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村的村长牛大富进来的时候,正好看到他挥着锄头收拾菜园子呢。“志明啊,我刚刚看着有个人从村头回来,就知道该是你,我这还搁家等你呢,老不来。”他可是得了消息说徐志明会回牛家村当支书,一直在等着他去报道呢。
别人若是回来牛大富不一定欢迎,或者说,点了村里头其他人当支书,牛大富都不会这么高兴,可徐志明不同。
以往徐志明在镇上上班时牛大富就常常上门去请教,这牛家村这几年的好事儿,多少件都跟徐志明有关系。这孩子要是回来了,专心在牛家村当支书,那岂不是要带着牛家村的所有人一块儿飞了嘛。
牛大富要求也不高,能顺利跟着柳家村的步伐他也就知足了。
徐志明赶紧停下手头的事儿,端来一张椅子放到牛大富面前,“村长您坐,我这不是刚刚到家,吃了个饭,想着说帮我娘收拾收拾家里,下午再带着东西去看您嘛。”至于报道的事儿不着急,这会儿村里头也没什么大事儿,他还有几日时间呢。
牛福娘也从厨房端了茶水出来,递给他们。然后她就回自己的屋子里去了,不想打扰了男人们的谈话。
儿子年纪大了,在外也算个汉子,她这个当娘的,还是寡居,就不该指手画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不大好。牛福娘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没读过什么书,人情世故都是日常看多听多了累积的,她有她自己的行事准则。
“我听说,镇上又有新指示了,这农村合作社是个什么东西?”他虽然去开会了,可还是茫茫然的,不懂怎么操作。原本是打算上柳家村请教一下柳立成的,这徐志明回来了,他就能省了这好大的功夫。
要知道,柳立成是徐志明的表姐夫,那柳家村的陈家跟他也有莫大的渊源,更别提镇上的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牛大富去找徐志明的时候,还偶遇了几次供销社的主任,这些都让他对徐志明很是信服。
“农村合作社就是……”徐志明将自己从老陈头那儿听来的理论知识都跟牛大富说了一遍,“简单来说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整合村里头的土地,集体劳作,按劳分配。”
等牛大富搞清楚了生产队,公社和工分制等等这些概念后,总算是明了。
“唉,真是折腾,原先我们不是有个羊毛作坊,现在还要把地也给整到一块儿去,村里头这么些人,识字的也不多。”他叹了口气,看着眼前的徐志明,心里头有些怅然,“以后还是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牛大富的心情徐志明是能够理解的,他摇摇头,“村长,这些都是小道,村里还是要有你们这些老人看着才让人放心,你看柳家村那些族老。俗话说得好啊,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何况您还不老呢,再干三十年也成的。”
两人就这么说着闲话,徐志明将自己之后要做的事儿都给数了一遍,好歹算是交代了下,让牛大富安心。等将人送走了,他才重重舒了口气,看来还是要去柳家村一趟,这未来的形势也不甚明朗的样子着实叫人着急。
柳明月和老陈头的打算也没有瞒着家里其他人,找了个晚上认真地听了陈梓旻讲述他的理论,大家都觉得挺合理的。当然,她省略掉了对后头的灾害年的讲解,只是接下来来过年的天气预测而已。
“反正我是觉着已经够完善了。”小祥这几年也算是锻炼出来了,叫他说,这样的有根有据的东西,说出来肯定是能让人信服的,“这样的东西对村里的农业还是很有帮助的,直接跟村长说得了,不信的话,我们也尽心了,您不是说过,只求问心无愧。”
站在他后头的刘婷婷没有说话,按说在场的她的学历算是最高的,她不知道陈梓旻用的这几条公式是不是有问题,但是这样详实的数据,她反正是先信了。
既然信了,自然会延伸到其他问题,“旻哥儿,是只能预测到大方向的,还是能像报纸上说的,对近期的天气进行预测?”刘婷婷看着陈梓旻,眼神很是热烈,要真是能的话,那可就真的太厉害了。
她这个话一出,大家看着陈梓旻的眼神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家里的其他几个孩子。他们不太懂理论知识,只知道天气预报是很厉害的东西,那可是先知啊!
