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七章:思想误区(2 / 2)

更重要的一点是,周卫国相信一点,那就是漫天神佛将他丢到这个时代,那就是让他来打鬼子的。不管结果如何,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战,哪怕是粉身碎骨,哪怕是前途坎坷,他都不会放弃的。

周卫国也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绝不是无用功,日本是一个岛国,受到国内基本国情的限制,日本几乎所有的战略物资以及很大一部分的民用物资都是极其缺乏,尤其是像钢材、石油、橡胶等主要物资主要是依赖进口输入。

众所周知,进口时需要大量资金的,而刚刚从那场大萧条、大崩溃的经济危机中缓过气来的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很强,甚至于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日本的经济表现是极其糟糕的。

尽管日本政府实施了许多方法来挽救经济危机,但是限制于经济本身的不发达性,导致日本最终选择了用对外扩张侵略中国来缓减其自身的损失。

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日本虽然利用从中国掠夺来的原料以及中国东部广阔的市场暂时性遏制住了经济危机的蔓延,但是距离经济完全恢复还有一段时间。

这自然不是周卫国在胡诌,一切都是有历史根据的,据日军战史记载,“七七”事变时日本储备的黄金,包括发行纸币的准备金,全部只不过十三亿五千万日元,也就是说37年的时候整个日本国内也就这么点钱。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对战争规模起着制约作用的,实际上还是它的黄金储备量,它意味着日本的黄金储备量从最初就限定了这场战争。

日本人是想得美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实力,按照日本政府的意思,战争可以打,但是却不能久战。首相近卫文磨和他的幕僚们觉得,这一仗其实就是耍耍流氓敲诈点钱就行了。

但是大本营的意思显然不是这样的,他们已经彻底被关东军在东北的“战绩”冲昏了头脑,一个个的都想开疆拓土,完成明治大帝立国内陆的夙愿。

因此这场战争一开始就伴随着分歧和矛盾,也从一开始就已经脱离了日本高层的为它设定的轨道,中国人民并不是日本人想象中的羔羊,他们远比想像中还要坚强,还要有骨气。

即便是一向懦弱的中国政府在这件事情上也表现的非常坚定,哪怕是国内一个个大中城市被攻占,但就是不求和,表现的铁骨铮铮。

而在敌后战场,一支支神秘而又强大的抗日部队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战斗力,给予了日军巨大的杀伤。

而这一切最终迫使日本政府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圈子,日本主动发动了这场战争,却又千方百计地“谋求早日解决”。相比于中国政府,日本人更加迫切的希望早日结束这场战争。

众所周知,打仗不只是打的武器装备以及兵员素质,战争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

军事实力固然重要,但是经济却是下部基础,是最为重要的依托。

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的话,再强大的军队也都是一只纸老虎,当你的优秀的士兵拿着性能优良的步枪里没有一颗子弹的时候,你就会突然间发现经济其实才是战争的一个重要核心。

尽管为了维持这场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日本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进口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单单昭和十二年从海外输入的军需物资总额达到九亿六千万日元。

这些大多是从大洋西岸的美国进口的,无论是数量还是价格都是让日本大大出了一次血。到翌年的6月,为了进行武汉会战,日本国内更是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全安国上下捐款捐物支持政府打这场战争。

但是当时的日本经济已经频临崩溃的边缘,为了组建更多的部队,日本国内连学校教练用的步枪都被收回,用于装备扩建的军队。

这只是日本经济衰退的一个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单单从这些事情上面就能反映出日本人的情况远比他们表现出的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