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皎一旦无主,就会不断遭受多方势力反复试探,根本站不住脚。
以目前局势判断,只有大boss是韩皎的救命稻草。
必须让各方势力以为他是谢夺的人,才能保证这个阶段的平稳周全。
大boss今天亲自登门一对一辅导,八成也是为了让韩皎明白自己的处境有多危险。
面对大boss主动伸过来给抱的大腿,韩皎当然很心动。
如果大boss未来不会黑化,始终保持支持燕王上位的心态,那韩皎早就饿虎扑食,抱紧谢夺大腿不松手了。
可是大boss会黑化,还原因不明。
若是韩皎抱几年谢夺的大腿,等谢夺黑化了,就突然撒手离开,那仇恨值,绝对会让韩皎荣登“boss预备猎杀名单”第一名。
官场的水比他想象中更深。
尤其在见识过李阁老和大boss的实力后,心中甚至萌发了辞官保命的出路。
毕竟燕王给了他二百两银子,用来经商足够了。
可是,目前局势下,他还能全身而退吗?
更重要的是,他真的甘心就这么退出官场吗?
这个想法冒出来的瞬间,韩皎感觉心里隐藏的小兽开始愤怒地咆哮。
他当然不甘心!
骑慢吞吞的毛驴,住寒酸的小狗窝,吃韭菜馅的煎饼,都没能让韩皎感到特别的失落。
乘坐燕王府的豪华马车,住王府旁的豪宅,吃宫廷御厨亲手做的大餐,都没能让韩皎感到特别的快乐。
韩皎的快乐,是从林翁对他的知遇之恩开始的,是从皇帝当众赞赏他的策论开始的,是从侦破杀良冒功案开始的。
从上辈子至今,短短二十年人生,韩皎最振奋骄傲的时刻,是侦破杀良冒功案当日,燕王对他躬身行大礼的那一瞬间。
住在燕王别宅那短短半个多月里,每日傍晚与燕王畅谈利民强国之策,让韩皎感觉自己真切的活着。
他想成为造福万民的宰辅栋梁,他有这个能力。
如果因为担心前路安危,就放弃仕途,转而经商,他的灵魂会提前死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李阁老有句话可能说对了,韩皎很像年轻时的李阁老。
他二人都是年少成名,都是十多岁高中进士,都有着名垂千古的野心。
韩皎的政治经验虽然远不及李阁老,但他有超越时代的理论知识,能够辅佐燕王,拉开改变黑暗时代的序幕。
心里还藏着另一个隐秘的想法——
如果未来辅佐的君主是大boss,似乎也挺不错。
只要大boss保持现状,不要忽然变态。
但这个想法经不起深思。
谢夺虽然在政治和军事天赋上更胜一筹,但他对韩皎的定位,和燕王似乎不一样。
燕王把韩皎当成谋士,他们之间有着明确君臣情谊。
而谢夺……
谢夺在智商上的天然优势,导致他并不太重视韩皎在治国方面的才干,所以他对韩皎的情谊,更偏向于玩伴。
不仅谢夺没把他当成谋士,韩皎对谢夺的感觉也跟对燕王不一样。
说来古怪,每次面对谢夺,韩皎都很难保持警惕的状态。
谢夺身上有种强悍的气势,加上天赋洞察力,会让人在他面前自暴自弃地放弃一切伪装。
这样的人看似很危险,韩皎却并不排斥。
跟谢夺在一起时,反而比在燕王身边更放松。
这很奇怪,究竟是哪根筋出了问题?
脑中忽然浮现被大boss圈在怀里的瞬间。
当时韩皎鼻梁蹭到谢夺的下巴,痒痒的,鼻间气息闻起来,像雪后森林的气息。
怎么忽然又想起这事!
韩皎回过神,低头看向胸前,那只荷包挂在他的脖子上。
可恶。
解下来丢去一边。
想起这事,心里就有些别扭。
都怪大boss有失分寸的举止。
堂堂皇子,怎么能在众目睽睽下,跟臣子抱成一团?
