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们的死后生活 完结+番外》TXT全集下载_266(1 / 2)

李弘起身应是。想起当年的经历,还有自己种的树木瓜果,种出来味道好的时候挺开心的,先送给祖先品尝。

众人都点头称是,并建议大学士上奏阎君,官封墨翟为圣人,孔圣人也是皇帝封的嘛。

武曌:“……”

你们这帮笨蛋。

阎君偏向于道、法,对墨家只是爱用而已。

让你们宣传就这么极端?

有人前来回禀:“大学士,现在已经印制了两千张檄文,贴在各地。远处的阎君城还没送达,都城方圆五百里地都有了。”

“很好。”

“大学士,有一位郭郎君,自称是您的弟弟。”

武曌心中大喜,亲自迎了出去,见他浑身上下依然朴素典雅,黑衣服上满是娇黄色的刺绣。袖子里藏了一块沉甸甸四四方方的东西,腰佩弯刀。一把拉住:“是你来了,贤弟来得好。许久未见,你何以教我。”

“阿姐。”郭荣拉住她的手:“阿姐,我刚从外地回来,就听说了这件事。我实与你说,你要提防咱们老家的人。”

武曌眼中精光一闪:“是阿瞒?还有隔壁的刘娥?”是杨坚夫妻这一点没跑了。是李隆基?他似乎在学达摩祖师,面壁修行,以他的才略心性如果修行成功,岂不是和我一样能突破壁垒和因果?但他没有啊。

她自己思考过这件事,通过排除法,汉朝的帝后们先到先得,基本上个个都占据高位,平时不显山不漏水,那是深藏不露。南北朝十六国中英豪虽然多,但都是心有退意,大多喜欢平淡的生活。对自己敌意最强的,一定是唐宋两朝的皇帝。一个是利益之争,在一个是看不顺眼。

“他曾经跟我说过一些话,劝我不要跟你交往,这也在所难免。他究竟能做什么,让别人帮他做什么,这谁也不清楚。”郭荣低声问:“我有件事想求姐姐帮忙。”

“你只管说。”

郭荣笑了笑:“我这些年在外行商,自然有自己的小小堡垒,做存货之用。工钱给的多,有些穷鬼跑去为我做工,农田相连阡陌,仓中有些黄白之物,招惹了些嫉妒小人。伙计们不免购些火枪火炮,训练府兵自保,抗拒流寇。”

武曌本来只是微笑,越听笑容越大:“好哇,你怎么学的和刘邦一样,油嘴滑舌。原先怎么跟我说的?说什么代人购买火器,原来都是自己用了。现在你又成了个国王,求我什么?”

“不敢当,还没有称王。。”郭荣微微叹了口气:“我总疑心留守的人心怀不臣,迄今为止,从未传授当地人配制火药比例,都从咱们这里买配置好的弹丸,运过去用。我常买的那家作坊,这次也被查封了,希望他们能安然无恙。”

这招就和汉武帝放心让大军出征是一个技术,当时汉武帝捏着粮道,根本不怕有人敢谋反。现在他攥着火器丹药的购买途径,也不担心那些人谋反。到目前为止,各个地府有些是研究火炮但不得其法,有些是直接斥责为撒旦的浓痰。

武曌心说:原来在我不知道的地方,你做了这么多事。

“这是好事啊,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呢?一定是太忙了。”

郭荣知道她和自己一样,喜欢事无巨细的知道所有消息,现在这样的大事瞒着没有告知,肯定不满。“又没有称霸天下,只是雇了些人种茶叶香料胡椒而已。距离称王还远得很,如何拿得出手呢?多了几百亩地也值得一说吗?施比受快乐,本打算等我称王,请姐姐过去旅游,直接加封为公主。可惜啊,本来再有十几年就能成了。”

武曌知道他是敷衍,要不是暗地里的火药作坊涉事,他可能会一直瞒着。可是还挺开心:“是我不该问。你那家火药作坊,叫什么名字?”

郭荣想了想:“他们没有幌子,在西北方向,名叫王家窝棚。”

武曌受此启发,开始复查李唐皇室中,有谁的行踪诡秘,自己不是很清楚,值得怀疑。她凭借直觉,首先怀疑唐宣宗李忱。这家伙看起来总是很紧张,好像偷偷的在干什么。

……

火炮调查组。开炮的人真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输急眼了,来试一试。

查封了一批做烟花爆竹的作坊,都是火药,只要来个熟手稍加改装,就能改成火器。同步查封了正德赌场,正在审问。

李弘和李旦这两个抱在一起瑟瑟发抖的小可怜被派过来,力所能及的帮忙,就在旁边记录一些事。

张汤和庞籍盯着陆炳:“你这份名单,来的蹊跷。”

按照这份名单,直扑过去,直接抓住。

陆炳刚来地府时,原先以一种——说不准将来可以遇到洪武大帝,辅佐他重登大宝——的心态收集了很多私下铸造违禁物品的人的讯息。他温温柔柔的问:“我生前身为锦衣卫都指挥使,收集一些人间的资料,请问两位大人,哪里蹊跷?”

