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5(2 / 2)

没看小叔叔都没笑么,万大人高兴个什么劲儿呀

“嗯,挺好,回去准备准备,考府试。”吴有为打发吴琼出去了,等吴琼走没影儿了,他才蹦起来:“我侄子考了第一”

在吴有为的那个年代,谁家孩子考了第一,家长都会宣扬的恨不得满世界都知道。

小时候吴有为身体不好,但是学习好啊

这就是家长的骄傲,弟弟的榜样。

以至于后来吴家弟弟学习一下降,就会被父母指着哥哥的各种奖状反省,到底是考中了一所好大学,而吴家弟弟那个时候,已经是拿着全额奖学金了。

“嗯,高兴了吧”万通笑道:“还不笑,还憋着”

刚才他就看出来了,吴有为是高兴的,但是在侄子面前就是“不高兴”的样子,什么人哪

“那是为了不让他自得意满。”吴有为道:“他现在少年意气重,如果不压制着他一些,我怕他意气过了头。”

在他的那个年代,多少人因为少年意气之争,毁了半生

更何况是在古代了,大明的严苛绝非现代人能想象的到,商人再有钱,也不能穿戴绫罗绸缎;农人再是下里巴人,他也能穿金戴银。

封建礼教在明朝被放大了无数倍,以至于后世的清朝都扭曲了。

县试放榜三日后,便到了府试的日子。

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

参加府试,报名、保结,与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不多,但保结的廪生要多一名。

府试通过后就可参加院试。

县试已录取的士子得以参加,试期多在四月,报名等手续与县试略同。

此次府试的主考官便是李裕,他不仅是顺天府的府尹,还是右都御史。

明代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均为都察院长官,且均为正二品,下有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再往下为御史。

可谓是个高官了,他担任府试的主考官,给人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不过这也是直隶学子们的优势,从小考开始就是高官给他们出题,这种压力时间长了自然会让他们慢慢的习惯,等到见到更大的官员的时候,他们才会有一颗平常心。府试的时候,是在顺天府的考场进行。

北边虽然文风不如南方那么鼎盛,但是赴考的人也有几百个之多。

吴有为在外面找了个地方,跟万通带了三十几个人,包了一层茶楼,喝茶吃点心,等着吴琼出来。

中午,这里提供的是一顿热汤面,羊肉汤底,放了许多胡椒粉,味道十分好,等到下午申时一一刻,吴琼就出来了。

“先回去再说。”吴有为没问考得如何,怕给他压力。

回到进士巷的吴宅,吴琼乖巧的默写了卷子给叔叔看。

吴有为看过之后撇嘴:“还行吧”

心里却抓心挠肝,不愧是状元亲自教导长大的孩子,写的比原主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吴琼也知道叔叔给的评价已经很高了,这才告辞回去收拾东西。

他走了吴有为才露笑:“如无意外,府试也应该拿第一。”

“为什么”万通看他:“你不是谦虚么”

怎么会马,上转变的这么高调

“李裕那个人,据说很看重青年才俊。”吴有为想了想,解释道:“其实我们大明的用人规矩,很有意思,年轻的人吧,觉得嘴巴没毛办事不牢;年长的呢又觉得干不了多久就老了,万一活到六七十就死了,能当几年官所以如何取舍,这是一个问题。

所以科举取仕,年级,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吴琼现在就算是考中了秀才,起码也要二三年考举人,再要三年到六年,才能考进士,那个时候的吴琼,跟他差不多大,进翰林院几年后散馆,然后然后就能下放为地方官,做出成绩后,一步一步上升,就能做到地方中间位置,然后召回京中,六部轮转,等到他四十岁后,就可以入阁了。

这就是最走运的人生规划。

吴有为呢则是想着考个功名可以让自己光明正大的进入翰林院,抄写那些古本孤本。

当官的话,他还没想到那么远,但是他可以通过万通影响宪宗皇帝,出一些主意,但是他一想到上朝的时间,他就很想辞职不干。

出谋划策可以,但是上朝参他就不想去了。

“这些我倒是没想过。“万通想了想:“也没人说过啊”

当然没人说过了,这都是后世人总结出来的,大明身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帝国,很多人都对这个朝代年年不忘。

以及大明做到了当年只有秦始皇做到的一个大国该有的尊严: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从开始帝制,到后来的结束帝制,也只有秦始皇,和明朝的皇帝们,办到了。

其他朝代都没有,包括英明神武的唐太宗。

后面的清朝就更别提了,在清朝,混成公主、郡主等格格的女子们,都倒了血霉了。

和亲蒙古不知道多少女孩子一生就那么早早的结束了。

“你们当然没想过了。”那都是后世人统计出来的:“不过我们却想过。”

府试三日后发榜,吴琼,又是第一名

“小三元呀”吴有为摇头晃脑:“希望他可以小三元一把。”

小三元常有,但是大三元就不常见了。

三日之后,院试开考。

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童试之一。

各地考生在县或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