳,下意识地就要叩头跪拜。

“王爷”

“大将军王”

“十四爷”

来人正是被圈禁了快十年,刚刚恢复自由的允禵。即便是贵为铁帽子亲王的崇安,都恭恭谨谨地长拜招呼,心中还不停打着鼓,听十四这话,难道是不愿走这条路

“事已至此,为了满人,为了大清,也只能陪你们走下去了”

接着允禵颓然而叹,也让众人松了一口长气。

“前事已矣,咱们得朝后看。诸位放心,也请转告议政王大臣诸公,我允禵满腔心思,就只为扶新君,保安宁,稳我大清江山”

允禵剖白心迹,拨转马头,看向紫禁城。

“既然诸公信我,就听我发号施令”

有了主心骨,众人精神大振,同声应是。

允禵沉声道:“选了弘时,就得先委屈弘历此外,还有一只南蛮留在北京城已十多年的魔爪,也必须马上斩断至于汉人,北京城里的汉人,不足为虑,更不足为惧。”

黄埔无涯宫,李肆摇头:“弘时朕不央时,朕还是央历。”

第二卷第七百一十一章风雷之手

泡书吧更新时间:20128923:49:08本章字数:6636

第七百一十一章风雷之手

央历为什么

李肆就只一句话:“此一时,彼一时。”

薛雪和陈万策倒没怎么吃惊,而是皱眉沉吟,他们脑子转得快,不仅醒悟自己思路有差,还沿着这个方向朝下想去。

范晋道:“陛下所言极是,如今我英华势压满清,又何须像跟雍正来往那般,借力清帝才能铺陈格局”

这话出口,其他人也都想通了。

十年前,康熙虽败,满清却还是一头庞然大物,不管是人力物力还是心理,都还压着英华。英华立国不久,还需要时间梳理内政,打通经脉。操纵满清皇位,推着雍正得位不正,这才争取到了时间。

十年后的现在,英华吞吃黄河以南的疆域,也需要时间消化。此时南北格局明朗,满清已居于弱者。英华在北面面临的课题不再是满清侵攻,而是北方稳定。满清政权如果现在就崩塌,对谁都没好处,除了那些最擅长自乱世而起的野心家。

但要办到这事,就不必再如十年前那般,必须要借助非正式管道,跟满清皇帝达成某种程度的默契。英华国势已经摆在明处,只要满清新帝不是草包,该会主动送上默契,没必要再去操控。

因此,得满汉人心,名位已正的弘历是最佳选择。也就是说,北面皇位更迭,英华搬凳子看戏就好。

这是众人的推想,对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