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很多男子不愿入宫当驸马,这又是为什么呢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其实也不尽然,比如在明朝,想当驸马的人还真不多。
当时北京有民谣十好笑,第十件就是嘲笑驸马,“十好笑,驸马换个现世报。”
要说悲催的明朝驸马,简直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啊
明朝选驸马有一套规定:“累朝定例,凡遇公主长成当择婚配,圣旨下礼部,榜谕在京官员军民人等”,凡年在十四岁到十六岁的男子,容貌齐整,父母有家教者,都可以到礼部报名。
经过初选,再由司礼监、钦天监算生辰八字,锦衣卫检查身体有无疾病上报。
如果初选无人合格,就再在京城大选,或者扩大范围至畿内、山东、河南挑选。
驸马的最终决定权,在皇帝、太后和或者后妃身上。
如果被选中的驸马原来已有婚配的,必须立即作废,令女方另行婚配。
由于按地域进行,所以明代的驸马多是北方人。
能够娶皇帝的女儿为妻,本为至高无上的光荣。
想想看,岳父是皇帝、亲家是皇帝、或者外祖父是皇帝,多牛掰啊
实际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着依靠裙带关系上位的,而明朝的男子,尤其是书香门第、世家大族的男子,一般都不愿意娶公主当驸马,视驸马为畏途。
其中的奥妙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是当驸马相当于自断前程。
明朝规定,凡是子弟被选中驸马的人家,就再也不能入仕当大官的机会了。“驸马,仪宾,不许入仕,其子不许任京秩”。
驸马是皇帝的女儿公主的丈夫,宜宾就是亲王的女儿郡主的丈夫,县主那就是宗室女了,丈夫虽然可以入仕,但也颇多禁忌。
驸马的爹若是已经当官之人,会立即提升一级,然后马上退休。
这一规定的出发点肯定是为了防止亲家干政,但无疑又让很多男子视之为鸡肋。
其二是结婚驸马没地位。
公主下嫁前后,按规定驸马须到国子监读书,以便学习文武知识和礼仪知识,好承接圣恩。
下嫁之前,皇帝会预先建公主府,“将及纳婿,预先选日安床及运装奁、金银、缎匹等物入府”。
装备停当,再开始公主的“般移”,即由宫中移到公主府居住。
这一日公主告别皇帝父亲、母亲,由女官从宫东门带出,坐上轿子东华门。也有皇帝亲自送至东华门的,俗称是“新娘子出阁”。
等按八字确字好的日子一到,驸马便被召入公主府。
驸马须从左门进入中堂,等候公主穿戴整齐后从后堂来到中堂,来到香案前拜天地,行八拜礼。
礼毕之后,公主驸马东西相向坐,公主坐主位,驸马坐客位,驸马向公主行四拜礼,公主坐受两拜,起身答谢两拜。
礼成之后,驸马才可以住在公主府。
丈夫向妻子行礼,这和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完全相反。
尤其是大明乃封建礼教最为鼎盛时期,男尊女卑的观念深入骨髓,但是公主是皇家血脉,是君,驸马是臣,这就牵扯到了君臣之礼上了。
其三是驸马的父母没地位。
按明朝规定,成婚十日,小两口须回宫里回门。
回门当天,公主直接进宫去奉先殿,然后拜见父皇和母亲。
而驸马则须于前一天到鸿胪寺报名,第二天到午门外谢恩,再入宫行礼,皇帝赐宴,宴必回家。
只有回门结束,公主才会拜见舅姑,也就是自己的公公婆婆。
仍是按规矩:“舅姑坐于东,西向。”
公主立于西,东向,行四拜礼,舅姑答两拜。
儿媳给公婆拜四下,然后公婆还要给儿媳回拜两下,已经很不符合传统的伦理规范了。
不过,即便如此,也因为公主须拜四下,导致明史记载:“然仪注虽存”,但公主拜舅姑之仪式,“终明之世实未尝行也。”
也就是说,有明一朝,公主们从来没拜见过自己的公婆
大明立国数百年,有封号的得多少公主啊
成家的又有多少个啊
竟然一个尊重公婆的都没有
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是没有公主去行这个礼
因为“君臣有别”,你受了公主的大礼,你就是“犯上”
天地君亲师,“君”在“亲”之前。
其四是夫妻生活,丈夫没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公主与驸马君臣有序,这和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完全相反尊卑有别,公主是君而驸马是臣,公主位尊而驸马位卑,这和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完全相反。
“公主饮食于上,驸马侍立于旁”。
“驸马馈果肴,称“臣“;公主答礼,书赐“
丈夫给妻子送点水果,要说臣,公主表示谢意,不能说回礼,要说赐。
这丈夫真够憋屈的。
明代的传教士做过这样的描写,公主成婚后,”驸马每天必须向妻子行四次常礼,直到她生了孩子,才停止这种礼节,但对他们还有许多别的约束和不便,因此贵族人家不愿当皇帝的女婿。
第五是吵闹有风险。
小两口过日子,磕磕碰碰再所难免。
但因为是妻子是公主,金枝玉叶,就完全不一样了。
英宗时期,常德公主嫁给驸马薛桓,因为妻子的冷遇,薛桓“尝私侍婢,与常德长公主争语”,公主向父皇哭诉,结果“法司考讯于外庭,论当斩。下锦衣卫狱固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