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们的死后生活 完结+番外》TXT全集下载_226(1 / 2)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一写出来就在阴间风靡开来。

由凶凶阎君指定到太学课本之中,刘秀认为他在炫耀,嬴政:对。

三名美人相视一笑,举杯共饮。文人想说又不敢直说,就只能借古喻今。如果宋辽两国号为兄弟,关系和睦,苏洵要是明着写‘辽国是喂不饱的狼,给钱不能解决问题,皇帝和满朝文武都是目光短视’,容易被人以破坏兄弟关系的名义给制裁了。但他这么写就没事,宋国知道他在说辽国,辽国看了觉得说得对还挺吉利的。

“也不知道哪一部分是宋祁编的,那些是欧阳修写的,欧阳修的文笔不错,可惜私心太重。”

“自古以来修史的人,谁私心不重?司马迁把阿政都写成怎么样了?”

“这倒是。”所谓的千秋评判,大多是史家笔墨,可以给人定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这权力其实不小。

喝着酒一顿闲扯,从武后一个人有本纪和列传开始闲聊,说道欧阳修若在武周朝,不知是效忠还是归隐。

武曌自从经过五代十国之后,认为大臣们比起尊严更在意生存需求,当然了人都是这样。

三人各有各的信息来源,但吕雉的来源是官方:“宋祁此人性格懒散。”

“主编?”

“对,编修了七年,未见成果,赵祯派人去催促,他说秋天出成品。”

长孙无病开始笑。武曌心中疑惑,我错过了什么消息?

吕雉也乐:“过了三年多,赵祯让欧阳修加入编修。这才成书。”

武曌惊的瞪大眼睛:“好慢!”这个速度完全能不能接受啊!赵祯真有耐心。

……

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人各自去找自己的友人,看完本纪就气的头疼,等到看完了全部,对照着看,看的他们都想亲自写一本史书——反正现在有空。

李渊拍桌:“一个个都在隐没朕的功绩,到底有没有人记得我才是开国之君?”

“我记得主公,永远都记得。”

“朕的诏令文章都被删了!”

宋祁和欧阳修在搞文化运动,对唐朝的骈文很鄙视,删了一部分诏令,改了一部分的文风,也不管唐朝的原文,非要给改动一下。就是讨厌骈文。

李世民拍桌:“打高丽打的很好!打的对!朕从来没有后悔过!稍有瑕疵不代表后悔!只是没有灭了他们觉得不快活。我大唐的文臣一个个也是能征惯战,哪像宋朝的文人,手无缚鸡之力。”

唐朝的文臣是什么样呢?就是体力比武将稍弱一些,基本上个个都懂拉弓放箭,也能在阵前指挥,临危不乱,最起码在李世民时期是这样。凌烟阁里的文臣,最弱的也懂化装潜入。

唐太宗本来觉得宋朝还不错,在赵祯继位的那一刻,就已经超过了五代十国的合计年份。但史书中的态度就是朝廷的态度。

杜如晦劝道:“息怒,这件事有内情,听我慢慢道来。”

“你说。”

“宋朝文臣主和。您可是主战派的,宋太宗、宋真宗两次亲征……”掌握话语权的文人不赞同打仗,那么政党倾轧就牵连到历史评价上了。唐太宗是坚定的主战派,在这时候他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皇帝,而是‘皇帝是否亲征’这件事的风向标。

要提到为什么大批文人主和,那就得说到南北两党。所谓的新党旧党,主要组成部分是南人和北人,不只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打仗对南方人的利益有利,打仗对北方人的利益有利。名义上同为宋臣,实际上各有私心。就好比是檀渊之盟前,江南王钦若希望皇帝去江南‘请幸金陵’,四川人陈尧叟‘请幸成都’。寇准作为一北方大汉,军中代表,建议皇帝直接去干!

只有战争才能给军队带来好处。平时都会被克扣军饷军需,被挑剔,非得是打仗才能扬眉吐气,大展身手。但是呢,打仗时立功的是武人,文人们虽然不敢上前线,但是很善于批评,认为国家栋梁的风头被抢了,认为武人需要监督批评。

高士廉和另外几个人把当前朝政党派简化成一个坐标轴,潘美和杨业在不远处喝闷酒,听了全程,十分难过。

文武和南北两种立场就变成了:北文/北武,南文/南武。

然后北文和北武互相鄙视但支持,试图排挤南人,看南武的战斗力来鄙视。南文对南武鄙视,不怎么支持,并极力打击北武。北武对南文南武蔑视。南武对此痛心疾首。

李世民看向窗外,好多草:-_-||

《旧唐书·本纪》部分近三十万字,到《新唐书》仅剩下九万字。

李治慢慢悠悠的问昔日的大臣们:“媚娘能为了我的坟茔兴风雨。你们真不能对欧阳修略加小惩么?”坟茔是自谦。

大臣一起摇头,真的不能。

李治沉吟再三:“李隆基所修《贞观政要》还好,却不算是史书,我打算为父亲重修史书,不外传,只留作私藏,诸位可愿祝我一臂之力?”

