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你们一组三个人,八文钱不够分,所以暂时每人只分到两文钱。剩下的两文钱先记着,等下次再一起分,你们同意这样的分法吗?”
“同意。”三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
“好,那就这样吧。”池非把分好的三份钱分别给了他们,并在本子上记上“一组欠二文”几个字,好方便下次结算。
三个孩子拿到钱后,十分兴奋地把玩着手中的两个铜板。
这是他们赚到的第一笔钱,虽然不多,但还是让他们兴奋不已
池非让他们下去,然后叫来了第二组。
第二组卖了七份,提成应该是七文钱。但三个人也不好分,所以跟第一组一样,每人分两文钱,多出来的一文钱同样留着下次再分。
就这样,孩子们依次一组一组地上交卖报的钱并结算提成。
等到第七组的时候,三个孩子却显得十分羞愧和不好意思,领头的孩子胀红着脸说“先生对不起,我们只卖出了三份。”
“没事,下次再多卖点就是了。”池非微笑着摸了一下他们的头。
“是,先生。”看到先生不仅没责怪他们,而且态度还这样温和,原本忐忑不安的三个孩子顿时感动得眼泛泪珠。
把每一组的卖报钱都收上来后,池非对他们嘱咐道:“知道我为什么让你们三个人一组而不是各自去卖报吗?那是因为三个人在一起会安全很多。
假如卖报的时候遇到什么地痞流氓的话,你们千万不要跟他们纠缠,一定要马上跑,知道吗?
如果他们追上来的话,你们就一边跑一边大声叫救命,这样他们就不敢乱来了。
还有,一定不能去那些没什么人的小巷,只能在人多的大街上卖报。大家记清楚了吗?”
“记清楚了。”所有孩子大声应道。
“很好。如果手上的报纸卖完的话,就去报社那里拿新的报纸。
大伙今天辛苦了,都早点休息吧。”
孩子们这才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赚到的钱回到各自的住处。
这些负责卖报的全都是六岁到十岁之间的男孩子,十岁以上的男孩子池非全部安排到印刷厂那边做学徒去了,最近因为赶货,所以会晚一些回来。
由于这些负责卖报的孩子年龄都偏小,出于安全考虑,池非才把他们分成三人一组。
至于六岁以下的孩子,只能留在家里玩耍,还不能跟着一起出去,以免走失。
另外那个瘸了腿的孩子铁蛋因为还在养伤当中,所以也没办法去。
换作现代社会的话,池非这样做完全就是在使用童工,分分钟要坐牢的。
但这是古代社会,孩子很早就出来当学徒或做杂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更何况他们原本就是朝不保夕的乞丐。
池非不是圣人,跟他们非亲非故,总不能白白养着他们。
让这些孩子做卖报童也是一开始就跟他们说好的事情,双方你情我愿,不存在谁亏欠谁的问题。而且这些孩子能够早点自力更生也是一件好事。
…………………………
接下来几天,报纸的销量并没什么起色,平均每天只卖出五、六十份左右。
如果是现代社会的话,这样的销量绝对是扑得不能再扑了,连工人的工资都收不回来。
但池非却很淡定,他知道任何新事物总有一个被人慢慢接受的过程。
所谓万事起头难,刚开始总是比较艰难的,他早有心理准备。
他并没有让印刷厂那边停工,而是继续印这第一期报纸。
过了七、八天后,情况慢慢发生了改变。
报童们在街上叫卖的时候,开始有越来越多行人肯买他们的报纸。
报纸的销量开始明显上升,由原来的每天不到一百份很快上升到两百多份。比刚开始足足翻了一倍有余,这让卖报的孩子们惊喜不已。
卖得越多,提成越高,现在他们每人每天平均能分到十几文钱,这对于原本吃都吃不饱的他们来说已经是一笔不敢想象的巨款。
在提成的激励下,他们卖得更加勤快,整天拿着报纸在外面跑来跑去,只希望能够多卖点。
又过了几天,报纸的销量再度迎来一个大爆发,一下子上升到每天三、四百份。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巨大的转变,不仅是因为人们逐渐接受了报纸这种新鲜事物,更主要的是《仙侠》的广大书迷们由起初的半信半疑,到后来终于相信池非先生真的在报纸上连载新书了。
只要是看过《梁祝》和《仙侠》的读者,一眼就能从那名为《重生》的新作品中看到池非先生那熟悉的文风,以及那文白意不白的独特写法。
还有,在正文的最后,还有一行作者自述,清楚写着以后新作《重生》将会在文学报上长期连载,请各位多捧场之类的话。
读者们这才知道,原来在《仙侠》番外篇的书后言中,池非先生说“新作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面世”,指的是这个意思。
在口耳相传之下,所有《梁祝》和《仙侠》的书迷开始自动自发地去购买报纸。
有时一买就是好几份,就是为了替亲朋好友一起买了,反正又不贵。
很多买到报纸的人惊喜地发现,这报纸上面不仅有池非的新作以及《梁祝》和《仙侠》这两本旧作,而且还另外连载着八本书,有的看过,有的没看过,实在物超所值。
在“池非先生新作”这个金字招牌下,短短的半个月内报纸这一新鲜事物在京城内迅速流行起来,并吸引了大批喜爱话本的读者前来尝鲜购买,其中大部分是《梁祝》或《仙侠》的忠实书迷。
()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