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无以家为(2 / 2)

过程中除了让儒家负责主理,随后还有第二步,就是推动兵府后,再推动儒家在各地形成文脉,也是类似兵府的方式,竖立的则是儒家先贤。

老夫子的私心是他自己也准备进入其中,享万民供奉,从中获取跨越夫子境,冲击半圣的契机。

到时兵、儒两家并存,但儒家把持文脉,辅政朝纲,以兵家为用。

如果将兵家看成是一把寒光四射的战刀,皇帝是用刀的人,儒家则是握刀者。

这和董仲舒推行的儒家大兴,“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进一步巩固汉武帝的集权统治,而百学儒为首的思想完美统一。

他不是要排斥兵家,而是将兵家压在儒家下头,当成御敌于外的工具。

霍去病选择支持兵府之事,是因为知道董仲舒迎合帝心,搞中央集权,事情根本阻止不了。

那就换一种方式,往更合自己心意的方向推动,改一改。

儒家的三纲五常,教化民智,不能阻挡,只能顺水推舟。

董仲舒想进一步奠定独尊儒术的根基,兵家也凑一手,把好处分薄。

不过董仲舒主动推动兵府一事,事先早有充分准备,有些事是别人取代不了的。霍去病的提议虽然进一步扩大了兵府规模,还要给阵亡部众立碑传世,倒也不出董仲舒谋划的范畴。

他暗地里有些感慨霍去病的反应快,迅速把他的谋划转变的对兵家更有利,此外倒是能坦然接受:

“那就按冠军侯所提行事,老夫也是如是想。”

霍去病好整以暇:“夫子想以儒治国,教化民智。而兵家主征战,御敌于外。只希望最终不会发展成以儒祸国,全力压制兵家乃至其他各家流,重文轻武,羸弱难反,成为国之祸事。”

董仲舒笑道:“以儒开民智,如何会使国弱?”

你是没看到后世儒家歪成什么样……霍去病心忖。

他不准备在这方面多争辩,既然目的已达,遂起身告退。

具体的请兵家入兵府,先让董仲舒忙活,其他最后再定。

霍去病起身时,忽然感觉面前黑影一闪,抬手接住,却是皇帝刘彻没好气地扔过来一部竹简:“你要慎言慎行,参你的简书都递到朕这里来了,下次再有这种事,定当严惩。”

霍去病低头瞅了一眼,是汝阴侯一脉,也就是隆虑公主找人参他。

说他殴打宗室子弟,无法无天,致汝阴侯之子陈集腿部伤残。

刘彻拿简书砸他,就算是惩戒过了。身为皇帝,还要亲自过问宗室子弟被人打断腿这种事,成何体统。

“臣下次注意些。”霍去病躬身道。

刘彻差点气笑了,还下次注意,还有下次?

“伱先别走,朕赏罚分明,匈奴寇边,你设计破敌,尽歼来犯的匈奴部众,朕赐你一座宅邸,在城南,你去领了。”

我是不是该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名句……霍去病心忖,遂道:“臣已有三进的宅院,足够住了,刚有人参奏臣,臣惶恐,愧不敢领陛下赏赐。”

你惶恐了吗……董仲舒翻了个白眼。

番系轻咳了一声。

周平心忖你可真惶恐……惶恐到完全看不出来。

霍去病退出御书房。

留下董仲舒等人,继续谈议兵府简的事。

他回到卫军大殿,处理军务之余,便再次取出韩信的兵书查看。

韩信曾留下三篇兵法,后世已失传,但在这个时代却完整的存放在石渠阁,霍去病手里的就是。

三篇分别是用将篇,用地篇,用计篇。

阐述将领带兵之道,地形临战之道,和计谋方略之道。

霍去病多年来一直在想一件事情,除了抗击外敌,他还应该做些什么?

强军的根本在哪?

显然是民智,是一种传承自强的精神,遇敌敢战,会战才是强军的根本。

但为了巩固皇权统治,想在强军这一层面开启民智,某种意义上和皇权是对立的,且不可调和。

霍去病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借力而行,既然儒家崛起难以阻拦,那就参一手。

他想在太学内,先增设兵法传授。

即建立最早期的军校,把后世的武选更加规范化,筛选优秀的兵才,若能尽量维持这种兵道传承,或可为后世多留些东西。

越是在这个时代生活的久了,愈能感觉到深陷其中,即便兵锋盖世,有些事能做的终究有限。

尽力而为吧。

霍去病在处理军务中,又过了一天。

临近傍晚,他起身出了卫军正殿,阻止了随员跟随,打算自行溜达回府。

出宫时,却是有一辆车架驶到近处,刘清从车内探出俏脸,旋即走下来,饱满的胸怀极具韵律感。

她是来送五军阵阵图的,但其打扮让霍去病略意外:“公主这副装扮,要做什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