“虽然朝代不同,我们也知道,锦衣卫都指挥使的职责主要在随侍皇帝左右,什么时候需要亲力亲为?”

陆炳也觉得有点问题:“我少年时,事事亲力亲为。现在还种了两亩花田。”

他们在这里谈人生和理想,那边就开始询问盘查,都有账目。大部分人想要危险的大宝贝又不想作死,买的火炮在后屁股处封死,保证只能当摆件。但也有一些人买了能使用的火炮。

跟着的工匠品尝辨别火药,指尖蘸着尝一点,吐掉,漱漱口,换下一碟。一直尝到这个,连连大叫:“是这个味道!这家火药非常相似。”

鬼差很快就询问得到结论:“他们说有一个漂亮的唐朝娘子,穿金戴银穿红挂绿,华贵无比,在两个月前买了两门火炮,三枚炮弹,有一门火炮是能用的。”

这工匠倒是很会画画,不用人刑讯逼供,拿了纸笔,直接画出来那个唐朝娘子的模样。

“这是……好像是翰林学士的女儿?”

“奇怪,难道是她自己弄了这一出,叫人。”

这消息及时上报到阎君面前,与此同时还有句‘正在继续追查’,就是单纯的汇报一下进度。

邹衍正在慢条斯理的给阎君们讲述自己的理论,他当初提出五德终始说,不是为了给改朝换代找借口,只是说了自己的观察结果——没有长盛不衰的国家,社会会不断变化,不可能做到始终如一不进行改变,皇帝需要为维持国家气象万千、日新月异,才能保持住不被人取而代之。结果后来被人一顿曲解,第一个曲解他的就是秦始皇。当前的最新理论是一套新的阴阳学说,听起来很可信的样子。

他这些年很少讲话,但常常外出,当年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原只是赤县神州,另外还有八个大洲。而这八个大洲何在宇宙中,也只是一州,在此之外还有更多,宇宙广阔,无边无际。

阎君们等着也心焦,就一边听他讲道理,一边吃没放龟甲的龟苓膏,人间刚刚发明的这份中药,浇上椰汁和麦芽糖,再放上一点水果和碎冰块,味道甘美。

邹衍也舀了一勺:“还有一件事,不知道诸位阎君有没有想过。随着天下大安,玉米红薯正在各地逐步种植,滋味虽然不好,产量却很大。人与地争气,人口越来越多。鬼消耗阴气,人消耗阳气,阳间之气消耗过多,不能及时加以补充。”人口大幅度增加肯定是个问题。

一位阎君说:“当今天下有六千万人,只多不少,不可能更多了,养不活更多人。如果人口增长过亿,我立刻辞职。”

另外几位都骂他:“你好鸡贼。”

“如果过了,你再想辞职那是痴心妄想。”

……

各方面都在忙,宋朝的帝后也奔波起来。

刘娥和吴瑜若无其事的来到翰林院这里,看了看门上的大洞,又进去看外院墙壁上悬挂的一卷卷书法长卷。吴瑜:“祖宗,我们到这里来,是不是不合适?”

刘娥淡定道:“合适的很。来找李妙儿。”

“就直接问她?”

“要不然呢?”调查一下,说起来简单,其人一两个月内的行踪,到哪里去调查?是派人盯着了还是能找人问啊?再不然就按照纸条上写的,真说这是李氏的问题?开什么玩笑呢,我们焉能被他人当枪使。

正在这里缓缓看着,见一个书生在旁边哭,又有人手里打着浆糊安慰他:“别哭了,重新装裱一下,只当是锦灰堆。”

锦灰堆,一种特殊的画卷勾图,要在纸上画出来残破书画、字帖、瓷器、青铜器、绸缎,既残破又堆叠,像是揉搓糟蹋摔打焚烧过才好。

“您看!这字体。”

有一幅字的字体,和第二张纸条【息事宁人】写的一模一样。再一看落款的斋号,嚯,原来是翰林院使。在人间负责在皇帝和翰林院之间联络,在阴间则是仅次于学士的管理者。

……

李世民已经悄悄离席,他对阴阳学说半信半疑,又相信亲自当过皇帝的人,看事情一定比他人更清楚,对邹衍说的那些话不是很感兴趣。回去自己家里开会:“阿耶,您有什么发现?”

