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毕竟,她的确是高,相同年纪的几个人里,最高的就是她,估计也是遗传了她的亲娘。
柳明月招呼她们吃饭,引导着她们说说学校的趣事儿,听得那叫一个津津有味。反正看样子都挺高兴的就是了,连陈梓澜的话都多了很多。饭后,还难得拿着自己的书,给淳姐和杆子都上了课,也不管他们有没有听懂。
陈梓旻在边上看着有些意动,张了张嘴,到底还是没有开口。
作者有话要说:第一更~
☆、二十一章
银柳镇第一场雪下来的时候,酒坊的酒也成了,出酒的这日,大家都聚在酒坊里,忙的忙,不忙的凑一块儿聊天,说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大家都知道这个酒坊出酒后会直接卖给省城的老板,年底了,每家每户肯定不少分钱。
每每这个时候,大家对柳明月的好感度都是直线上升的。她回来之后给村里头带来了不少好处,好些人都直接或者间接有了新的机会发展。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很多时候,大家都不会将柳明月家的事儿放到台面上来说。
比如上次柳明月带孩子去省城看病,比如柳大姑带人来相看被她赶出去等等。
既然好处显而易见,柳明月也就更大方了。入冬之后,她将堂屋收拾了出来,砌了火墙,每日总有那么三两个人带着毛线过来请教,她都是来者不拒的。
入冬前醋坊就建好了,老陈头做主,将另一辆马车的驾驶工作交到族里头另一个孩子柳立宁身上,他亲自带了一段时间,如今也能独当一面了。而留在家里的小祥时不时会上山,家里的柴火就是这么一点点累积起来的,供这么一个壁炉过冬绝对没问题。
毕竟,老陈头还让人买了一车的煤回来,就堆在醋坊后头,闲暇的时候他还会自己做些蜂窝煤供秦嫂做饭用。至于其他房间的壁炉,也都是烧煤,暖和得很。
即使入冬了,学校却还没有停课,柳明月白日里就将淳姐和杆子放在屋子里,铺了厚厚的草垫子,拿了玩具叫他们在屋子里头玩。上门的人也会带着自己家的小孩儿,大家忙活着织毛衣,顺带看孩子,时间过得挺快。
陈梓旻最后还是跟柳明月坦白了自己要去上学的意愿,对于他第一次如此明确地提出的要求,柳明月自然是想要满足他的。
“旻哥儿,你今年才六岁,等翻过年了,你情况肯定会好些,九月份开学的时候一定给你报名,可好?”她以商量的态度跟陈梓旻说道:“这段时间就让家里的姐姐们先教你,算是提前适应?”
她小心翼翼的样子,倒是叫边上的阿香有些心酸,刚想说什么那边陈梓旻已经点头了,“可以!”能答应他就已经很高兴了,毕竟他的年纪还小,那学校里头收的孩子,说是也得七岁往上才行。
见状,阿香也不提这个,反倒是提起了今日村里头的热闹事儿,“听说今日酒坊出酒,您不去看看?”好歹有自家的份子呢,阿香挺上心的,时常会过去看看。说起来,这酒坊的份子里还有她跟秦嫂的一份钱呢。
如今阿香可不愁钱,不仅仅是因为有这么一笔,还有就是小祥的醋坊,她闲了总得去搭把手,小祥都说好了给她算钱的。而且明年她开始养蚕,肯定也有收入,细细算来,可真的不少了呢。
阿香反正挺知足的,夜里有时候跟秦嫂说起来,都觉得柳明月聪明极了,非常有先见之明。要知道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地主分地案和各种捐家产的消息可吓人了,自不自愿的大家也不知道啊。
要不是柳明月带着他们回到了柳家村,要不是因为这桩桩件件,就他们继续留在城里,肯定也不会多好过。
再说了,如今很多的工厂建了起来,可私人的店铺却都被收编了,这整个镇上的人都指着供销社,很多东西自然就供不应求。老陈头说了,以后肯定得限量供应,若是在城里头的话,肯定处处受限。
如今可好,回了乡下,别的不说,这小日子过得其实是挺好的,起码吃穿是不愁的。而且,有了柳明月和老陈头两个人把着方向,总归是不愁未来的路,这也是秦嫂甘愿一直跟着他们的原因之一。
外头热热闹闹,阿香虽然很想去凑热闹,可也想带着柳明月他们一起。尤其是家里这些孩子,比如陈梓湘她们,甚少出去跟村里头的孩子们交流玩耍。
叫阿香说的话,他们既然已经在村里头定居了,就应该适应村里的生活。不说跟村里头的孩子打成一片,但是好歹要走出去吧。一起读书的那些个孩子倒是不见外,可都是有来,可没有往的,就有点愁人。
