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鼓励商贷(1 / 2)

水浒大宋 树者 1194 字 2023-09-28

屁股决定脑袋,本就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自然会对“志同道合”者另眼看待。

七月初,京师杭州郡中出现了第一家由朝廷主办的债券交易所,把商人们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下放到民间。

在经过两年的经济发展下,商人们手中有很大一部分闲钱,一部分转移去了新型的沿海渔业,一部分往北跟着朝廷工业带和工业区喝汤,但还是有很大的闲置资金。

在这样情况下,为了把商人手中的闲置资金利用起来,债券交易所成立了,有志于“创业致富”的小资产阶级,甚至是有家产的百姓可以在交易所中办理“贷款”事宜,百姓们以高于朝廷银务署储蓄利率购买债券获得创业资金。

当然,审核也是极为严格的,必须有完善的户籍资料和房产抵押,还得当地街道的官署提供证明文书。

这部分用于债券形式交易的资金虽然是从银务署出纳的,但却并不属于财政范畴,乃是商人们的“活期存款”和短期“定期存款”,朝廷只是作为中间人,利用国家公信力为拥有闲置资金的商人们解决了一个投资渠道而已。

这对商人们并不是不可接受,毕竟新朝廷还是很诚信的,有朝廷担保背书,他们也不怕自己的投资打了水漂。毕竟对他们来说,相当一部分人是宁愿把钱存在银务署里吃利息,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去几千里外投资经商的。

这个安居乐业的传统习俗一时间没办法扭转,朝廷也不好强派这批人一定要出去闯荡,只能是采用间接手段把他们的钱调出来,支持愿意离乡背井出去打拼却没有本金的人。

江浙一带本就是商业思想比较开放,有志于当“富一代”却苦于本钱不足的百姓大有人在,债券交易所经过宣传后,开门第一天就放出去了接近一百万元的债券。

凭着债券,拿到投资的百姓可以尽快去银务署办理手续把钱取出来,想做什么买卖就尽快干起来吧,毕竟是要收185利息的。

由于江浙一带的很多行当都被充实,拿到投资的百姓当然不会犯傻跟本地大商人们竞争,在商务总署的安排下,带着优惠的政策很光棍地前往西部、北部做买卖开厂或者圈地开荒。

商务总署也做出承诺,政府采购项目将会匀出一部分下放给他们,至少三年内不必担心货物卖不卖得出去。

对于肯购买官田圈地开农场的人,种植小麦、苜蓿、芝麻、胡椒、胡萝卜、石榴西瓜、黄瓜、芒果、哈密瓜、葡萄、香菜、大豆、葱蒜,畜牧羊、牛、马、驴、骡、猪、鸡鸭鹅等畜牧的人,朝廷更是减免他们一部分赋税,订单大大地有。

西部和北地很多荒田,因为其地工业区和工业带建设后,百姓们觉得耕地没有进工厂赚的钱多,相当一部分百姓从农民把田卖给官署,搬入城镇全职转变为工人成为城市居民。

毕竟北方的土地若是单轮粮食产量,是比不过南方肥沃良田水田的,更何况现在粮价还这么低。

这个时代还处于手工生产主流的时候,能用到机器的工厂毕竟很有限,对劳动力还是很稀缺的。

事实上,一开始也没有预料到这个情况,没想到在新经济政策刺激下,尤其是农政改革后,南方的粮食会增涨爆发出这么大的产量。

果然啊,在没有内部动乱的情况下,这片辽阔土地若是偏重于农业生产,买足一亿人口的吃饱问题太轻松了。

gu903();难怪后世我大清能在明末烂摊子基础上,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只短短一两百年后,很快就把人口从两三千万爆到了四亿多。这一部分归结于南美作物玉米、土豆、红薯等的引入,但其实那个时代中原只要不战乱,南方一年两轮甚至三轮的水稻产量是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