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26(1 / 2)

新纪元1912 无语的命运 2242 字 2023-09-30

间觉得袁世凯那么可怜。他这么一让,等于将中央权力分割为二,袁一、李一。这却让徐树铮感到为难了:是可怜袁世凯,感激他的往日提携和今日的真诚,再助他一臂之力还是顺着潮流起来反对他,打倒他

希望太渺小了,在岚山前后,徐树铮曾于李连云有过多次谈话,两人谈了很多,李连云对内战的态度极为厌恶,甚至可以说厌恶到极点,那是一种本能的抵触。或许,正因如此,李连云才会甘愿,以至以放弃军队作为代价,来京任那个国务总理。

如果没有现在的“刺李案”恐怕他都已经抵京了。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他徐树铮主动讨袁的话,李连云一旦伤愈势必会以“维护法统”为由讨伐他徐树铮,他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一是他徐树铮“开以武力决争端之河”,二是他徐树铮“叛乱”,大总统有罪,自应由国会罢免之,以李连云的为人,他会这么干

如果助袁呢

这场府院分权,到最后究竟会在中结出怎样一个结果万一成功了,这华夏之沉浮又由谁来主这仍是一个谜。何去何从这个被人称之为“怪杰”式的人物,一时也六神无主了。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混战能显现英雄本色的。而所有的“乱世英雄”。几乎都有一共同的“真经”,那就是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凭拳头去独霸天下

徐树铮自命是中国“英雄中的英雄”,他要像张良一样助主公,一统天下。从他有机会抓住第一军的那天起,他就开始盘算扩大自己的势力,硬化自己的拳头。他像一个精明的钓翁,时刻窥视着水面巨巨细细的波纹,他在等待挑起钓竿。

天津。不是他久居之地。“天津只有灯红酒绿,天津只有巨贾大亨。天津不是帝王之邦”

徐树铮身在天津心却在北京。按说,段祺瑞的到来,带来了袁世凯的让步,都给徐树铮带来一个全新的消息。

无论是助袁还是反袁,段棋瑞都会“唯命是从”的段祺瑞相信徐树铮。段祺瑞常把徐树铮看成是“天赐的人才”,苍天怜他“忧国忧民”心切,为他差派能人。可是,这一次,徐树铮却反常得很,他既不想助袁,也不想反袁。

在沉默良久之后,徐树铮缓缓开口说道:

“在目前,我们还是抱定自己的原则,掌握第一军,状大老总在军队的直接力量。现在不能表态。表什么态怎样表态如何表态走下去,不,稳下去再说。”

段祺瑞沉默了,他自言自语又似自忧自怨地说:

“不表态吗这是不是有些儿落井下石吗如果李连云在京中真的同大总统争了起来”

徐树铮摇头,笑了。

“只管稳坐钓鱼台,死不了袁项城,他李连云也不会马成功。”

略加沉吟,段祺瑞说道:

“你说的也有道理。只是”

可以说,打从大总统设那个将军府开始,段祺瑞对袁世凯便牢骚满腹,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同意徐树铮主持第一军,趁机建立属于自己的力量的建议,而徐树铮也没让他失望,不到一年的功夫,他就把的第一军编成了一只强军。

别的不说,第一军所属军炮兵师,150毫米榴弹炮便有36门之多,加105毫米榴弹炮全旅装备火炮多达72门,当然,这是连云港的功劳,若不是岚山战役时第一军补充了大量火炮,第一军根本无法装备如此多的火炮,这其中的半数皆为连云港补充,而最让人佩服的战役结束后,李连云根本就没提归还火炮之事。

虽说佩服李连云的大方,但袁世凯危难之时,派人去请他,并语意真诚的告诉他,他准备作出让步,除了陆军部,还有掌握部分财权的交通部之外,其它几个部,让李连云挑其中之五

袁世凯的话让段祺瑞动摇了:他毕竟是受过袁世凯恩典的,有过一段荣辱与共、兴衰同当的旧情。他想还得对袁相扶到底。徐树铮一番话,又勾起他“保存实力”之念:

“不错,鹿死谁手,尚无定局,还是坐待时机为好。”

“不表态倒是可以。”

段祺瑞说:

“怎么去见项城,对他说什么呢”

“你不是有病么,”

徐树铮随口说道:

“闭门养病,见他干什么。”

“不见固佳,但不能养病到底呀再说,这底”

徐树铮也觉得这底难测,突如其来拒不相见,也无道理。何况段祺瑞还顶着“陆军部总长”的头衔,总得有个名正言顺的退策。徐树铮思索良久,便说:

“你也不必为难,袁项城要你表态,虽属形势所迫,却也只是趁机向外界表态,老总您桃李满天下,可以说在中央陆军中,威望最高的也就是您,如果老总您站在袁项城这边,估计,李连云也就会消了渗透陆军的事情。我思虑着,我们不防做做小动作,先称项城之心,然后再派兵欧洲的事情,做点动作,让李连云知道咱们的善意,这样岂不两全了。

“什么动作”

段祺瑞不相信有什么动作可以应酬这件事。

“这一边让项城满意,一边让李连云意会,这事可就难了。”

“容易”

徐树铮微微一笑,然后说道:

“大总统为何自信满满,认为能不费一枪一弹拿下李连云”

“李子诚,此子待人以诚那小子,这几年,若说别的没有,这个名声,他算是捞足了,逢灾少则数十万,多则百万捐款,陇海一带无饿殍,无寒丐,名声这东西是好,可好足了,也就成负累了,若是没有刺李案为借口,他李连云除非当真是伤重,否则,除非他自毁其名,要不然,就只能来京任职,这人那”

摇着头,段祺瑞却又继续说道。

“李连云负天下之名年余,这回算那三枪啊”

三枪之利

现在举国下谁人不知,袁世凯要恨,也只能恨那开枪的人为啥不朝头开枪了,若非当时当真有人死伤,恐怕段祺瑞还真怀疑,他是不是中枪了,那刺客是不是真的刺客。

“算是帮了他的大忙,这一下子,那怕就是项城再不愿意,也只能把权让一部分给李连云,这一下,那连云怕是要变成国务了”

连云港,现在中国最出名的城市,而那座城却是因李子诚而建,而李子诚又因其而成,人们自然而然的称李子诚为李连云,这个称呼还没喊开,没准李国务又出现于世人面前,而这却是得益于“三枪之利”

“管他李连云也好,李国务也罢,都是可作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