所有私藏的东西都能流传开。(#^.^#)

众人都答应了,并小声要求让武后别来。

……

人间有一个名叫吴缜的人,正在写《新唐书纠谬》,主要就针对编辑组。写好了目录一看:书事失实、事有可疑、自相违舛、年月时世差误、官爵姓名谬误、纪志表传不相符合、载述脱误、义例不明、先后失序、编次未当。

啊我好细致!这不是小心眼,是他们错误太多。

……

但总的来说,毕昇刚发明的活字印刷没用上,雕版印这套书也很方便。

不管阴间什么反应,唐太宗的支持者们作何感想,新唐书就作为官方书目发行。

目的有三:1.重塑宋朝的正统地位——修书能塑造国家地位。2.反对太后执政以及皇帝亲征。3.石敬瑭不配。3.5.不要打仗不要打仗。

庞籍在边关盯着李元昊:“唉……”

狄青:“唉……”虽然刚打了一场胜仗但是……

赵祯看完之后觉得很累:“当年太*祖时,每隔十天亲自去检查军械质量。”

但生产质量要皇帝亲自去抓真的很过分。

给我一个诸葛亮好吗?请大臣们记住,大臣们鞠躬尽瘁是本分,皇帝在后宫里和美人玩耍不捣乱就是好皇帝。

他为了防止武备松懈,将帅“鲜古今之学”,不知古今战史及兵法,就让曾公亮等人编撰《武经总要》,囊括从古至今所有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看完之后还不错,赵祯感觉自己身体要是再好一点,凭着这本书也能亲征西夏。针对李元昊的办法都在书里。

他又把孙子等书汇总成《武经七书》,想要推广一项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入考试内容中,武举就考这个。

第319章(虫)

活字印刷没有大规模流行开,有两个原因,第一,找到一个会做木刻雕版的工匠非常容易,刻一套雕版也能用很久,做活字反倒有点费时废料。第二,成套的活字总会被人偷。谁看到几千个字的活字,都觉得可以偷偷拿一个回去作纪念。然后就……不成套啦!!排版时丢一两个字让人怎么办呢。

毕昇有些难过,他相信千百年后,人们总会知道他的这套东西准备的有多好。

两个人以脸黑而著名,一个是不爱洗脸的王安石,另一个则是日常生气的包拯。

人们说他总是黑着脸没有半点笑模样,一句话传来传去总要变质,就和《打井得一人》一样,一开始只是说他看谁都不高兴,等到传开了,就以为他肤色黝黑。

皇帝让《武经七书》和《武经总要》公开发售,想让士大夫们好好学习。但很显然士大夫们沉迷于春花秋月,纵酒高歌。虽然没有武人的韬略,但有武人的酒量。

西夏的使者买到了这套书,带回老家去献给自己的皇帝,皇帝高兴的要死,认真学习研讨,国家军事实力大增。

辽国皇帝耶律宗真比赵祯还年幼几岁,如今依然以兄弟相称。

兄弟家有什么,我就有什么。缺什么就去找兄弟家要。我兄弟家的土地也很漂亮哦,兄弟家的土拨鼠……哦这个我家也有。

赵祯等着后宫怀孕的美女出结果,如果是男孩,就有了太子,如果是女孩,只能把养子再带回来等着继位。他不想把皇位送给堂兄的儿子,虽然这小子不错,俭朴谨慎,谦恭有礼,那也不是我亲儿子。

曹皇后就静默且明哲保身的看着皇帝反复尝试,四十多岁还没有儿子,很痛苦呢。关我什么事。

……

刘娥也知道这消息,她认为这是废去皇后的报应!哼,自己选的郭皇后出身名门,你管她性格是否婉柔呢,就喜欢那些娇滴滴的小娘子,也不看看从古至今的娇艳后妃,有几个生的出儿子?

