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2)

他割了自己一点心头血,托在指尖,抹成一道红线,把少年握住自己腰带的左手拉起,将那丝红线系在他的尾指上。

少年把尾指贴到耳边,只闻心跳声声,清晰入耳。

封如故半开玩笑半认真道:听着这个,就当我还在你身边陪你,晚上能睡个好觉。只要我还活着,就定来接你。到时候再把这个给你解开。

义父

封如故拿食指轻敲了敲他的唇:以后入了风陵,记得改口叫师父。

浅睡中的封如故隐约听到了脚步声。

这脚步声有些不寻常,不似修炼风陵功法的弟子,于是封如故睁开了眼。

率先映入眼帘的是素白的佛履,和刻有莲花浮纹的白金色僧袍。

来人身后背一把黑木长剑,其上镂满了佛偈,左手虎口处悬着一串橄榄核持珠,上雕怒目金刚,须发俱全。佛珠色泽深红,更衬得他手指洁净修长。

他左手尾指上系着一线红,初看像是红线,但细看又是融入皮肤里的,不知是胎记,还是伤口。

除此之外,来人身上一无其他赘余装饰,周身气度既艳且冷,唯有右耳垂的一粒天生红痣,凭空又为他添了几分颜色。

若是燕江南在,定会感叹,如此美貌,为何要去做大和尚。

封如故倏地坐起了半个身子,一时不知是否身在梦中。

来人却像是认得他,对他礼了一礼:云中君。

封如故张口:你

未等他说完,来人便掠过了他,走了。

封如故低头,发现自己睡得襟领大开,或许在佛门中人看来格外辣眼。

不过他懒得拉扯,便随手把手枕在脑后,转头去看来人背影。

这一开一动,原本半遮半掩的锁骨已是无所遁形。

与来人随行的还有一名十七八岁的年轻小佛修,目送着人进入青竹殿,自知身份不足,留在殿外,这余光一瞟,便被这男子坦胸、衣冠不整的画面惊了一下,默念了好几声阿弥陀佛,才敢开口问:敢问,您便是云中君?

封如故衔着烟枪,笑而不答。

小佛修也是识礼数的人,知道这人辈份不低,忙拜了。

小和尚。来人不敢搭话,封如故反倒亲切起来,托着烟枪笑眯眯的,你叫什么名字?

青竹殿内。

往常在室内不会戴眼纱的常伯宁,破天荒地在室内把一双眼挡得严严实实。

见到来人,他客气地招呼:如一居士。

二十三四岁的青年已经修炼出古石般的沉稳之气,面上静静,没有多少表情,欠身一拜,将礼节做到了十足十:端容君。

常伯宁递上花茶一盏:麻烦如一居士跑这一趟了。在下的请求,信上已经写明:我师弟封如故要下山调查唐刀杀人之事,他与魔道早年结仇,仇家甚多,只带两名弟子下山,恐力有不逮。为防万一,烦请如一居士在旁照顾。

寒山寺亦有佛修被杀。如一说话腔调是悦耳的清冷,贫僧身为护寺之僧,同样要前往文始门调查杀人之事。若端容君信任贫僧,贫僧自会将云中君照顾妥当。

多谢。

客气了。如一微微抬眸,清冷目光里在一瞬间里有了些温度,义父托我的任何事情,我都不会拒绝。

刚端起茶盏的常伯宁呛了一口水。

他抿了抿唇,勉强道:不必客气。

第3章杀生护佛

如一自殿内出来时,封如故已经快把小佛修的前世今生给套了个底儿掉。

封如故:你二伯跟你爹关系这么不好,你怎么也不劝劝你娘。

小佛修刚要回话,便被如一打断:云中君打算何时下山?

经过一番套话,封如故也明白了这二人的来意,却还要明知故问:明日。如一居士这是打算与我同行?

如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罢了。

封如故:这话说得就很不佛道中人。

贫僧非在道中,乃是护佛之人。如一平静一礼,我佛慈悲,护佛之人却不必慈悲。云中君,请了。

有风陵弟子来引二僧前往下榻之处,如一走得头也不回。

望着他的背影,封如故自言自语:小红尘,小红尘。唉,长大了就不可爱了。

常伯宁不知何时立在了他的身后:阳光太烈。进殿吧。

封如故夹拖着竹躺椅,跟在常伯宁身后慢吞吞地走:师兄怎把他叫来了?

我哪里有那么大的面子。常伯宁失笑,只是凭着你与他的交情而已。

封如故但笑不语。

走入殿内的常伯宁坐回原处,除下眼纱:真不告知他实情吗?

不。

为何呢?

封如故答得轻巧,浑不在意:与十年前不认他的理由同样。

常伯宁并不赞成:如故。

师兄,是你托他照顾我。他承了谁的情,到头来都是一样的,既然都会好好照顾我,又何必多言?

封如故习惯逮哪儿靠哪儿,如今和他一同长大的常伯宁就在身旁,焉有不靠之理。

他随便一躺,就躺在了常伯宁的大腿上,仰头看他:况且,我封如故又不是废人。倒是师兄

常伯宁低头,温和道:我如何了?

封如故徐徐吐出一口竹烟,笑话常伯宁道:师兄堂堂一山之主也会害羞,撒谎时连眼睛都不敢叫人家看。

常伯宁微微涨红了脸:他非是承我之恩,那声义父,我自是受之有愧。

受着吧。封如故笑道,怎么说也是你大侄子呢。

话虽如此,这位大侄子可是非一般的大侄子。

魔道自明面上彻底消亡之后,世上修道之风盛行,佛门也渐起声势。

然而佛门向来不好张扬,静心修内,胜负心并不算强,凡有比试,也从不轻易涉入其中。

如一居士,堪称佛门修士闻达于外的第一人。

然而他却连真僧也算不上。

约莫六年前,一伙修了些邪门道法的强人听说寒山寺中有《宝积心法》三卷,乃是真佛所赐的镇寺之宝,甚是珍贵,料定和尚有天大本事也不敢杀生,便偷抹了两个守山小和尚的脖子,趁了夜色,聚众摸上山来。

然而,还没到第二道山门处,他们便遇上了阻力。

听到外间传来喊杀声,内门弟子匆匆起身,点亮松油火把,来到杀声来源处,定睛一望,无不瞠目。

满地伏尸,皆是一剑毙命。

而十七八岁的佛家少年坐在寒山寺摩顶石前,手里拄着一柄吸饱血液、以至于被浸成了青黑色的木剑。

少年如一,是被一名游方老僧捡回山中的,在老僧过身后,自愿留在外门护寺。

寒山寺方丈将这名犯了杀戒的少年僧人叫入戒律堂,与他摩顶,测过他的灵根,确定他有强悍的天灵根骨后,同他讲释佛理:渡人,即是渡己。以你的剑术,你原本可留他们一条性命。

gu903();如一静道:超度,不也是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