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国南方的国家,大理和吐蕃是肯定要收复的,李朝也得削一削。
不过蒲甘{缅甸}和占城{越南,泰国部分和李朝,蒲甘混合}这两个国家还是有必要保留下来的,听说他们跟天竺国古印度闹的不可开交,咱中华国帮一把,充当他们的守护神,要块巴掌大的领土还是不过分的。
“嘿嘿,在这出海口南北贯穿地修一条马奇诺防线,跟大理行省连通在一处,至少飞机、导弹没出世之前,外人别想从海陆两路打进东亚来。”
笑得老奸巨猾,自娱自乐一阵,又把目光转回西伯利亚广袤的土地上:“唉,特么的地方也实在太大了,还是冰天雪地,移民都不好移,只能先把界碑多造点了。”
东西两头的西伯利亚土地面积几乎快赶得上后世大半个中国了,吃相不能太难看,吃一半就足够了,留一半让欧洲和西亚人抢去吧,只要不往东抢{冻土},随他们打得你死我活。
时光太快,再过一个多月,就要三十岁了。
他搁下笔,让内监把屏风地图移回御案后面,以提醒自己光阴不等人呢。
前朝宋代的节日非常多,大大小小算一起每年有七十多个,逢年过节就放假,不要太爽。
中华国开朝后,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不过除了元宵节、清明节、端午、国庆、春节这样的大节日放三或者七天,其他诸如三月三劳动节、七月七"qgren"节、七月十五盂兰盆节这样的小节日只放一天。
不过虽然小节日放的少了,但每六天休一天的假日也让百姓们填平了心中的不满。一年下来,也有一百一十来天的休息,比前朝略有不及,但也差不多少。
皇宫中的生活虽然远不及前朝的奢侈,但也过的不差。每天伙食标配是三菜一汤,逢年过节一般是九菜一汤{寓意十全十美,和和美美},元旦朝会大庆宴请时也只十八样菜每桌。
皇宫的这个习惯也带到了民间,百姓们既然吃不起皇宫的菜式,但总会想着法子把菜式凑全,哪怕一盘青菜也是菜不是
过完中秋后,也是朝廷纳粮纳税的日子,国内{长城以南}大多都是种冬小麦,十月左右播种,七月左右收获。八月基本上各地粮税就收了上来。
以前的农民在收完麦子水稻后都会把秸秆部分用来添肥,大部分都是烧火,现在不行了。各地乡村都必须建仓库,对秸秆进行粉碎处理,粉碎的器械由当地官署提供{排铡刀}。
粉碎后的秸秆可以用来造纸,可以用来堆肥{比农民自己处理要方便多了},可以用作牲畜的饲料,或者加工成压缩草包当燃料用,由当地农政署统一管理。
经农政署统计上来的札子,北方小麦亩产310斤普遍低于南方亩产390斤左右。且农场主的种植收成达到了散户收成的12,但每亩地上的人均劳动力却远远低于散户农民。
总体说来,产量要高于去年。
这是可喜可贺的成绩,说明在农场承包制度下,农场主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
前朝宋国在开国时就要征收两斗半,合约30斤,也就是什一税,再加上农民还半层佃租粮,剩下的两百来十斤粮食省着吃也就够吃大半年。
而在新朝廷下,百姓们缴纳粮税后,不但可以留下口粮,还可以把多于的粮食自酿酒水,或者卖给官署和商人,不用再被佃户剥削。
又因为商业工厂手工业兴起,许多农民都愿意赚钱进城镇你打工,也有相当部分农民把官署回收的田买回来自己种{往往很少,因为两块地基本上不会连在一起},或者直接跟别人通过官署兑换田地连成片地耕种。
而且农民们不但种田,还可以种菜,养养鸡鸭鹅猪养什么的,卖一些自己吃一些,虽然辛苦点,但收入也不必进工厂做工的人差多少。
总体说来,中华国此时还是个农业大国,商业比较发达,社会手工业从零散状态渐渐朝工厂作坊形式的劳动力密集型转变,有点类似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差的只是贸易市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