她平和又适应的过着现在还不错的民间生活,粮食总能丰收,又有四时祭祀,皇帝又变得清醒冷静像未登基时一样年轻和聪慧,还真不错。男耕女织的生活本是她幼时的梦想,现在又恢复了,有时候依在窗前读书时,看着赵恒扛着锄头下地干活,总觉得轻松惬意,宁静幸福。

杨氏也被赵祯追封为皇后,但没有进来,时常往来于都城和这里之间,依然是幸福的一家三口。

赵光义在树下乘凉,郁郁叹气:“我现在只能担心这些妇人忧虑的事。”先为了儿子能不能生孙子感到担忧,然后再忧心孙子有没有曾孙。娘们唧唧。

如今赵祯已经年近五十,连续死了三个儿子,阴间到现在都没等到册封太子的通知。就册封了一个皇子,也是他的曾孙。是赵恒养子之子。

赵匡胤笑骂道:“你活该。”愉快的继续看书。他最近有个打发时间的事,批注《武经总要》,把自己的心得什么的写进去。

隔壁唐朝在修《真唐书》,皇帝们都在写《我的一生》,看起来还挺有意思。赵匡胤看了一些,真是好一番春秋笔法,有时候时间线微调,主动和被动稍微调换,看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由此来看,历史真是个故事,真相已经泯不可知。

唐朝的皇帝们都把自己写的出淤泥而不染,除了太宗那一卷由李治来写,把父亲吹成圣人,其他人都是自己写自己的故事,写的很不可信。

又过了数年,赵祯前来报道。

辽国皇帝非常难过,为他戴孝,这么多年都没有打仗,太不容易了。

赵祯到小帝镇时,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刘娥一把扯进屋里:“别吭声。”

“大娘娘!您好年轻!您怎么做民女打扮?”

刘娥严肃的警告他:“先别出去。”

“怎么了?外面不安全?”又有宦官闹事?

刘娥想了想,这件事很难给他解释清楚:“太*祖和太宗略有摩擦,真宗在劝架。”

实际上是太宗看着新唐书,突然觉得这里面有嘲讽自己的意思,真宗觉得没有。然后被打了一顿。赵匡胤过来看到底因为什么,哦,原来是方镇诸表啊。就把太宗又给揍了一顿。

赵光义依然礼貌的先让哥哥打了三拳然后再还手。赵祯这时候来,最好不要出去,毕竟他才是组织编撰《新唐书》的人,其中有些思想也是由他授意。

赵祯探头往外看了看,就看见外面飞沙走石,俩黑脸大汉把一双砂锅大小的巴掌挥舞的虎虎生威,拳来腿往,盘旋闪转。自己老爹在树后头躲着,战战兢兢的探出头来,怎么看也不像劝架。

刘娥拍了拍他:“何必这样一脸严肃?你死了几天才来,有什么问题?”

赵祯原本很怕她,她非常严肃,后来自己当了几十年皇帝,就不觉得可怕。“大娘娘。我驾崩之后,赵曙他……不愿意继位,被辅臣捉来强行解发更衣。”看一群大臣强行按着皇子脱衣服真奇怪……说的有趣一点,这是一位被强行黄袍加身的太子。不过他现在不想也没有耐心幽默。

“曹氏……等人在我灵前哭的悲切,赵曙并未流泪,四日后…好像疯了。”当然我临死前也疯了,说曹氏要谋反。但他才继位啊,才三十二岁,这一继位就疯了,岂不是要让曹氏当权?她大概也没什么错,我就是不喜欢她,端庄但是不漂亮又不会说笑,我想要张美人。

刘娥默然良久:“你叔伯兄弟家那么多孩子,就算是赵允让,也有三十个儿子,何不徐徐选择。”

赵祯想起当年,当年我哥赵佑夭折,我爹就选了赵允让进宫养了八年,然后我出生,他被退回去。当时也没选好几个啊。为什么选赵曙呢?当年在赵允让的三十多个儿子里,他年仅四岁,别人都有母亲和乳母照看打扮的漂亮,他都没被带出来,趴在屏风后面偷看,一看就无依无靠,能养的贴心。

太后您这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风格始终未变。当年我看上王氏,你非要许配给刘美之子。我看上张氏,你非要立郭氏,气死我了,想起来就生气。“是啊。悔之晚矣。小娘娘一向可好?”

“她在外面住,自由的多,过两天一定来看你。”

赵祯追问了一会,问清楚情况:“那……温成皇后张氏现在何处?”

gu903();刘娥瞪他:“如今你宗子赵曙的情况不明,怎么好顾念一女子。”又是那个小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