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重重踢了案台一脚,这书房里头所有的家具都是上等的金丝楠木,比骨头还硬,这一脚就叫皇帝站不稳直接坐在了地上。
六斤跪了下来。
这动静叫皇帝注意到了他,“朕要寻个法子砍了他们脑袋!”
六斤眉头一皱,道:“不如……离京就藩?”
皇帝一愣,六斤又道:“奴婢曾研读大魏会典,就藩是写在会典上的,为了对抗边关蛮夷,使百姓安定。只是后来有几任皇帝只生下一子,先帝兄弟几个早死,先帝又对安庆太子不满意,也一直没叫亲王就藩,因此这制度怕是荒废了……”
六斤眉头一皱,看着像是思索的样子,“大魏朝已经有一百三十二年未曾有亲王就藩了。”
皇帝忽然想起这事儿以前六斤跟他说过,那会儿他还没当上皇帝,听了听就算过去,今儿再想起来的确是个好主意。
“对抗边关蛮夷……”皇帝眼睛眯了起来,“若是因此送命,他们也怪不到朕头上!”
六斤道:“英王孟王年纪大了,不愿多生事儿,必定是愿意的,鲁王跟陛下走的最近,楚王半点根基也没有,与其在京城窝着,不如到藩国做个土皇帝……这就四位了。”
皇帝一边算着,一边喃喃自语道:“齐王一脉只剩下孤儿寡母,洛王叫太后去说,宁王是朕亲弟弟……就这么办!”
“叫人来收拾书房!宣召大臣,叫工部拿堪舆图来,朕要亲自给他们挑地方!叫翰林院的人来拟圣旨!”
“朕要把他们一个个都赶出京城去!皇城是朕一个人的!”
第262章我想离开京城
就藩这样大的事情不可能瞒多久,甚至皇帝都没打算瞒着,因此到了第二天,消息就彻底传开了。
满朝皆惊。
不过俗话说龙生九子,各个不同,这些王爷们包括朝臣的的反应,也的确是褒贬不一。
“要就藩了……”鲁王爷申时不到就回到了鲁王府,语气里有点莫名的情绪,看着许元姝道。
虽然目光落在她身上,不过许元姝觉得他看的是虚空,所以许元姝安安静静在他身边坐下,只是把茶杯又往他面前递了递。
“大魏会典上写的……”鲁王爷惆怅地把这一天的消息都慢慢说了出来。
“是祖宗里下来的家法,王爷坐镇边关,能安定民心,叫他们安稳种地生活,这一条谁都反驳不了。”
许元姝听着鲁王一句句把朝堂上众位的议论都说了出来,鲁王爷没打算让她回应,况且她一个鲁王侧妃,半点影响朝政的能力都没有。
可是……要离开京城?
许元姝的呼吸一下子急促了,这对她意味着什么呢?
她再也不用进宫了!她甚至可以带着志哥儿一起走……不,许家还在,不能直接带他走。
能不能把许义靖一起带走呢?
他已经丢了官,临走前还卖了上头的太监,现在没被算计是因为有她跟尔姝的关系,有两位王爷的面子。
可若是王爷就藩……他就一点靠山也没有了,许家的铺子田地都在好地段,一个平头百姓可保不住这些东西。
所以鼓动许义靖跟着一起走,一点都不困难。
他也不会跟着尔姝一起走,毕竟英王年纪大了,世子也已经定了下来,等他过世,尔姝虽然吃穿不愁,但是也不会再有进益了。
可跟着她就不一样了,人人都知道鲁王爷喜欢她,王妃生的还是个女儿!将来王府谁当家做主还不一定呢!
想到这儿,许元姝就打断了王爷,“既然王爷说大势所趋,陛下又已经下了明旨……那陛下给王爷挑的是什么地儿?”
鲁王爷倒是完全没想到元姝这样的干脆,他还有点惆怅呢,他的许侧妃已经开始谋划未来的生活了。
“胶东郡,王府盖在即墨县。”
许元姝眉头皱了皱,原先她在许家的时候,是看不到堪舆图的,尤其是大魏全境的,这东西只有皇宫里有,所以到了王府之后,她闲来无事也对着鲁王爷收藏的堪舆图看游记杂文等等。
因此这胶东郡在哪儿,她还是有三分印象的。
“这地方仿佛靠海?”许元姝问道。
鲁王爷点了点头,许元姝笑道:“可见陛下还是向着王爷的,若是将来能开个港口就更好了。”
鲁王爷也来了兴致,比起在只能在户部对着钱粮,去属地当个藩王明显更好。
“那地方水产丰富,也能靠着打渔为生,靠着海也不缺水,还能晒盐——”
听见这话,许元姝就知道鲁王爷今儿一天都在户部查胶东郡的钱粮了。
看来鲁王爷也是想走的,许元姝放下心来,道:“陛下可拟了章程出来?王妃才生了孩子,孩子年幼的时候如何上路?”
“这倒不打紧。”鲁王爷眉头微微一皱,道:“十几个王爷要就藩呢,我查了原先的记载,连带盖王府等等费用加起来,每个王爷怕是要花掉小一百万两银子,去岁国库一年的税银是一千九百六十七万两,加上别的开销,怕是不太够。”
许元姝心下有点失望,不过想起这事儿是因为几位王爷联合起来给皇帝难堪,况且皇帝也下了明旨,应该也不会拖太久,否则这皇帝就威信全无了。
“那就先不用着急了。”许元姝换了个话题,“我今儿去看了小郡主,长得很是结实呢,还有半个多月她就满月了,王爷可想好名字了?”
一句话说的鲁王爷又沉默了,“女孩子的名字……容我慢慢斟酌一番。”
许元姝笑着睨了他一眼,虽然没说破,但是明显是在告诉王爷:我知道你偷懒了。
第二天一早,许元姝一起床还没吃早饭,就叫了张忠海来。
“就藩的事儿你可听说了?”许元姝直白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