柳明月点点头,“去的去的,大家都一起去吧,看看热闹也好。”她拉着陈梓旻往外走,“秦嫂也别忙活了,这些事儿等回来了再做吧。”说罢,直奔酒坊的位置。
他们到的时候正好是出酒的时候,机器是托人从省城运回来的,简单,但是却很好用。两个男子一同用力扭着木起子,酒就潺潺地从出口流进桶里。大家看着这晶莹透亮中带着粉嫩的液体,闻着酒香中的桃花香,都挺乐呵的。
一看这酒的品种就挺好的,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这一批酒出酒率高,都是今年刚收的新米,品质肯定很好。”柳立安将桶下头的洞口打开,过滤后滴进瓶子里。他如今也在酒坊里打下手,负责酿酒的是族里的几个老人,方子也是保密中。他拿着杯子接了几杯分发给坐在边上的人,“大家尝尝吧。”
柳明月到的时候正好分到了一小杯,她凑热闹似的尝了尝,虽然闻着很香,但是入口还是掩不住辛辣。她吐了吐舌头,“哇,可真是够辣的,味儿重得很。”这可不是她喜欢的味道,但不可否认,的确是好酒。
尝过的人就没有不称赞的,大家都很期待,希望能顺利出货得到卖家的赞同,将这个酒坊好好经营下去。
前些日子醋坊出了醋之后,柳明月就知道这些方子都是好的。对于酒坊,她的期待值是很高的,如果顺利的话,特殊时期也可以以村里头的合资名义留下来,成为一笔持续的稳定的收入。
至于家里的醋坊,等特殊时期的时候,交到村里头去也是可以的,反正到时候收到的钱总会有他们家的一份。
陈梓澜拉着陈梓湘往小伙伴们那儿凑过去,几个一起上学的人比较有共同话题,聊的也都是别人插不进去话的内容。这个说说作业的问题,那个说说老师的小八卦,聊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见状,柳明月也找到了自己的组织,跟徐燕一起说起了村里头的新鲜事儿。
“村长说了,等这批酒出完,拿到的钱要先买两头猪杀了祭祖先。”边上一个小媳妇低声说道,“不过不能太张扬,怕碍了别人的眼。”外头人正斗得如火如荼呢,他们柳家村倒是闷声发大财,若是被人知道了到底不好。
很多人宣扬共产主义思想,意思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共有的。柳家村的人其实能够接受共有,但是这个范围就仅仅是限于他们柳家整个家族的人,可不代表着能够接受把这些都分享给外头的人。
于是,在族老的暗示下,村长的提点下,大家都是闷着暗暗高兴,不再像以往一样什么事儿都张扬出去。
牛兰芳见大家聊得火热,也乐得配合,“如今这日子是好过了,村里头有了这个酒坊,原本族田的出产就都能变成钱。加上池塘养的鱼,村里头的蚕房,以及毛衣等等。想到这挣钱的路子这么多,这心就松了。”
要不然今年两个儿子读书,她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常丹也跟着点头,“是啊,要不是因为这个,我哪敢将两个孩子送去学校。”她不仅仅是附和牛兰芳的话,也是为了解释自己将孩子送去读书的原因。
自从她把两个孩子,尤其是柳春燕这个女娃娃也送去读书之后,村里头多的是各种闲言碎语。亏得她婆婆是童养媳,一辈子都是唯唯诺诺,平日里不大爱管他们小家的事儿,要不然还满头官司呢。
可柳立安进了酒坊,她也跟着柳明月学了织毛衣的手艺,加上家里头的田地出产和院子里头养的鸡鸭猪,足够支撑了。
当然,不可否认就是大家不乐意花这个钱,因着他们把孩子都送去了,很多同龄人也闹着要去,那些抠门儿的可不恼了。
柳明月家是游刃有余,大家都清楚,柳立成送两个儿子去也无可指责,毕竟他是村长,家底丰厚着呢。这柳立安一家子自然成了大家非议的对象,其他人都分担不了这种针对,也真真叫人无奈。
今日她这么一说,加上刚刚牛兰芳的铺垫,大家倒是也都谅解了。很多人也开始思考是不是能跟他们一样,将自家的孩子送去读书。
毕竟,新中国成立了,镇上的政府班子搭建好。然后最近政策下来,大家也开始对这些关注起来,工厂的岗位慢慢招满,条件也很简单,读书的人还是占优势的。如此一来,学校的招生工作也进行比较顺利。