“不行,短期天气预报是需要观测天象云量,还要测试风向以及其他东西的。”陈梓旻很光棍地说道,“就是给我这些工具,我也不一定会用啊。”他反正是比较有自知之明的,对于自己懂的东西会说懂,不懂的也不愿意装懂。
“行了,这不过是对旻哥儿的学习成果一个检验,如果想要知道天气预报,订报纸就是了。”柳明月说道:“现在就是提前跟村长打个招呼,叫他也知道旻哥儿的本事,说说这两年的天气走向,好安排后头的事儿,跟你们说也不过是想叫你们帮着听听有没有明显的问题,别闹笑话。”
至于村长的反馈,那就是后面的事儿了。
小祥有句话是对的,尽心就好。这可不仅仅是老陈头的为人处世道理,柳明月也是这样的,而顺带的,家里的人也都受到影响。
“哇,哥哥好厉害!”陈梓淳向来是最捧场的孩子,她自己将小黑板上的曲线图给理解了之后,便跟陈梓旻说道,“那以后如果情况不好,哥哥也会知道的吧!”
被妹妹这样看着,陈梓旻的虚荣心得到了巨大的满足,点点头,“那是肯定的,到时候我会提前跟你们说,好好准备东西,不叫大家挨饿。”像接下来的两年后,就该要提前准备好了。
柳明月见他不多说,知道陈梓旻的性子,索性拉着老陈头出去了。“陈叔,无论立成哥信不信,你都得引导着他将村里头的预警机制给建立起来。以后日子还长着呢,提前做准备,真正事到临头了才不会着急忙慌的。”这可是她的经验之谈。
至于能做到什么程度,全看天意了。柳明月觉得自己能顾好这个小家,养好这几个孩子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儿,实在没有要济天下的心思,也不敢有。
她的身份特殊,一个不小心,可能真的陷进去就出不来。而且,接下来的事件可都是时代的大潮流,人为的插手不过是螳臂挡车,只有死路一条而已。她不相信自己会有那么大的力量,也不相信自己身边的这些人有。
既然如此,还不如顾好自己的小日子,在夹缝中求生,好好躲过这一场浩劫。
“行了,我心里有数,明日我们带着旻哥儿去找村长就是了。”他还请了两个族老,足矣。在柳家村呆了这么长时间,老陈头已经找到了跟村人相处的最佳方式,也将柳立成和柳家村的族老们的脾性摸清楚,该怎么让他们信服,自有打算。
作者有话要说:大家动动手指头,求个预收:《宫斗不如谈恋爱》~~
☆、四十七章
国家开始发行粮票的时候,柳家村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农村合作社,将村里头所有的土地集中在一起进行耕作。柳立成自己把控着村里头的工分分配制度,跟族老们商量过规则,最后定下来,每年分多少粮食,都是有定例的。
第一年实行就获得显著的成果。
因为收成好,整个村里头交上去的粮食比之前多了,而分到大家手里头的也多了。他当然不会承认是因为有了沼气池,多了肥料,且土地集中后耕作上的安排更合理的缘故,反正就是鼓吹社会主义好。
村长都说好,底下得了好处的人自然是跟着说好,整个村的人都说好,成果又在这儿摆着,镇上的领导也把这儿当做典型推广着。附近几个村跟着一起实行,效果也不错,而闻讯赶来的更多,都是来取经的。
花花轿子人人抬,正在风头上呢,谁会挑毛病。
而柳立成也就顺理成章地将部分粮食截留下来,只说是粮食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的。以往柳家村就有这样的例子,村人们都不会有异议,留下来的这些粮食反正也不会丢,账目清楚得很,第二年拿来养猪喂羊或者是分发下去都行。
为了消化这些粮食,还建了个猪栏养了猪,发动村里头的六岁以上的没有上学的孩子们去山上打猪草。这样既解决了这部分孩子的口粮问题,也弥补了因为集体耕作而无暇顾及家里头的牲畜的问题。
当然了,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他还提出接下来这一年要考虑合作模式,村里头集体买苗,发到各家各户去养,年底了再按占比分发猪肉。
柳家村既然都实行一年了且没有任何人提出问题,那么作为典型推广下去,其他村自然也是依样画葫芦,跟着照搬了。
当初上头的文件下来,只是试点实行,叫大家摸索着办,可柳家村这样成功的案例,也不仅仅是镇上的人关注,甚至省城都有专家来了一趟。
其实需要优化的地方很多很多,大家鼓足了干劲儿想要做出更多的成绩来。柳立成给特意来请教的人都总结了,柳家村之所以成功,大概就是因为村里头本来就有先例,分配制度相对合理,又有专门的检查小组打分,公平公正且透明,所以大家都积极得很,效果也就好。
