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美食录 第18节(2 / 2)

gu903();还有蜂蜜梅子甜酒,喝一口,在下雨的天气也浑身暖洋洋,如置身五月暖阳下。

这哪里是酒,倒像是从未喝过的甜饮!

第25章蜜汁鹌鹑

酒杯也是慈姑特意寻人烧纸的,小小巧巧一个,烧成花瓣果实的模样,有梅花样子,有鸡心样子,有萱草样子,叫人一瞧就心情大好。

当然娘子店的价格并不菲,喝一杯酒便要三十文钱,可饶是如此,仍旧多了许多前来点果酒花酿的娘子。

娘子们寻常逛街,自然希望能多个地方歇歇脚喝上一杯,可又不想喝烈酒。

如今脚店推出这温润的果酒花酿正好。看着悦目,喝着也不醉人,更闻不出酒味,便是家中管教严些都闻不见丝毫,着实叫人不得不点。

见第一个法子大获成功,慈姑便开始第二个法子:外送。

如今生意固然不错,可还要想到那些无暇或无法出门的娘子,这些人在汴京城中不在少数,如何能抓取她们的胃和钱袋便是一门大生意。外送便是其中的一招。

外送的菜式更是要刻意斟酌:要易携带,凉了也不影响太多口味,如此一来鱼虾便不能考虑,慈姑思来想去,决定先做一荤一素一主食。

荤菜便是一道蜜汁鹌鹑。洗剥好的鹌鹑浸泡入蜂蜜、浓酱、鱼露、料酒、五香粉组成的酱料里腌制过夜。等第二天再入明炉小火慢慢烤熟,零打包前再撒上白芝麻与香菜茎。

一素是香橙胭脂萝卜。小而圆鼓鼓的樱桃萝卜切片不断刀,海盐杀水后再加□□糖、白醋与橙丝一起腌制。

主食则是小蒸饼1,小巧玲珑巴掌大小。

至于餐具嘛倒好办,如今汴京城里并不缺外送业务,逐时施行索唤便可寻到店家外送,速度快些的咄嗟可办。是以发展出来一系列外送的餐具。慈姑不用花大力气,便买了一批温盘、温碗、温盏。这些餐具大都是双层,下面中空,有圆孔可以注入热水,能保证到了也还是有温度。

田三娘开着一家布庄,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每每忙起来脚不沾地,中饭便也只能在周围的食铺里买些送来。

这日她正筹谋着“今儿吃哪家”,便听得外头童子们嬉嬉闹闹唱道:“甜杏小巷,康娘子忙,鹌鹑脆、萝卜穗,蒸饼腾腾齐来会。”

她听着满口生津,便抓住个小童问:“怎的?甜杏巷有何好吃的不成?”

那小女娃含着嘴里的麦芽糖,含糊不清讲与她:“甜杏巷新开了家娘店。”

什么?娘店?田三娘一头雾水,女娃见说不清,急得将手中拿着的字纸与她看。

田三娘粗略识得几个字,拿起字纸,但见上头画一家店铺,巷口全是杏树,店铺门口冒着热气的大锅。旁边则是个大大的食盒,里头盛放了鹌鹑、切得精巧的胭脂萝卜并两个蒸饼,旁边写了八十文,瞧着有些意思。

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明白这是家店铺开张的事。

“吆,这家店啊。”田三娘隔壁的米铺老板娘寇嫂子凑过来瞧了一眼,“康娘子脚店,只接待女客,如今汴京城里火着呢,前几天我闺女回娘家还带着我去吃了一顿,当真好吃。可惜今儿要忙生意去不了。”她砸吧下嘴,似在回忆美味。

原来是娘子店,那女娃记不大清说成了娘店,田三娘失笑,正要将字纸还给女娃,就听得女娃旁边一个男娃说:“可以外送,送的就是图上面画的菜。”

咦?怎还能外送?寇嫂子先好奇:“怎的叫你们这些小儿来传讯?”