“那是定的什么时候出酒,等杀猪了可就热闹了,大家等着贴膘。”大家七嘴八舌地开始商量着杀猪的时候该吃什么菜,“到时候整一桌好菜,让陈叔好好尝尝。”
“那可得好好整!”老陈头笑着答应下来了,他反正是不怕承了这个情,“到时候整两瓶,好好喝!”他刚刚已经都看过了,每一桶都过关了,证明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个手艺。以如今这个情况,这个酒坊发展肯定很不错。
作者有话要说:第二更~
☆、二十二章
杀猪宴还没有办,那边就有了新的政策下来,要求每个村都办一个扫盲班,好好地给大家扫盲,争取消灭文盲,提升大家的识字水平。柳家村其实还好,富庶谈不上,但也不是那种穷乡僻壤出刁民的地方,只要肯学,多的是识字的地方。
柳明月在柳家村定居之后,日子过得悠闲,虽说总有琐事烦身,今日为孩子的午饭发愁,明日为自己又长肉了发愁,可与上辈子相比较,那简直是安逸过了头。
可能正是因此,她总会习惯性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忽略了眼下的时局。而这扫盲班的出现,正正是让她再次回忆起从前的一切。很多时候她都觉得,这辈子肯定会有所不同,可历史的齿轮又每每重复着它的轨迹,让人有些无力。
个人在大时代洪流面前的力量之薄弱可见一斑,她想,或许应该将心思落实到实处,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为好。
扫盲班的位置就定在祠堂,柳家村的祠堂时常维护,还算齐整。屋子里头点着火盆,大家聚着,由识字的人充当老师的角色,给大家讲解授课。柳明月去凑了两次热闹,便不再去了,反倒是阿香拉着秦嫂,倒是去得勤快。
村里头的妇女们对这件事并不是特别热衷,不过冬日漫漫,有个地方聚着消遣也是不错。她们大多数都会带上孩子和手工活儿,聚在一起,一边听讲,手上还不停忙活着。
酒坊的酒已经由老陈头主持着运往省城,这一次是借用了徐志明的关系。他在银柳镇上班之后,因为农用机的事儿倒是露了好几次脸,这不,镇上有了运输队,得了国家拨过来的两辆卡车后,他就成了运输队的小队长。
毕竟,从前在军队的时候,他也学过,好歹比其他人强些。
这两辆车在银柳镇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建好的作坊不多,一个羊毛加工厂,一个酒厂,还有就是纺织厂和糖厂。可生产的东西银柳镇,或者说周边这一片都是消化不完的,这两辆车就成了大家共有的资产。
也正是因此,徐志明的待遇水涨船高,还因为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厂领导而有了其他人没有的资源。前几日他跟供销社的一个采购搭上线,认识了省城负责采购的一个小队长,很多东西就有了来路。
作为车队的小队长,借口去省城接东西,去的时候顺带把柳家村的酒给捎上也是可以的。然后等完事儿了,该补的油钱补上,再给司机和队里头的人都送些好酒,也是彼此都高兴的事儿。
老陈头原本还想自己想办法,可徐志明觉得无碍,便说服了他。
反正徐志明不觉得自己是假公济私,要是真叫人逮着告发了,那其他人也都别想好过了。要知道,这银柳镇上的关系错综复杂,光是厂里头的都是沾亲带故的,更别提政府班子里头的了,谁能没有个需要行方便的时候。
他这么做,其实反倒是将自己融入了大环境之中,反倒是有好处的。
等老陈头带着钱从省城回来,村里头的扫盲班已经办的有声有色了。一日就教五个字,进度不快,还要时常复习,但是大家兴头都挺足的。
“我想着还是要添个会计,不仅仅酒坊的事儿,还有村里头这些,你一个人怕是忙不过来。”老陈头将钱递给柳立成,顺便建议到,“我这次出门也见了不少,许多村除了村长,还有支书和会计,甚至还有了妇女主任,专门管妇女那些事儿的。”
他不过是提个醒,别到时候因为这事儿出了龃龉。更何况,职责分明更有利于互相监督,村里头的这个领导班子才能健康发展。
他已经听到风声,说是京城那边已经在尝试计划生产和计划消费,农村合作社的项目也提上了议程。若是真的推广到他们这一片,早早占了位置,才不至于到时候空降个人来,彼此都尴尬。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