而等专家们来到的时候,柳立成倒是不敢用这套理论糊弄他们。还是第一次招待这样的人的他,硬是拉了徐志明和老陈头作陪,生怕自己说错什么话,或者哪里做得不合适了,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柳明月带着陈梓旻去找柳立成的时候就说得很清楚,接下来这两年就是机会。如果能够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以后就是出现了陈梓旻所说的那种情况,也有应对的方法。可若是真的没有发生,那也没有坏处。
柳立成是秉着对老陈头和柳明月的信任,才会把这个小娃娃说的话放在心上的。而关于建设农村合作社并且成为柳家村生产队的大队长,他心里没什么底。
要知道,当初在村里头牵头建立合作社,在柳明月提出的框架,老陈头补充说明后,他再跟族老们一起确定下来的。总的来说,缺了哪一方面的努力都不可能成功。
如今这局面,只是坚定了柳立成当初的想法,可既然柳明月说的都发生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陈梓旻推测的那一套也会应验,他们所说的灾年也会发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柳立成一直努力着。
而他也在潜移默化地就把族老们给影响了,大家都在不自觉地为这件事做着努力。
专家们来时,柳立成还很忐忑,可跟他们聊完,反倒是胸有成竹起来。这些专家对这个模式的理解甚至都不如他,更别提对之后推行的建议以及改进方案等等,这就叫柳立成十分有成就感。
随即,也没有了一开始的慎重对待,好吃好住甚至是全程陪着几天到处参观,直到真的没有什么点可以挖掘后,才算是把人应付完送走。
老陈头架着马车送人回去,顺带从城里带回来有些柳明月想要的东西。而从报纸上得知了第一张粮票已经发行之后,柳明月也上心的很。
“您还得想想办法,最好有固定的来源,以后这票证可是生活里顶顶重要的东西。”柳明月拉着阿香张罗着嫁妆的东西,将老陈头带回来的归置好,一点点往里头加,生怕漏了什么重要的没放进去。
夏收结束了,最近柳明月在村里头的养猪场上工,工分不多,但是够养活她自己。可光有工分也没用,村里可不会发粮票。
边上的阿香赶忙补充道:“没事儿,我们一个月会发不少,到时候都拿回来给你用。”她自己反正是用不着的,“听说除了粮票,还有很多其他品种,比如肉票糖票之类的,以后都得凭票购买了。”
其实家里不缺粮食,居家生活用到粮票的机会不多,可他们十一天半个月会去一趟国营饭馆,那总得要用。老陈头时常在外走动,总不能叫他一直自带干粮吧,请人吃饭不得下馆子,不得要用。
至于其他的票证,以后会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又怎么会不缺呢。即使阿香和小祥有正式工作,每月会发,那也是远远不够的。
柳明月也没盯着他们俩那点东西,“你都要嫁人了,到时候发了也不该往家里拿。就你跟柳泉俩人还用不完拿点东西?”更别提有孩子之后了,更是费钱费物,只怕到时候她还得帮着些呢。
老陈头听到这话,赞同的点点头,“阿香,你也快嫁出去了,以后不能动不动就提往家里带什么东西的事儿,叫人听了不舒服。”左右关系都是现成的,他也不觉得弄些票证有多为难。“这事儿不难,等我打听清楚了再说。”
说罢,他看了看边上的阿香,跟柳明月确认到:“柳泉家是明日就上门来?”尽管有了小祥的先例,可这嫁人该做什么,还是得找人提点不是。老陈头自己也不敢大包大揽,生怕有哪儿做得不好耽误了孩子的大事儿。
今年家里最大的喜事就是阿香的婚事,这是平静许久后迎来的一桩喜事,柳明月盘算着该好好办,特意将日子都往后拖了拖,做足了准备。
柳泉本来就不是那种会花言巧语的孩子,阿香却因为他一直没跟自己开口,便也不想说破,拖着拖着,两人渐渐有了隔阂。之后阿香在城里上班,柳泉在村里头开拖拉机,接触的机会少了,两人也有时间好好审视这段感情。
在点心厂的阿香可是端上铁饭碗的人,好些人知道了都上门打听。柳泉也算是柳家村的青年才俊,盯着他的也很不少。接触的人多了,遇到的事儿多了,自然就有经验了,两人慢慢也回过味来。
要叫柳明月低头去跟柳泉的父母提及这件事是不可能,可柳泉那后妈可不巴不得他们不成,好给柳泉找个娘家家产丰厚的媳妇,以后好提拔她自己的孩子。就在大家都觉得这俩肯定是不成了的时候,阿香却回家说要办婚事。
她会点头同意了和柳泉的婚事当然是因为柳泉主动迈出了一步,那她也不会让柳泉难做,自己也往前迈了一步。
两人的年纪也不算小,感情不错,拖到今日,也没什么好挑拣的了。柳明月请了牛兰芳做证婚人,跟柳泉他爹好好掰扯了一番,到底是越过了他的后妈直接就把两个孩子的婚事给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