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76(2 / 2)

新纪元1912 无语的命运 2201 字 2023-09-30

gu903();“果然如此的话,到也能促进实业。”

徐世昌一边说,一边摇摇头。

“只怕李致远心不在此啊。”

“事情又有其它的发展了”

袁世凯反问道。

“大总统,”

徐世昌连忙回答道:

“那些实业界人士,准备向国会提出一个中国铁路商业化的备忘录,除了新办铁路参考陇海铁路商业化之外,还要求对国内原有铁路实施商业化,从而用商业化,建立相应的“特殊铁路用地”以利于本地工商实业发展”

还不待徐世昌把话说完,袁世凯便是拍案而起:

“胡闹、瞎胡闹,这些年,商办铁路除了陇海又成了几条这些人当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了”

“总理似乎也不反对。”

“致远这次也太欠考虑了。”

嘴上这么说着,袁世凯又反问道:

“恐怕,这陇海铁路公司肯定要入股中国铁路公司吧”

“是,的确如此,陇海占六成股份。”

看一眼大总统,徐世昌又继续说道。

“估计,这铁路公司的运营也和过去不一样。”

“什么不一样,不过就是以陇海去经营全国罢了,这是肯定不行的”

“是的,大总统,这铁路,还有外国公司的股份,想来商业化,也不甚可能,不过,总理,现在似乎对从美国引进资本颇感兴趣,他在连云港和美国商人鼓吹对华投资,又透露他有想同美国协商签署改革中国币制及振兴中国实业借款协定。”

徐世昌的这句话,倒是让袁世凯心里一动,毕竟,早在晚清的时候,他就曾做了好几年的“借血强身”美梦,后来做了大总统,他的这些美梦,却又一次次的让位于现实,最后,直到派出远征军之后,方才实现一部分,而现在李子诚又旧事重提了,倒也不错。

“要是果然如此,这到不失是一着妙棋,用外人的银子,办咱们中国的事情,这是终归还是好事。”

币制改革需要钱,而现在能拿出钱的,也就只有美国了,若是美国能拿出钱来,到也圆了袁世凯“借血强身”的梦想,对此,袁世凯自然不可能反对。

一见徐世昌垂首不语,袁世凯便知他对此事并不支持。他冷冷地收敛一下思绪,说:

“这两件事情不要再谈它了,也不是一日二日、三言五语说得了的,以后,等李致远回来以后,再说吧。”

说着,伸了一个懒腰,又打了一个哈欠。

徐世昌明白这是“端茶送客”,便站起身,笑着对袁世凯说道:

“慰庭,那您好好静养,改天我再来看您。”

见徐世昌告退,袁世凯也勉强站起身来,说道:

“菊人兄,你的事情多,就不必亲来了,我会让人告诉你病情的,没有多大事。”

转脸又对儿子吩咐道:

“克定,你去送送徐伯。”

袁克定站起身,刚要退出送客,袁世凯又特意吩咐道:

“克定,你徐伯会品茶,昨日湖南一位客人送来两厅黄竹白毫,说是茶中极品,我不知好坏,也无品茶兴致,你拿给徐伯吧,无事时,请你徐伯品品。”

徐世昌连忙答谢道:

“先谢谢大总统美意。再说,我对茶也是门外汉,能品此极品,也算有幸了。”

在徐世昌离开书房后,袁世凯脸上笑容便消失了,那张稍显病态的脸上一时尽是无奈之色,甚至还有一些不满,最后又是一声长叹,接着又是摇头,似乎是在什么事情叹息不已。

“这些人啊”

终了,那声叹还是发了出来

第125章应该如此

南与北。

似乎对于中国而言,从清末武昌军兴那天起,这南与北就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就一直吸引着国人的注意力。

从民国初年开始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际上处于脱节的状态。再到南方“革命都督”对袁世凯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又至后来的“民二叛乱”的南北大打出手,可以说,对于中国而言,从进入民国之后,南与北的调和,一直占据着中国政治的主流。

而经过近五年的努力,通过镇压“民二叛乱”的武力展示,又到行政上的强硬,勉强树立中央权威,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间,通过收复关税、签订新约等等一系列的收回国权运动的推动下,以及远征军的派出树立起了真正的“中央之威”之后。

但正如历史上一样,几乎每一次,几乎就在人们看到希望的瞬间,阴云总是会一再的笼罩着这个国家“刺李案”以及随后总理李乘军舰返回连云港的举动,终于还是把国人的视线投向了那个持续五年的命题。

又一次南与北的问题。

再一次南与北的纠葛。

一时间“南与北”的问题,成了国人关注的中心。国人无不希望和平。太平日子,谁不高兴,盛世岁月,谁不期待。

因此,即便是李致远到了连云港,可当人们看到他在连云港,只是视察实业。而袁世凯呢在京城亦未动员军队,甚至就连同第三批远征军,亦在李致远身在连云港时,依然按计划派出了,似乎,没有什么能够影响“袁李政府”,似乎,对于李致远来说,正如他所说的那样“闭上眼睛,看到的是中国的未来。睁开眼睛,依还是中国的未来”。

或许,这就是赤子之心

不容易质疑的赤子之心

原本的,在“刺李案”风起,公债市场大跌,国人欲行游说团前往连云、京城游说的人们,无不在最初的热情之后,慢慢的冷静了下来。对于袁世凯,或许有不少人会怀疑他,但是对于李致远,却鲜少有人会怀疑他。

有时候,名声就是如此,对于外界来说。李致远的声誉是无可辩驳的,同样也是完美的,甚至几乎等同于圣人,事实上,这同中国人传统的心理上对于“明君”的依赖和向往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在中国的传统历史上。伴随着旧王朝的覆灭与新王朝的诞生,随之而来的,就是圣人临世的“谣言”,当然,这与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不无关系,而对于中国民众而言。历史总是一再的告诉他们“开国三代为明君”,千百年来,习惯了被他人主宰命运的中国民众,总是喜欢将一切都交付于“明君”、“贤臣”,似乎那样的话,就会迎来太平盛世。

历史就是如此,但是中华民国,这个共和体制对于中国的精英们是陌生的。对于中国的民众同样也是陌生的,对于很多百姓来说,他们压根就不知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