一定是韩皎前些时日在蹴鞠场上小鸭子挥手的平衡动作,让谢夺对他失去了应有的尊重。
这不行,往后一定要维持好身为朝廷大臣的形象,严肃一些。
谢夺是个很自恋的人,韩皎主动接近他,他觉得是讨好攀附,韩皎故意疏远他,他觉得是胆小害羞。
简直找不到比他更臭屁的咸鱼了。
想起大boss平日冷酷又臭屁的表情,韩皎噗嗤笑出声,思绪渐渐放松下来。
这日上午,韩皎正在直庐誊抄文书,有太监进门传话,徐阁老召几位翰林院官员,去文华殿议事。
第一次被内阁大臣召见,满屋子同僚都很期待。
太监只报了三个名字,其中包括韩皎,另外两位是翰林院编修。
在同僚们艳羡的目光中走出门,韩皎很忐忑。
预料中的试探,这么快就来了,只是没想到,徐阁老也会亲自出面。
不知这位内阁首辅是怎样的行事作风,如果跟李阁老一样,采取潜移默化的洗脑手段,那还算安全。
怕就怕徐阁老已经信了端王党的挑拨,并没有拉拢韩皎的意思,只想快刀斩乱麻,使绊子铲除他。
走进文华殿正堂,正北书案后端坐的老头须发皆白,圆脸微胖,慈眉善目,全然没有李阁老身上那股仙风道骨的气势。
听见脚步声,徐阁老抬起头,笑盈盈地做了个手势,请来人在正堂东边三张书案前落坐。
徐阁老简单说了召见他们的意图——
是关于近期突然涌入京城的流民事件。
名义上请三人一起探讨,实际上,徐阁老似乎是想突击考察这三人的实干能力。
两个翰林院编修受宠若惊,唯独韩皎面无表情。
说完地方官员上奏的流民原因,徐阁老让三人各抒己见。
韩皎担心这老头是借朝政大事给自己挖坑,所以表现不如另外两人积极,沉默低调,偶尔应和两声。
两个编修提出的观点并不一致:
一名编修先发表见解,把重点放在赈灾款的问题上,他初生牛犊不怕虎,直指户部当初拨款数额,是按照受灾县的需求算好的,如今流民逃荒,必然是因为当地官员贪墨,应该秉明圣上,派遣钦差前往调查当地官员。
另一人的看法更深远一些,他认为之所以产生流民,并非灾款不到位,而是因为该县去年水灾,导致今年颗粒无收,需要再拨一笔灾款,并应当积极筹划修建当地的防汛工程。
两人为此起了争执,你一言我一语,当着徐阁老的面辩论起来。
徐阁老十分耐心,等他们渐渐平息怒火,才笑着给出一个和事佬的结论:“二位大人的看法,皆有道理。”
继而他转头看向韩皎,微笑道:“韩大人有何高见?”
两位翰林院编修皆是一愣,齐齐转头看向韩皎。
翰林院编修比不入流的庶吉士高出一等,他们并不认为韩皎能提出什么高见,只期待韩皎出言赞同自己的提议。
韩皎很紧张。
他很担心自己提出的建议会捅娄子,也想从两个编修的建议中,随便挑一个赞同。
但这俩菜鸡的提议,实在是菜得抠脚,赞同哪一个都会被带沟里去。
于是,厅堂里陷入尴尬的寂静。
其中一个编修看着年少的韩皎空茫的神色,以为他想不出办法,忍不住轻笑一声,低声提醒:“若是一时想不出对策,韩大人可以参考我二人的提议。”
韩皎抿嘴对他笑了笑,表示感谢。
另一个编修也被他这一脸无能的样子逗乐了,转头对徐阁老露出个无奈的笑,仿佛在说:您老就别难为这小子了,神童之名那都是虚的,涉世未深的孩子,能提出什么好办法?
徐阁老打破尴尬,把提问变成选择题,给韩皎台阶下:“韩大人认为,该调查当地官员,还是该修建堤坝?”
韩皎答不上来,脸上依旧是礼貌的微笑。
身旁的编修不耐烦了,小声提醒:“随便选一个就成,不用多想。”
依旧是沉默。
已经把事情在脑子里过了几十遍的韩皎,忽然开口道:“卑职以为,当务之急,在于如何安抚流民。”
两个编修:“……”
徐阁老目光一变,顿了顿,轻声道:“韩大人有何应急之策?”
第57章
流民历来都是棘手的难题,受灾县往往与京城相距数百里,灾民们沿路被其他州县的城门守卫驱赶打压,才不得不跋山涉水来到天子脚下。
都是些走投无路的人,唯一能安抚他们的方式,就是每日定点施粥。
虽然养活这点流民花费并不多,但这会导致流民常驻京城,张嘴等饭,亦会导致天子脚下京畿重地盗窃抢劫类案件激增,宵禁期间,也只能任由这些流民沿街而坐,况且,朝廷也不能养他们一辈子。
所以,以往遭遇流民大批涌入京城的紧急事件,朝廷多半会派钦差,领五城兵马司,以驱赶镇压的形式,将流民驱赶至京畿外的州县入籍。
为了尽快完成差事、恢复京城治安,安置好流民是次要任务,维稳才是主要手段,这导致大量流民最终不是被打死饿死,就是落草为寇,危害其他州县治安。
方才徐阁老问韩皎,有什么“紧急应对之策”,就是因为这件事必须“紧急”处理完,不能折腾太久,更不能给吃的让流民直接赖在京城,毕竟皇帝震怒,比流民闹事的后果严重得多。
事实上,此前历朝都没有妥善的应对之策,甚至有的朝代会直接用剿匪方式,杀戮充军。
所以,两个稍有经验的编修直接略过了安抚这个不适合细谈的话题,转而追究赈灾款,以及长远防范的策略。
此刻,韩皎居然愣头愣脑地提出“安抚流民”。
看韩皎这一副书生之气,定会提出定点施粥之类的“德政”,于是两名编修都沉默下来,等着看笑话。
韩皎神色认真地对徐阁老提议:“以臣愚见,户部首先得拨放半个月的赈灾粮食,定点给流民施粥。”
果然如此!
