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72(1 / 2)

新纪元1912 无语的命运 2296 字 2023-09-30

5磅重的香皂,需要多少镑”

“25镑”

果断的吐出一个报价之后,刘泽浩又补充一句。

“你的商铺可以卖到35镑,同样的质量,每一百块香皂,虽说售价低于市场,但是,已经足够了,要知道,你不仅仅是一个零售商,而且还是一个批发商这个价格,你绝对不可能从你的供货商那里得到,而且,现在他正在各地零售他的商品”

“如果我提高售价呢要知道,这个价格低于我的进货价,同样”

35镑,对哈姆斯克来说,这种只比战前稍高15的价格,绝不是他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在他看来,至少应该达到去年年末的水平。

“那么,我只能非常遗憾的停止供货,”

耸耸肩膀,刘泽浩用非常遗憾的口吻说道。

“对于价格的区域划分,我们的商会有着严格的规定,要知道,我们从来不是只会挣取暴利的犹太人”

犹太人暴利

或许吧对于刘泽浩来说,他唯一需要的是市场,是对市场的占有率,是从通过廉价而且质量良好的产品让这些南非人习惯中国制造,毕竟,对于中国商品而言,它的市场绝不能仅只限于这个特殊的战争时期,在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制造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稳定市场,只有如此,和能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对于,任何违背约定价格的人,停止供货是必的,要知道,利润从来不是从某一件商品的高价得来的,而是从各种商品的最终销量所决定的”

中国人的回答,只让自许是一个“成功商人”的哈姆斯克脸颊微微一红,他似乎是因为自己的短视而感觉到极为尴尬,但事实上,他却是因为心情的激动,或许这个中国人并没有给他六十五万的财富,但是却给了他另一样极为重要的财富。

“那么”

看一眼面前的中国商人,哈姆斯克又询问道。

“那些中国商品的质量,像你所携带的商品吗我是说质量上”

已经有些松动的哈姆斯克提到他的担忧之处,中国商品,大家都不太熟悉,太便宜的商品并不见得会受到人们的追捧,固然主妇们喜欢廉价商品,但是如果质量差的话,被毁掉的不仅只有中国商品,还有他的个人信誉。

“那么,好吧”

用力的点点头,哈姆斯克站起身说道。

“希望我们合作愉快,我希望在这批商品售完时,您可以急时的为我补客”

很简单

并不算是太过复杂的生意谈判,当刘泽浩交付了保金离开警察局之后,将所有的货物都售给哈姆斯克之后,他还是认真的在笔记本上记下他的经商笔计。

“今天,一切都很顺利,又一位本地商人成为了商会的代理商,当然,也是我的代理商,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到底末,我至少可以拥有超过二十个代理商”

随后,他又在笔记上补充道。

“质量,几乎每一个和我商谈合作事宜的代理商都在询问着一件事质量,看来,出口商品必须保证国外顾客对质量的需求”

第121章劣

请牢记请牢记山东人“闯关东”、山西河北“走西口”、广东福建“下南洋”,虽是地域不同,但这却是是中国近代史上3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etet而“下南洋”,尤以移民人口之多、涉及地域之广、时间跨度之长,堪称中国海外移民壮举。

在17世纪40年代,中国发生天崩地裂式的明清变革,面对国为虏占,无数神州赤子“义不事清”,远渡沧海,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稍后或受清初发禁、海禁、迁海等迫害,流移民国他乡,在整个南洋到处都是流亡华人的身影。

这些“耻作北朝臣”的中国人身处异域,心故故国,以“维持并继承明朝香火”为职责,保持着“明朝人”的特色,他们保持着明朝的衣冠、使用着明朝的纪元,即使是客死他乡,也不忘记自己是大明的臣民,这些“宁为南国客”的明乡人,是最早的一批大规模移民南洋的中国人。

在两百年后,随着英军洞开满清国门,在随后六十余年间,风云际会,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大批华人背井离乡,远赴东南亚讨生活。至二十世纪初,南洋华人多达500余万人,其中90以上来自闽粤地区。南洋华商胼手砥足的奋力打拼,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南亚历史,并对整个海外华人版图影响深远,而这些人则被称为“清乡客”。

在那几十年间,于江边,于海边,汉子们背起行囊挥泪告别,孤身远去,年轻的妻子依依不舍,扑地痛哭,如泣如诉的山歌响彻四野。“送郎过番”曾是闽粤人“下南洋”的真实写照。“下南洋”在闽粤地区被称为“过番”,“过番者”则被称为“番客”。大批闽粤人不堪忍受战火频发以及家中贫饥,漂洋过海远赴东南亚谋生。留下妻子独自照顾一家老小。

而此时,东南亚各殖民宗主国的工商资本纷纷涌入,投资铁路、港口、电力、航运、制造业等,引发了对契约劳工的大量需求。许多“番客”再也没有回来。自此与亲人生死相隔。

无论是“明乡人”还是“清乡客”,无论再苦再难也不肯做的两种工作,一是马夫,一是象奴,因为那是下等人做的活。华人是要体面的,不甘引车卖浆,只要有机会。就不会继续混迹底层,这显示出了华人的勇气及砥砺向上的决心。

对于华人来说,他们刚到南洋时,或为契约劳工,或为店铺伙计,但最终,他们都会千方百计的寻找各种机会,以摆脱贫困。经商,几乎是所有“番客”的选择,在这些“番客”身上充分展现着华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背着货箱,赤着脚,深入雨林,向雨林内的村落出售各种商品,以换回当地的特产,再往城中出售,甚至获利不多,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经过数百年的努力,这些华商慢慢的垄断着几乎整个南洋的零售业。

尽管这些华商在南洋各地出售着各国洋货。可只要有选择,他们就会购进同类的国货,洋货,对于这些心怀故土的华侨们来说,只不过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过去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尤其是民国后,随着国内工商实业的兴盛,南洋华商早在欧前就纷纷拒销洋货,而改销国货,可以说,正是这些华商的爱国心,使得国货在南洋畅销。

gu903();相比于艰难的海外市场开拓,在南洋,国货的畅销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几乎是在第一批国货涌入南洋之后,主掌着南洋市场的华商们,便主动通过“禁洋”的方式,承销着国货,一时间,中国货不仅成为了南洋华人的唯一选择,同样也是那些土著甚至西洋人唯一的选择。城市如此,乡间同样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