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明帝国的战略是不直接插手欧罗巴地区的事务,让他们这些国家之间自相残杀。
所以,郑芝龙没有第一时间直接让大明帝国西洋贸易舰队攻打威尼斯,而是采取了缓慢靠岸的方式。
这一次前来西洋做贸易,郑芝龙带着卢修斯以及十几个加入大明帝国户籍的西洋人。
虽然郑芝龙也懂得一些荷兰语和西班牙语,但对于西洋人之间的贸易,还是西洋人自己对这边更加熟悉。
上一次卢修斯代表大明帝国出使荷兰七省共和国,本来是带着礼物去的,结果却被荷兰坚决地抵制,甚至还将他驱逐。
回到大明帝国之后,卢修斯就一直想着可以回到这边,让那些目中无人的傲慢家伙,匍匐在自己的面前。
让他们明白,他们侮辱的是一个大明帝国的人,而欺负一个大明帝国的人,下场是凄惨的!
其实他原本想去美洲那边,毕竟那边已经直接支持英格兰与荷兰作战,他觉得自己可以趁机仗势欺人,借助大明帝国的兵锋,直接让荷兰董事会那些家伙认识到他们的无知。
但是他受到了郑志龙的召见,当即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郑芝龙如今在大明帝国的身份是十分显赫的,大明帝国的亲王这个身份,在卢修斯看来,与西班牙国王的身份没有什么两样。
而且,郑芝龙还掌握着大明帝国东南道地区的陆军和海军实力。
单纯论战斗力来说,其所掌握的军事实力已经可以和西班牙王国相抗衡了。
在卢修斯的眼中,大明帝国的铁甲舰是所向披靡的,没有任何一个欧罗巴国家的战舰能够与之媲美。
一艘铁甲舰消灭一支欧罗巴的舰队,也不是不可能。
现在凭借这三十艘武装商船的实力,卢修斯觉得攻打占领一个欧罗巴国家完全没有任何难度。
欧罗巴地区很多国家的人口本来就少,军队数量少的可怜。
而郑芝龙现在手上掌握的这支军队,就算是与五倍或者十倍于己方的欧罗巴军队对抗,也是有着极高的胜算的。
但是大明帝国的军事战略还轮不到他来插嘴,只能说是跟着舰队一起行动,趁机发泄一下自己曾经在荷兰遭受的屈辱罢了。
奥斯曼帝国传递消息的速度可无法与已经普及电报业务的大明帝国相提并论。
大明帝国商船到达威尼斯的消息,还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传达到奥斯曼帝国的国都之中。
而在此之前,贸易其实就可以展开了。
大明帝国这边带来了大量的商品,瓷器,茶叶,香料,香水,丝绸,棉布,蔗糖,酒水等等,甚至还有自行车,留声机等等。
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整个威尼斯陷入了购物狂欢之中。
有些东西,比如瓷器,茶叶,香料等等,之前就在这里有贸易,而那个时候的价格,是大明帝国现在售卖价格的两倍!
在那些消费者眼中,这就是打了一半的折扣了,这个时候不买难道要等他恢复原价才买吗?
威尼斯的贵族们非常的有钱,之前垄断地中海地区的贸易,让他们赚得非常多,曾经有一段时期,他们每年的贸易收入,比同年大明帝国的税收还要多。
他们有没有大量的金币和银币,而威尼斯这么小的地方,当然不足以让他们来消费。
大明帝国的商船这个时候出现,正好满足了他们对物质和精神上面的需求。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之中有一种特别的产品,那就是书籍。
这些书籍才是郑芝龙亲自来到这边进行贸易的原因。
文化输出和汉文化推广是大明帝国征服各个地区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因为在战争方面对欧洲包采取的是坐山观虎斗的策略,不能像在扶桑和高丽那样直接进行文化推广。
而一种柔和的方式就是售卖书籍。
在翻译处的努力之下,双语版的《论语》和《三国演义》形成了。
前者是为了传播儒学的哲学思想,后者则是纯粹为了更高的销量,吸引更多的关注。
郑芝龙不仅仅带来了这两本双语书各三千套,更是把印刷设备都给带来了。
在来到威尼斯的第一天,郑芝龙就在这里建立起了一个文学出版社。
印刷和售卖书籍。
此时的威尼斯正在盛行对人文主义的探讨和研究,以及对艺术的追求。
这个时候出现一套全新的思想,直接勾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兴趣。
三千套书籍在第二天就被一扫而空,有些人甚至连饭都吃不上,就是要买一本书去看看。
艺术和学问有些时候会使人变得癫狂,无所畏惧,甚至选择性忽视身体的感知。
然后在第三天,威尼斯就出现了一股研究《论语》的热潮。
有些人觉得其中的话语非常有道理,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还有些人则是针对其中的内容提出了质疑。
双方互有立场,谁也不肯相让,争论不休。
三国演义的字数很多,翻译成英文之后更多,书是五本一整套的方式制作的。
也就是说,实际上三国演义卖出了一万五千册以上。
汉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极大地认可,其普及速度之快,就连郑芝龙都没料想倒。
一些人读完了论语和三国演义感觉一阵的空虚,他们觉得需要搞来更多的汉语言书籍学习。
这些人对其中的人文关怀感触非常的深,
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开始主动学习汉文化,寻找那些相关的书籍进行佐证和研究。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