建议查贪官的那位编修是个急性子,闻言忍不住嗤笑一声,斜看向韩皎,同情又鄙夷地叹了口气。
另一名编修则不动神色,用目光鼓励韩皎继续讲下去,他早看不惯这个号称神童的庶吉士先后在皇子甚至皇上面前露脸,这回,韩皎总算暴露了无知的嘴脸。
徐阁老面色依旧慈和,却准确抓住韩皎话中机锋,耐心询问道:“半个月之后呢?韩大人有何良策恢复京城治安?”
韩皎朗声道:“无需半个月之后,臣估测,施粥的半个月内,足以将流民分批安置妥当。”
急性子的编修嘲讽道:“如何安置?都送去您府上安置吗?流民至少有四万余户!十万多口人!”
韩皎对他微微一笑,继续说完自己的建议:“臣听闻,圣上去年准备在京畿以南,增设一座皇家庄园。预计将在两年内建造完毕、并征召足够的佃农入籍。以臣愚见,如今刚好有数万身强体壮走投无路的农民,千里迢迢来到京城,不如干脆在武定州与滨州之间,增设一县,让这批流民就地入籍,依照每户人丁数目,分地开荒,免两年赋税。两年之后,这个新县的赋税,或可直入陛下的内帑。如此一来,一县之税收,远超庄园百倍,亦可免去工部建造新庄园的徭役劳力,因为仅需拨放一年的赈灾粮,流民便可自建家园。此外,依照流民自身意愿,有愿意遣返原籍者,可免赋税两年,并借一年的粮食,凡是参与修建当地水利堤坝的农户,可以劳力抵偿借粮,如此,也可省去部分修建防汛工程的费用。”
话音一落,文华殿里寂静无声。
两名编修惊愕地齐齐看向韩皎。
徐阁老依旧面带微笑,对着韩皎微微点了点头,却并未评价他的提议,转而询问两个编修:“二位认为,韩大人的提议如何?”
两个编修回过神,面色泛红。
一个编修先恢复了镇定,微笑道:“卑职认为,韩大人的提议或可一试。”
性子急的编修赶忙应和道:“卑职方才也想到了这个点子,只是从前无人尝试,风险也未可知,卑职不敢轻言。”
徐阁老神色慈和地朗声笑了笑,捋着胡子赞到:“好、好,老夫请三位来,原本并非为了解决流民之难。”
三人皆是一惊,目光疑惑地看向徐阁老。
不是请他们来出主意,那请他们来作甚?
徐阁老不再绕弯子,开门见山地说道:“今日下了早朝,君上召见老臣,亲口称赞翰林院庶吉士韩皎实乃可造之材。君上有意破格擢韩皎任翰林编修,特命臣亲自考察其有无胜任之才。是以老夫召见了三位才子,以时事拷问,是为了考察诸位着眼点是否能切中要害。”
两名编修满面惊愕,皇帝居然亲口提议让韩皎破格成为编修!
依照规定,庶吉士要任满三年散馆,考试合格,才能正式留在翰林任职,其余庶吉士会被分派各部,从基层官员做起。
而韩皎任庶吉士还不满半年,竟然免除考核,被皇帝点名,破格提拔,如何不叫人妒火中烧!
这次提拔,并非是韩皎找靠山走后门,而是因为此前一篇策论意外惊动了皇帝,此刻,韩皎又靠临场应变的实干能力,碾压在场两位编修。
徐阁老笑道:“考察已经完成,二位编修大人认为,韩皎能否胜任编修一职?”
已经得知,韩皎是被皇上看中,急性子的编修连忙爽快称赞:“韩大人的应对之策,令卑职心悦诚服,若是让这样的有才之士居于下寮,卑职便无颜留任翰林了!”
另一名编修也赶忙表态:“卑职附议,韩大人理当升任编修一职。”
韩皎松了口气,原来徐阁老突然召见,并非专程为他设局,而是皇上的意思。
没想到,日理万机的皇帝至今还记得他这么个小人物。
没了预想中的危险,韩皎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正在经历怎样的巨大机遇。
直接升任翰林院编修!
gu903();这不就是免去三年实习期,直接入朝为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