李渊懒懒的摇着绣花团扇:“找了这么多年,依然有三个人有可能是杨坚的转世。时间、性情都对的上。一个是城隍,一个是太学教授,还有一个隐居在青石山中。我现在怀疑青石山里那个,虽说是世外桃源,修行人隐居之处,可每天都有鬼去求人指点迷津。还有,李忱的心里有鬼。”

李忱扶案欠身:“高祖,太宗,我亲眼见到李妙儿购买火炮,运进翰林院中。她买这东西,必然是受人差遣。或私下贩卖,或为了今日筹备,总归是不法之事。如果光明正大,她们可以去匠作监买,也可以公然索要。”

这很简单,立即叫来他们一家几口。

李妙儿有点不安:“容我慢慢招供!两个月前,张九龄找到我,请我帮忙买一尊火炮。我有点贪财,也被他夸了几句,没忍住去了,可我也怕出事,买的是一尊后头封死了没法使用的火炮。第一次我去订的,恰好那时候忙着在人间当鬼差,我回来时他说已经提出来了。”

顺着这条线路追查下去,格外容易。

一切的消息汇总起来。

订火炮的是李妙儿,她订的火炮还在张九龄家,张九龄对此一无所知,提出来的火炮被他送给友人搬家安宅用了。

而张九龄当时也忙,让别人去取的火炮——这个人却是一个隐秘的反武联盟的成员。李世民接受了武曌,继续用她,不代表李唐忠臣都能接受。

他们中有些遭受过迫害,有些则是为了心中理想,不能接受这份不纯粹。在发现武曌开始准备利用理学人士作乱,抬高自己的存在意义、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后,他们也参与其中,打算让事态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由此证明武曌和她管理下的翰林院只能激化矛盾。

反武联盟表面上是一个雅集,正德学府的两个叛徒则很简单,就是拿了钱找人办事。

花钱雇人在旁边呐喊助威的,分别来自于太史台、两名城隍和五名校尉。

吴瑜擦擦冷汗,幸好我抽身后退的及时。

很好,翰林院使的把柄在我手里了。

亲自写了纸条的杨坚默默叹气。

同时搞一件事,结果互相不联络,搞得人心惶惶。

第382章

对于明朝的皇帝来说,这只是普普通通的两天。

是皇帝们依然读书练武,朱厚照继续精力旺盛在别人都累瘫之后上蹿下跳,朱厚熜郁郁的砍竹子。夫妻们也算是男耕女织,又不像人间夫妻那么辛苦。新的粮食收下来,就把去年的陈谷子脱壳酿酒。

粮食不脱壳就能保鲜好几年,朱元璋还继续进行着生前的习惯。

镇外风起云涌,清缴了大量蹭着犯法打擦边球赚大钱的事情,进行了好一番严打,天下气象为之澄清,这些他们都不知道,就看见远方天上的有什么东西飙的像流星雨一样,都避开了这里,以帝镇为中心,半径两里路之上的天空中,无一人飘过。

这算不算天有异象呢?应该算的。以前日食、彗星、荧惑守心,都是大臣们攻击政敌有道德问题,或是要求皇帝好好做人不要吃喝玩乐。

早在《竹书纪年》中就记录了星陨如雨,历史上总共有一百五十多次,由于数量太多就不是什么道德问题了,可能怕按照数目对应,把满朝文武一个个按人头算进去都不够用。倒是都知道去采集陨铁,试着做点什么。

朱元璋和朱棣去借了刘彻家里的书,仔细翻阅资料,没发现关于天象的问题:“以前没有这种事吗?”“既然真的有鬼,天象更可信。”

刘彻淡淡一笑,他现在更不相信天象了,神仙也只是看天下的炁,没往天上看星星。“有,但没这么多。各有原因,你们不必妄加猜测。”

“武帝不相信天象?”

“地府之中没什么人相信天象。”刘彻不急不缓,半仙似得缓缓说道:“人间确实有不少次,有天象示警,但你换种想法看看,天象没预警的时候,人间照样出事。历朝历代翻来覆去,也就是那几件事而已。白虹贯日,皇帝未必会遇害,黄河澄清反而出昏君。看的久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朱元璋听的直叹气,他读书看历史时,就奇怪这些事儿怎么就一遍遍的重演。不就是权臣、党争、外戚、宦官、藩镇吗。皇帝就非得倚重哪一方?非得让人替自己做事,不能把所有的事都做了?

子孙后代表示的很清楚,真不行。

在一起谈了谈历代的天象,刘彻说起自己当初亲身经历那个时代,在外面看到的鬼魂,在里面管到的皇帝。尤其是谈到北齐高家兄弟几人,那四个带水字边的人中,有三个,被高欢像打年糕似得天天互殴。

然后又聊起皇帝们最爱的制度问题,秦始皇消去了官员世袭制,汉朝的举荐制也是希望各地官员能推荐优秀的地方人才,结果还是被当地豪族掌控了,互相推荐。等到唐朝开了科举,基本上也都是贵族子弟,只不过多了许多落魄贵族,平民百姓又有几个能买得起书和纸笔墨砚呢?一直到黄巢,才彻底消灭了门阀大族。兰陵萧氏,琅琊王氏,虽然每次改朝换代都能保证自己身份,跳转过去效忠新君,但黄巢不一样,黄巢就没打算长治久安,也不需要人帮忙治国。

gu903();朱元璋叹气:“真正的穷人,真正的平民百姓,他们是死是活,有什么愿望,没有人能听到。豪族死了,还能留一句天街踏尽公卿骨,穷人嘛,只剩一句大饥,人相食。官员宁愿盯着皇帝在后宫里睡了几个女人,也不看百姓鬻儿卖女。可能是看着不体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