男童得意的挺了挺胸膛:“康娘子说每成一单给我们两文钱哩,便是不成也能吃松子糖。你将份数与收饭地写在这字纸背面,我拿回去,康娘子那边做好再叫伙计送过来,一来一去,两相便宜。”

原来还有这等机智的办法,田三娘啧啧称奇,寇嫂子却先急急与田三娘道:“田娘子,帮我写上,我还想吃那家店里的东西。”

八十文倒也不贵,毕竟一碗面都要三十文呢,田三娘欣然应诺:“那便写两份。”

到中午时果然来了一个伙计,提着两个食盒,食盒里拿出两份饭菜,收了一百六十文铜钱,数清楚了又说:“晚间我来拿碗碟。”

这倒不是店家大方,而是如今大宋富庶,汴京城里寻常店家买卖饭食都信任顾客,有的店铺连几百银的银盘银碗都敢出借,何况这普通瓷碟乎?

田三娘便与寇嫂子在她家柜台处摊开碗筷,开始吃这一顿午膳。

油光顺滑的烤鹌鹑上淋着金黄色酱汁,如今已经些微凝固,可非但不影响成品,反而叫整道菜更加色泽鲜明,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放入嘴中,最先感受到的是鹌鹑焦脆的外皮,鹌鹑皮应当是被油炸过,脆生生在嘴巴中炸开,鹌鹑下面的肉质松软,外酥里嫩,带来巨大的油脂香气。

而上头淋着的酱汁甜中带些微酸,搭配外酥里嫩的炸鹌鹑,融合巧妙。

寇嫂子要更豪爽些,吃了两口直接上手,撕开鹌鹑拿在手里津津有味吃了起来,连手指头的汤汁都要吸吮干净。

香橙胭脂萝卜酸酸脆脆,带着一丝橙子的清香,在嘴巴里噶本利落脆,刺激着口腔分泌口水,落下肚去十分开胃,大口吃着鹌鹑肉时来上这么一口樱桃萝卜,原有的油腻感登时消失不见,反而还想再吃一口炸鹌鹑。

小蒸饼松松软软,还冒着热气,拿起咬一口,面香满口,软暄暄甜滋滋,蘸着蜜汁炸鹌鹑的酱汁吃一口,简直是绝配。

寇嫂子吃饭快些,她吃完了自己盘里的,还巴巴儿瞅着田三娘盘里的鹌鹑,将田三娘给逗乐了,便从自己食盒里夹出一块扎鹌鹑过去:“寇嫂,这家菜当真不错。”

寇嫂子慢慢吃着这来之不易的鹌鹑,一边搭腔:“那是!回头等我当家的回来看店,我便请你去吃这家脚店!”

晚上李大头去收餐盘时便收到了两个订单,田三娘道:“明儿我们两家也要送。”

李大头今日除了田三娘,还有许多客人也点明了第二日还要购买,如此一来,脚店里非但饭点忙碌,在非饭点厨子们也要忙着做菜,好满足外送需求。

外送业务做了起来,原有的人手便有些捉襟见肘。

店中如今两位侍女还是借的马夫人的,慈姑自己则在前头又结账,又是协调顾客纷争,晚上还要去州桥夜市去摆摊,着实辛苦,便思索着多雇佣几个人来。

她便去寻了牙人,要他帮自己寻摸几个合适的人手。

牙人带了几位小娘子,慈姑一一打量过去,手中带泥的不要,东张西望的不要,单挑那出身乡间又瞧着能干活的挑了三个。

牙人做成了好大一桩生意,心里高兴,又提醒慈姑:“记得与小娘子们改名。”

慈姑一愣,名字出自父母,不过许多买奴的人家为了叫奴婢服从便也有了起名的风俗,慈姑却无那癖好,与小娘子们说个分明:“你们原来叫什么便是什么。不用特地改名。”

小娘子们便又通了姓名,一个叫通草,一个叫果子,一个叫勺儿。

慈姑便问她们想不想做菜,几个小娘子都是乡下孩子,期期艾艾,涨红了脸,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gu903();